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以稿换稿】 作者:cnn_hnr 发布:2006年03月29日 阅读: 次
内容提要
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既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条宝贵经验,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就必须做到:狠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化和高度化;通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赢得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以效益求速度。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是党的十六大总结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回顾过去,展望将来,如何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既是经济理论问题,又是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问题。我国的建设实践反复证明:要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实现速度和结构相统一
经济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个统一体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经济量的扩张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在买方某场基本形成的今天,质的提高就成为主要方面。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量的规定性,结构则是经济质的规定性的主要方面。我们既要求高速度,又要求结构优化升级,但当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方面。不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基础和前提的高速度,不仅不能够长久保持,而且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危害。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存在重速度、轻结构的倾向。因此,必须按照十六大精神,狠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和标准,是产业结构协调化和高度化的统一。
实现协调化,不仅要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某场机制,提高产业政策的科学性,增强产业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科学的产业序列,加快产业结构向符合演进规律的方向发展,还应达到结构效益最大化,即在投入品与中间产品之间、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最终产品与用户消费之间,保持动态和谐的比例关系,并使产业结构在协调化的同时具有向高度化发展的能力。协调化的主要要求是:劳动、资源、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农轻重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化,产业间关联关系协调化,产业部门增长速度协调化,产业阶段交替协调化,产业间素质协调化;巨型、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并举。
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动态过程,包括以下几点要求:一是知识产业化和国民经济知识化;二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演进;三是由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演进;四是由低附加值产业占优势比重向高附加值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演进;五是由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比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演进;六是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演进。高度化过程必须反映协调化的要求。通过产业结构高度化实现高加工度、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就要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等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结历史经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途径是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相结合,以存量调整为主,在存量调整的基础上进行增量调整;在增量调整中,基建与技改并举,以技改为主,在技改基础上进行基建。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都是不可缺少的,增量调整有利于建立新的产业部门,对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产业格局有重大作用,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存量调整虽然只是对原有的产业部门进行重新组合,但它可以在不增加新的投资的条件下,优化组合原有生产要素,淘汰劣质产品,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品和产业集中,促进产品和产业结构优化。
过去的调整多偏重于增量调整,对存量调整重视不够。不管企业经营好坏,产权长期固定不变,生产要素不能转移,使大量国有资产的潜力和活力没有充分发挥。大批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因受资金、设备和人才等要素占有的质与量的制约,得不到快速发展;相反,不少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的企业却长期占用大量的国有资产。在改革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企业产权转让,是合理调整资产存量,促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进行优化组合的有效机制。经营好的企业可以通过产权流动,施展才能,并使经营不好的企业获得新生。这不仅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而且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资产闲置较多的情况下,存量调整的优越性更为明显。
进行产业结构的增量调整,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增加基本建设投资,二是加强技术改造。在基础产业发展滞后、加工产业能力闲置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的办法是:对基础产业增加基本建设投资,以增加其生产能力;对加工产业加强技术改造,使其降低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从而相对地增加基础产业供给,同时促进加工产业升级,使基础产业与加工产业的发展更为协调。根据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单位产品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的现实,在基建与技改的关系上,应实行两者并举、以技改为主。
实现速度和质量相统一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更需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不但不会妨碍高速度,而且有利于赢得更高的速度。
什么叫高质量?简单地说,就是生产的产品性能好,用途广,经久耐用,可靠性和精密度高,品种、规格、花色、外形、尺寸多样,在满足需要方面有很强的适应性;就是生产产品过程中废品率低、成品率高,从而燃料、动力、原材料、劳动力和资金消耗少、成本低,也就是说,用同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够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前一个表现是直接的增产,间接的节约;后一个表现是直接的节约,间接的增产。总之,提高生产的质量,既能增产又能节约,必然带来经济增长的高速度。
数量相同而质量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一万吨钢锭和一万吨钢材的使用价值就不同。钢锭对于一般的生产和建设单位来说,是没法用的“废物”,而钢材却是生产和建设能够直接使用的原材料。一万台普通机床,连一个普通工厂也装备不起来;一万台型号齐全的机床,则可以装备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现代化工厂。从产品的经久耐用程度来看,外国用硬质合金表面处理犁铧之后,可耕1800多亩地,我国大部分犁铧只能耕300到500亩地。只要在品种和质量上狠下功夫,尽快赶上先进水平,就无异于使产量成倍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品种和质量抓上去,就是很大的增产,就有了高速度。
提高产品质量也是很大的节约。有人认为,提高质量就要增加消耗、影响速度。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提高产品质量,有时候是要增加一些消耗,但更多的时候和从更长远看,提高质量可以降低消耗,加快速度,而产品质量低劣则是最大的浪费。不注意质量,生产了很多次品、等外品,必然是几个甚至几十个才能顶一个用;如果生产出来的是废品,就根本不能使用。这不仅在生产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燃料、动力、原材料、劳动力和资金,而且还会造成一系列的浪费。反过来看,如果生产的产品是优质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生产中使用的原材料、机器设备是优质品,就会一个顶几个用、顶几十个用,不仅效率高、消耗低,而且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还会生产出第二代优质品、第三代优质品,由此形成一个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必将带来很大的节约,大大有利于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在向质量要增产、要节约方面,我国的潜力是很大的。
目前我国买方某场已基本形成,绝大多数群众的需求重点已经从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提高上来。因此,提高产品质量是群众的需要,也是发展经济的需要。
实现速度和效益相统一
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的重要条件。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行的。而提高经济效益,则是整个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经济效益的好坏,是检验一切经济工作的最终尺度。怎样才能既提高经济效益,又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呢?就是要以效益求速度。只有具有较好效益的增长速度,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需要特别强调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论。速度与效益不是彼此割裂、相互排斥的,而是对立统一的。我们所要求的速度,是有良好经济效益的速度;我们所要求的经济效益,是有一定增长速度的经济效益。只有符合国情和国力的增长速度,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必然会形成一定的增长速度。
在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上坚持重点论。一般说来,速度与效益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也常出现矛盾。有时增长速度很高,但经济效益却很差。这就存在一个谁服从谁的问题,是速度服从效益,还是效益服从速度?实践证明,应当是速度服从效益。只有这样,所实现的速度才是切实可行的速度,才是有实际效益的速度。反之,假如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服从了增长速度的要求,那么,这种速度就可能是脱离实际的速度,虚假的速度,没有实际效益的速度。因为增长速度快,而经济效益差,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劳动付出了,产品也增加了,但有许多劳动和资源白白浪费掉了,生产的产品不能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以效益求速度。怎样抓速度,有两种做法和两种结果。一种是就速度抓速度。以提高速度为中心目标,层层往下压产值任务。这样一来,常常出现只顾增加产值而不顾提高效益的状况,因而也就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时的较高速度也难以为继。另一种是以效益求速度。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出发点,从提高经济效益入手抓速度。只有这样的速度才是符合实际的速度,才是可持续的速度。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人才意识: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
- 下一篇:说优势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