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励志创业>> 精英思维

精英思维

宋之问的官场沉浮

以稿换稿】  作者:徐上峰   发布:2013年01月16日   阅读:

    
    一、宋之问气宇轩昂,才华横溢,但人格鄙劣
    上元二年,宋之问中了进士,年仅20岁。
    宋之问气宇轩昂,才华横溢,但人格鄙劣。武则天掌管朝政后,敕召宋之问入阁,他也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官路人生。
    据史料记载,宋之问早就想进入武则天的幕府,他对自己的容貌底气十足,希冀能成为武则天的男宠。
    但宋之问的热情,遭到了武则天的婉拒。他有口臭,这一点让武则天与他保持了距离。
    不过,宋之问并未气馁,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他转而去拍武则天宠臣张易之的马屁。
    为了巴结张易之,宋之问替他写了大量露骨的艳诗,甚至每天天不亮就去给张易之倒夜壶。这件事当时在京城传得满城风雨,士子们感到颜面尽失。
    为了博得武后的好感,宋之问经常口含“鸡舌香”(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口香糖)掩盖口臭。事实上,这一招他也是从张易之身上学来的,武后很喜欢张易之说话时口吐“幽兰”。
    不过,宋之问这种非正道换取的官位并不牢固。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重,大臣崔玄、张柬之等起兵拥戴中宗李显复位,张易之被杀,宋之问谄事张易之,被贬为泷州参军。
    据《新唐书》记载,泷州环境恶劣,过惯了荣华富贵生活的宋之问心有不甘,次年春天,在未经朝廷批复的情况下,冒着杀头的风险,私自逃回洛阳,秘密躲藏在友人张仲之的府中。
    宋之问的人品差,很快就表露无遗——他不仅不对给予他帮助的好友感恩戴德,反而恩将仇报,把张仲之跟驸马都尉王同皎密谋讨伐佞臣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儿)的计划,叫自己的侄儿宋昙透露给武三思,导致计划败露,张仲之、王同皎被斩首抄家。而宋之问则因告密有功,坐上了鸿胪侍主簿——唐代中央官署主管朝贺庆吊的司仪,一时风光无限。
    通过卖友求荣获得武三思的信任后,宋之问在官场也平步青云。后来,朝廷让他主持科举考试,他向一些考生的家长收受巨额贿金,导致成绩优异者榜上无名,倒是一些不学无术之徒排名靠前。东窗事发后,宋之问被贬为越州(绍兴)长史。
    事实上,宋之问的遭遇完全是自找的。他是一个十足的花花公子,在讨好太平公主(武则天之女)后,他又向安乐公主(韦后之女)献媚,大献艳诗,导致太平公主为此争风吃醋。其实,并不是太平公主喜欢宋之问,而是安乐公主光芒四射,让太平公主心生嫉妒。后来,唐中宗欲提拔宋之问为中书舍人,太平公主跳出来揭发宋之问科考受贿的劣迹,导致他被贬越州。
    唐睿宗李旦(武则天之子)继位后,他对宋之问的为人十分不齿,认为他是一个死不悔改、人格卑鄙的人,遂将其流放到更为偏远的钦州,最后干脆赐一碗毒酒结束了他的性命。
    二、宋之问的官场沉浮引发的沉重思考
    宋之问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前后经历了三位皇帝主政,期间,每次被贬复出后官位都会更上一层楼。他的拍马术相当了得,其成就远在他的文学成就之上。
    宋之问的事件引发了一个沉重的思考,即便在政治、经济、文学都十分繁荣的唐代,文人的处境依旧十分悲凉,靠自己的才华获得高官侯爵的屈指可数。李白虽有意求官,当他供奉翰林时,却又发现:自己不仅面临宦官们的嫉妒与迫害,皇上李隆基也并未重用他,不让他参与政治,只让其为乐师填词,写一些应景之作。由于不满大材小用,李白牢骚满腹,最后被赐金返还,相当于辞退。
    李贺也一样,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仅做过几年奉礼郎,这是低得不能再低的九品芝麻官。
    回到宋之问身上,尽管他一再被贬,人品也为大家所共知,但被他吹捧的人,却无不觉得心里舒坦,这或许才是他仕途畅达的原因。
    文学成就的高低,与功名并非是对等的。对深知官场哲学的宋之问来说,才华只是他的敲门砖。置身官场后,要想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文学只能权当陶冶情操,业余爱好即可,要想凭它博得高官侯爵,几乎没有可能。
    事实上,宋之问才高八斗,也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他被誉为“唐律之龟鉴”、“诗家射雕手”。即便与他曾经共事的神通杨炯,也对他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一次,武则天带着一群大臣去郊游,举办了一场诗歌大赛,夺魁者获赠锦袍一件。才思敏捷的东方虬一气呵成,最先交卷,武则天看后大喜,把锦袍赏给了东方虬。但武则天发现,后交卷的宋之问文质更胜一筹,称他的《龙门应制》一诗“文理兼美,左右称善”,于是又将锦袍改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的五言诗《渡江汉》还入选了中学课本,尤其是后两句,更是千古名言警句。这首诗作于他从泷州逃往洛阳的途中,在落魄之时,他的才华又被激发出来。
    宋之问流传于世的佳作并不多,但他在被贬时,作品依然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成就,这也可从侧面证明他并非平庸之辈,只是平时把才华用在溜须拍马之上。由于经常跟随武后以及皇室高官,宋之问也曾自省“志事仅得,形骸两忘”。只不过功名的欲望过强,使得他自甘沉沦与堕落,与权贵阶层沆瀣一气,最后终于赔了自己的性命。
    而一个真正的诗人是关注现实的,因为只有触及最底层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写出传世佳作。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社会现实,统治阶级并不愿意暴露出来,总是试图掩盖真相。一旦诗人直面现实,直指统治阶级的黑暗以及平民百姓的悲苦,那么他们的才华往往会成为他们人生的绊脚石,小至遭到迫害,大到性命难保。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在铲除李唐宗室时,最先杀掉的就是那些有道德有才能的人,而那些无德无能,向她卑躬屈膝的人,却能得以重用。

【来源:网络整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