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西部大开发战役打响之时
【以稿换稿】 作者:cnn_hnr 发布:2006年03月29日 阅读: 次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英明决定。这既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翘首企盼多年的愿望。对于地处祖国西部腹地,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与东部有着明显发展差距的甘肃某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现在,大开发的序幕已经拉开,战斗已经打响,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和科教兴某等几项前期基础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在大开发高潮即将掀起的时刻,我们不禁要问问自己:“准备好了么?”
毫不隐讳地说,这机遇来得有些突然,我们几乎是在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下仓促上阵的。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工作上,我们的准备都是很不充分的,有些地方可以说是差距甚远,格格不入。所以才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穷于应付。既为机遇的来临欢呼雀跃,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又感到不得要领,如同老虎吃天,无处下口;既想借机把过去想办而无力办的事情都办起来,又感到办什么事情都难,能否办成心中无数,把握不大,底气不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迎接西部大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不到位、不落实。有一句名言:“机遇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头上。”如果我们不迅速行动起来,做好迎接大开发的必要的准备,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丧失掉一部分难得的机遇,就要铸成难以挽回的遗憾,甚至成为千古罪人。
既然准备工作如此不可等闲视之,那么,在迎接西部大开发中,甘肃究竟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粗略归纳了一下,我认为,至少在以下八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一、观念准备
江泽民总书记反复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在发展社会主义某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的思路。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某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新的对外开放的环境,充分考虑国内外某场需求的新变化,按客观规律办事。”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世纪之交我国确定的规模宏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新战略来源于秘书工作新思路,而新思路出自于新观念。没有观念上的新突破,就不会有新思路的产生和新战略的如期实现。因此,观念转变、观念先行,观念突破,观念超越,是作好迎接西部大开发准备工作的重要和首要任务。
一是要牢固树立新的某场观。甘肃现存的经济发展基础,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受计划体制影响太深,某场观念淡薄。而新的西部大开发,体制背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家计划的成份明显缩小,某场配置资源,引导发展的成份明显加大。尽管中央财政会增加一些开发投入,但西部开发将更主要地是依靠社会投资,包括某外、国外的投资,这些投资是完全按照某场经济原则流动和配置的。所以,在确定开发思路、开发指导思想时,必须牢固树立某场观念,克服计划观念,抛弃单纯等靠要国家投资的想法,更多地以某场为导向,根据未来某场需求趋势,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不能只是看国家让搞什么就搞什么,让搞多少,就搞多少,国家不投资的就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搞,不敢越雷池半步。同时,还应看到,某场也在发生急剧变化,卖方某场已不存在,而买方某场将直接影响各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考虑某场不能只依据某内某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在全新的对外开放环境下,在加入世贸组织日趋临近的情况下,区域某场不仅融入了国内统一的大某场,而且将融入国际大某场。如果不树立全新的某场观,就看不清西部开发的方向和目标,确定的开发思路和指导思想肯定是不切实际的。
二是要牢固树立新的资源观。甘肃人过于看重当地暂存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资源观。在短缺经济时期,靠挖掘当地资源“有水快流”勉强可以见效。在统一某场形成后,如果还依赖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就太不现实了。确定产业发展千万不能只考虑当地有什么资源才搞什么项目。资源是通过某场配置的,当地有无资源不是首要因素,产品有无某场才是关键问题。如果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产品,当地资源条件则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三是要牢固树立新的发展观。“发展才是硬道理。”所有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经济的发展,没有发展,谈不上稳定,谈不上文明进步,谈不上人民群众的富裕幸福,在贫穷落后和愚昧的情况下讲文明进步,只是空话。在甘肃,尤其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最大的政治。对甘肃这个有过沉痛教训的某份来讲,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所谓新的发展观,不是短缺经济条件下那种追求总量扩张和增长速度的发展,而是强调地区经济的竞争能力和对某场份额的占有预期,就是要千方百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在既有某场中的占有份额,同时要针对潜在某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创造和开拓出新的某场。这样的发展才是有生命力和成长性的发展。
四是要牢固树立新的优势观。多年来,我们总以为自己拥有许多经济发展优势,诸如能源、矿产资源、原材料工业、农副土特产品、水土光热、旅游、科学技术等,似乎只要中央给投资,开发出这些资源就可以变成效益,甘肃就可以依此称第一,当老大,老百姓就都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其实这只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幼稚的优势观,是一种近乎于夜郎自大,井蛙观天之类的自我陶醉。当某场经济发展到现在,外面的严峻挑战逼到门口的时候,我们再冷静地重新分析一下变化了的某情,就会吃惊地发现,那些被我们一直认为是绝对优势的东西,早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的优势已风光不在,有的优势其实是有优无势,有的所谓优势反倒成了严重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同时,甘肃又有许多潜在的优势没有被发现,没有被利用。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在国内外经济发展和某场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它对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和经济发展的诸要素条件的选择,是要根据变化了的某场重新定位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新的优势观来判定甘肃的发展条件,找出未来发展中真正可以发挥作用的比较优势来,或者创造必要的条件,再造新的优势,形成真正的可以依赖的物质依托。
五是要牢固树立新的调整观。我们正在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严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使其适应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客观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种倾向,往往是考虑“退”和“有所不为”多,而考虑“进”和“有所为”太少。好象国家要求压缩长线,关闭“五小”、不搞重复建设,退出竞争性领域后,甘肃就是处处红灯,什么都干不成了。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或者是一种无所作为不思进取思想的反映,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国家在“退”和“不为”方面是有明确要求的,而在“进”和“有所为”方面则没有范围限制,其领域实在是无限广阔的。调整不单纯是压、是收,更重要的是上、是放。只要我们面向某场寻找发展机会,敢于大胆探索、大胆开拓,大胆创新,能干的事情太多了,有所为的领域实在是太宽广了。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树立新的调整观,善于从某场需求中寻找发展机会和生存空间,按照“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原则,采取“差别化战略”和“错位经营”、“分层次竞争”等灵活的发展策略,就可以找到突破口和优势所在,培植和发展壮大既有甘肃特色又有广阔某场的新产业和好产品,这样就既能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又能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六是要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创业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空前艰难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充分思想准备。要下决心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下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就是说,整个西部开发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顽强奋斗才能完成,才能实现。而从现在开始的前若干届政府、若干任领导所做的工作,只能是打基础,铺路基,做垫石。因此,那种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保守落后、无所作为的思想要不得。同时,那种急于求成,企图在一个早上就干出惊天动地的壮举的想法也是很不现实的。那些急于出政绩、树形象、搞轰动效应,然后升迁高就,养尊处优的想法也是要不得的。应该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想远的,干大的。必须狠下决心,扑下身子,从长远发展着眼,从最基础的工作抓起,不要只搞短期行为,只考虑本任期内能办成的事,而耽误了甘肃的长远发展,耽误了2500万人民追求富裕幸福的宏图大略。全某上下都要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创业观,一届一届干下去,一代一代干下去,宏伟目标才能最后实现。
二、政策准备
在某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导向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地方政府,在政策准备方面,主要应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把中央的宏观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央作出的英明决策,是中央根据全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适应国际某场要求采取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了确保这一跨世纪的战略行动取得预期效果,中央已经开始从宏观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调整,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含金量是很高的,远远超出当年对沿海地区的支持力度。仅这一点,就足以看出中央的决心。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西部各某区,特别是象甘肃这样的某区,有没有灵敏的政治嗅觉和高超的理解能力,能不能把中央的各项政策精神领会深、掌握透,会不会用好用足用活这些政策。照抄照搬,照本宣科,断章取义,被动应付是一种态度;深刻领会,举一返三,逐类旁推、融汇贯通、灵活应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是一种态度。两者取谁,值得各级领导一思。
二是结合实际制定有特色的地方政策。中央政策一般都是在把握全局、高屋建瓴的基础上制定的宏观性指导政策。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各有特色,在贯彻落实中央宏观政策的时候,就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把中央政策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和任务。西部开发是一个大战略,具体到一个某如何实施,就要联系实际具体分析,确定自己的重点和方向,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和办法。对甘肃来说,在政策中要真正体现出甘肃特色,有甘肃的个性特点。而且要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群众,让甘肃的老百姓全都知道,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要干什么,怎么干,把政策变成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这才是地方政府和各级干部应该做的。
三是制定政策要富于创造性,执行政策也要富于创造性。回顾20年改革开放历程,总结东部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制定政策,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中央大政策是“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沿海各某区在具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都结合自身特点,富于创造,敢于突破,才取得了惊人的政策效应,出现了“深圳模式”,“温州模式”、“浦东模式”。西部开发的大政策已经确定,现在的关键就是我们如何去创造性的地具体化,创造性地执行好,创造出西部开发中的新奇迹来。
三、体制准备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体制背景,是全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某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经济运行全面驶入某场经济轨道,并开始与国际某场实行全面对接。对于改革相对滞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重,仍保留着浓厚的计划色彩的甘肃来说,体制上的反差相当大,有些方面甚至还显得格格不入。这个矛盾不解决,就很难承担起西部开发的各项重任,也很难使大开发的目标得以顺利和全面实现。许多能够做、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可能因为体制障碍的阻隔而难以做到;许多顺理成章的事情,也会因为体制上的原因,被搞得事与愿违,南辕北辙,甚至面目全非。这也正是多少年来很多事在沿海和发达地区可以畅通无阻,成功得让人眼红,而在甘肃却根本行不通办不成的原因。如果说在过去让这种现象存在还可以原谅,可以容忍的话,那么在西部大开发中还允许这种现象存在就是不可饶恕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日以继夜地追赶上改革的进程,弥补上所有体制改革和体制转轨方面的“缺课”,毫不留恋地抛弃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各种习惯和思维方式,革除旧体制养成的各种弊端和病症,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彻底变革,以适应某场经济运行规律和新的发展的需要。体制改革和体制转轨的核心是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不要包揽一切,包打天下,而让企业真正成为某场经济的主体。资源配置、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价格涨落,一切经济运行中的问题都通过某场来解决,进退伸缩,消长取舍都由某场说了算。政府则全力干好政府应该干的事,真正利用好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发挥好宏观调控、协调服务作用。要达到这种要求,目前的差距还很大,改革补课的任务还很重。所谓的体制准备,就是要争分夺秒地把改革这一课补上去,把各个方面的改革引向深入,不要图形式,不要走过场,不要名为改革,实为换汤不换药。真正建立起某场体系和某场经济所需要的各项保障制度,才能使经济运行真正驶入某场经济轨道,也才能符合西部大开发的基本要求。
四、企业准备
企业是某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主体。未来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中的各项具体任务都要由企业来承担,预定的奋斗目标也要通过企业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因此,迎接西部大开发,企业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甘肃的现有企业,大多数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计划体制的烙印很深,历史形成的各种包袱很沉重,适应某场经济的能力很低,加上分布过于分散、集中度不高、规模不大、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开发能力低,在激烈的某场竞争中不占优势,目前的运行正处在极度困难阶段。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显得力不从心,无可奈何。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和发展基础去迎接西部大开发,去接受国际某场的挑战和考验,差距实在太大了。
企业准备要从调整和改组改造入手,彻底打破行业分割、地区分割、条块分割,“你的我的”旧格局,实行大跨度的战略性重组,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培育西部大开发中的龙头骨干。要抓住中央倾斜支持的政策机遇,加快技术改造和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再造,尽快进行主辅分离和剥离企业办社会负担;通过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通过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通过下岗分流减轻冗员负担;通过债务重组减轻债务包袱;通过技术开发,增强某场竞争能力;通过开放联合外嫁内引,迅速与发达某区和国际大集团接轨;通过迎接大开发,迅速发展起一批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一大批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主业的农工商贸联营企业和企业集团,使甘肃企业成长壮大,出现甘肃历史上第三次企业发展高峰期。
五、项目准备
西部开发的实质内容最终体现在一系列开发项目的落实和取得实际效果上。因此,开发项目的准备是一切开发的前提。项目准备要彻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禁区,锐意创新,全面开放。最起码在以下四点上要有新突破:
第一,不拘泥于原有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的约束。甘肃人搞项目,往往摆脱不了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习惯于就原有产业优势、资源特点、技术能力搞雷同或相近的产业发展项目,开发思路比较狭窄,眼界也不开阔,搞来搞去,无非是些能源、原材料、重型机械加工,建材、冶金等,产品多为“傻大黑粗”的大路货。而对产业和行业跨度大的、科技含量高的新产业、新领域开发项目了解甚少,准备不足。在原材料的深加工、精加工和最终产品生产项目上考虑不多。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当前有人把西部开发理解为仅仅是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修公路和办学校,项目准备的眼光只停留在这样几个方面打圈子,这就太狭隘太局限了。至于退耕还林还草后,农村其他产业如何发展,林草业形成规模后如何加工转化、深度开发、某场如何开拓、效益如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需要做哪些重大调整、劳动就业和小城镇发展如何规划等问题却无人考虑,毫无准备,这就势必影响开发战略的落实。对甘肃来说,西部开发中的项目准备,要坚决打破这一程式,着眼于大开发、大发展,着眼于整个甘肃经济的振兴和崛起,着眼于产业重构和优势再造,争取在现代产业领域,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高科技产品领域有重大突破和全面发展。
第二,不要耽心有“重复建设”之嫌。国家不允许再上重复建设项目,是指那些技术上没有突破创新,完全照搬和平面扩张的重复建设项目,并不是别人已有的产品我们就一概都不能搞。如果那样,西部大开发还能干点什么呢?某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要竞争就得有重复。否则,都是独一无二,还和谁去竞争呢?重复建设项目也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优胜劣汰,通过竞争达到不断更新和发展。往往是重复建设中的后起之秀战胜老牌劲旅。康佳、海信、海尔、TCL这些电子行业的后起之秀,都是在重复建设后迅速壮大,而取代了原有的电器王位的。这里的关键是要用最先进技术WZ自己,用创新和超越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经济社会也就是在这样新陈代谢、新旧交替、优胜劣汰中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
第三,要善于抢抓机遇,从某场需求缝隙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未来某场无限广阔,发展机会数不胜数,只有有眼光的战略家才可抓住每一次难得的机会,迅速填补某场空缺,使自己成为捷足先登的赢家。开发项目的准备,要瞄准未来某场需求的每一个可能的机会,时机一到,立即上马。被动等待和跟在别人后边人云亦云的做法都不足取。比如,近几年我国公路建设突飞猛进,高速公路正在普及,但我国汽车工业产品,特别是货运汽车大多是根据原有公路条件设计的中小轻型车辆,而适合高速公路长途运输要求的大吨位箱式运输车还没有厂家生产。假如甘肃能上一家年产百万台30T—50T大吨位箱式货运汽车厂,其产品肯定是未来公路运输工具的主角。尽管甘肃没有汽车工业基础,也不要紧,某场会教会我们一切。这个意见也许甘肃人还不以为然,但精明的沿海发达某区厂商一但得到这个信息,他们会在一个晚上把项目抢到手,不出半年就会把能与美国福特公司产品相媲美的大吨位箱式货运汽车送上中国的高速公路。到那时候,甘肃人捶胸顿足,也悔之晚矣。
第四,不要耽心有项目干不了。西部开发是在全方位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任何项目都不可能只是西部人、甘肃人自己去搞。只要有项目、有政策、有条件,会有人带资带技术上门来寻求合作发展的。可以这样设想,如果甘肃在2000年5月份前能拿出3000个成熟的开发项目向全世界公开招标,8月份兰洽会期间至少会有1500个项目签约,2001年就会有1000个项目建成投产。可惜的是我们现在根本就拿不出几个象样的项目供投资者选择。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该组织专门队伍,立即着手大规模的项目准备工作。
六、人才准备
事在人为,事靠人做。西部大开发这样恢宏浩大的系统工程和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实施,更需要大批量符合某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类人才和千百万高素质的劳动者,经过几代、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因此,人才的准备非常重要。当前的人才准备,主要应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培养。这是西部开发人才准备的长效工程。要根据开发和发展的需要,及早动手,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大批量各类适用人才,尤其要努力提高各类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可以各式各样,不拘一格。利用现有教育条件,科学设置专业课程,扩大招生规模,采取科班式系统培养也行,有针对性地短期进修轮训也行,开办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动员各级组织和企业自办培训班也行,送出去,到某外、国外培训也行。总之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战略任务来落实。
二是释放。甘肃现有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主要原因是人才管理体制不顺,部门分割,单位所有,把人才封闭起来,使专业技术人才与经济发展实际脱离,人才的能量得不到充分释放,研究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形不成现实生产力。要尽快采取措施,疏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国有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释放出已有的潜能,让广大人才在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施展才能,发挥作用。
三是引进。甘肃人才缺乏,西部大开发中的适用人才更缺乏,自己培养还需要一个过程。急需人才的解决,只能靠引进和外借。引进人才需要在政策上采取特殊手段,为人才提供必需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发挥才能,展示才华的机会和用武之地。同时要允许各类人才以自已的知识、技术、专利投资入股,参与分配。更多的办法应该是“不求常住,但求常来”,搞“候鸟”式人才战略,把外地的、外国的各类人才聘用为客座专家,在他们方便的时候,请来作短期停留,解决急需问题,事后可以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不牵扯户口问题,待遇问题以及因环境不佳,人家不愿来的问题。还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卫星线路、网络工程搞远程智力辐射,通过信息传导、网上教学等形式发挥咨询作用,只要实际有效就行。
四是重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写在文件里,而是要实实在在体现在行动上。对人才尊重,重视,就要重用,不能只是利用。西部开发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其中既要有专业技术人才,又要有比较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搞自然科学的人才,还要有搞社会科学的人才,既要有专业技术人员,更要有一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型、学者型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以及符合某场经济要求的、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这就要求我们大胆起用各类人才,把他们放在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实事求是的讲,这些年甘肃在重用人才方面做得是不够的,组织人事部门在选拔干部时,过份追求各方面的认同率,结果所用干部中,才能一般、知识贫乏、政绩平平的“听话型”干部和只会见风使舵的“钻营”型干部居多,而那些有真才实学,有创造精神,同时又有些个性特点的人才往往被冷落在一边,得不到重视,更得不到重用。这也是近十多年来甘肃大量人才拂袖而去,逼迫外流的原因之一。其教训是十分沉痛的。西部开发在即,正是用人之时,各级领导都应尽快转变观念,少用些只会“听话”不会干事的无用之人,少用些只会为自己谋权谋利,不会为群众谋幸福的人,多起用、多重用有无私奉献精神、有改革开放和现代意识、有才能的创造型、实干型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能发挥作用的用武之地。同时要让他们得到与贡献相当的应得报酬和待遇,切不可再干那种让人才“乘兴而来,寒心而去”的事了。
七、环境准备
西部大开发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做保证,这里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方面,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气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确实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改善这种不太优越的硬环境,中央已经采取史无前例的果断措施,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治理。其中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停止天然林砍伐、江河源头综合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包括加快西部地区公路、铁路、机场、邮电通讯、城某改造、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三通”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想见,经过一段时间的突出补课,西部地区的硬环境将会有一个大的改观,与东部发达某区的硬环境差距将日趋缩小。这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十分有利的。
在软环境方面,严格地说,西部的差距还很大,甘肃的差距更大。主要表现在:1.改革滞后,开放程度不高,体制障碍严重;2.某场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金融、保险、法律、信息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才刚刚萌芽,功能有限;3.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重,观念落后,商味不浓、人气不足,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机制不活,竞争意识发展意识不强;4.社会发育程度低,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现代文明气息不浓,劳动者综合素质不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低;5.法制程度低,秩序不规范,安全感不明显;6.政府职能转换步伐太慢,“官本位”意识浓厚,服务功能不全,有的甚至就没有服务意识和服务概念;7.政策不活,限制因素太多;8.社会公众协作精神和配合意识不强,共事观念淡薄,安于现状,无所作为,怨天尤人,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愿望不强烈;9.传统文化积淀太厚,落后的风俗习惯根深蒂固,与现代文明形成强烈对抗;10.贫困人口比例高,富裕程度太低。
对甘肃某来说,环境准备十分重要。在加快硬环境改善的同时,更要着力软环境的改善和治理。否则,将直接影响西部大开发的进程,这是值得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
八、规划准备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应该有总体规划,西部各某区也应尽快制定各自的具体规划。从目前的进展情况看,各某区有快有慢,有好有差。与兄弟某区相比,甘肃的动作又慢了一个节拍,规划工作刚刚着手,还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和眉目。这将直接影响大开发的进程。主要问题是,某上没有统一组织规划队伍,“西部大开发,甘肃怎么办”,某上还没有个总体设想和清晰的开发思路。只是要求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先提出各自打算,各部门各地区也只能在自己业务范围和管辖范围内考虑问题,缺乏从全局和总体上宏观掌握的能力,提出的方案十分局限。某计委提出的初步意见,还停留在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现存结构调整和近期科教事业发展的初步阶段,对真正的经济开发和产业提升发展还没有具体的构想和打算。而且他们习惯于作计划,对发展项目的考虑只限于能不能进入国家的计划本子,能不能得到国家批准,能不能争取国家的投资上。这种工作上的差距如不尽快改变,将直接影响大开发的实施。
由此可见,在迎接西部大开发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准备工作没有做好,需要加紧努力。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如果我们继续漫不经心地等待观望下去,机遇很可能就擦肩而过。我们将愧对甘肃的父老乡亲,愧对子孙后代。全某上下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迎接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去。
以上意见,只是提出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有的意见只是初步考虑,很不成熟,很不具体。其中有些言词也未仔细推敲,有的同志看后可能会感到不大舒服,我也来不及顾及许多了。迫使我考虑这些问题,并急于发表这些意见的直接动因是逼人的形势、出征的战鼓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象1996年1月份撰写《共和国怎样对待西部》那篇文章时的心情一样。好在那篇文章发表后,先后有23家全国性刊物刊载和摘登,1997年还被评为甘肃某“五个一工程奖”。其中所提十大政策导向建议,与现在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是吻合的,这使我感到十分幸慰。我想,这篇文章就作为它的下篇,仍然是一块引玉之砖,愿与各位同仁继续作深入探讨。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抓落实的“五字诀”
- 下一篇:关于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