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经济危机有十项注意
【以稿换稿】 作者:沈立人 发布:2013年02月09日 阅读: 次
这次经济危机,百年一遇,来势凶猛,情况复杂。对中国说,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矛盾;既是突发,又是长期潜积。现在匆促应对,虽似措手忙乱,还能沉着从容,是非常不容易的。应有共识:不仅是权宜之计,更应着眼于久恒之策;不仅要治标,还必须治本。我们的标靶也不限于渡过一劫,而该着力于转型,打造新的发展方式,不容许克服一次危机,却留隐患,为下一次危机埋下定时炸弹。这次应对,力度之烈,范围之广,都属空前。目前开局尚佳,但是变数犹多。从战略策划到战术操作,在落实进程中要走一步、看一步。领导有信心,群众有暖心,专业者不无担心。大声呼唤后,不能没有小心细语,殷切期望注意如下十个方面,且需慎行。
一是保增长的速度和质效。危机之现,始于经济增长幅度之滑落。我国未见负幅,表明基本面未变;但是也感疲软,为多年来罕见。扩大内需,力保增长,宏观调整转一个身,是及时的。现在预期,境外估测有7.5%或更低,国内预评在8%~9%之间,各省市区争取再加两三个百分点,即使有难,可望臻达。关键不在数量,如能无水分地实现,是大好事。然而,只此一点,不宜视为全盘已胜。尤其重要的,则在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否理想。所以,一定要破除传统的GDP情结,防止片面求快,走不出“一俊遮百丑”的陷阱。这是一个前提和归宿,保证“好”字优先的增长,才是克服危机的实在。
二是投资的结构和实益。应对之策,聚焦于4万亿元的投资,赫然空前,可谓大手笔,施展了浑身之力。人们关注的,这笔大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能否真的用在刃口,堪奏其功。占其大份的基本建设,一是基础设施,二是增加和改进生产力。前者不仅是花掉就可保增长,其中三成上下或转化为工资,更在建成的大小工程,一定要真正起到基础作用,决不能建而无效,如水利建设无水可运,高速公路无车可跑。后者也不仅是增加产能,决不能重复低挡,而要补短升级,适销对路,富有科技含量。所以,投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越能保增长,而是必须优化结构,才能获得实益。为此,每个项目,从立题到设计、施工,都要周密计算、科学评审。至于加强监管,杜绝丝毫猫腻,力戒因而导致过热和浪费,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这是早已提出而久未兑现的一个难题。过去造成不少深层次的矛盾,根子在兹;这次“危”中有“机”,就要抓住关键,求得长治久安。30年来,发展多赖投资和出口顺差,消费作为主要引擎的动力不足,消费率不断下降。这次应对,必须力挽狂澜,转向消费为主动力。得失成败,这是枢纽。应变有多元对策,都要围绕扩大消费的核心转,消费兴则百事兴,消费呆则百事滞。在理念上,回到“生产目的在于消费”基本原则,要有成系统的消费政策,使城乡居民能消费、敢消费、会消费。这个引擎有了活力,发展方式有新局面,经济危机就不治而愈。否则难免歪打,治不到点子上,增长失去后劲。
四是优化产业结构。这与投资和转变发展方式息息相关。迷失这点,投资的方向模糊,发展方式也会原地踏步不前。有人片面保增长,不择手段,如想把前几年关掉的化工厂都再开动,或者在招商引资上重蹈“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覆辙,必将欲速不达、事与愿违。国务院制定十大产业的振兴发展规划,有鼓励也有禁止,并指明路径,一定要切实贯彻执行。各地情况不同,可以从实际出发,在落实中有所创新,但是仍要防止样样都搞,千地一面。这里值得提醒的是,农业始终是基础,不能因其产值所占比重不大并且增长很难而置之度外。沿海发达地区本是农业首善之区,这几年发生农田非农化、农业非粮化的倾向,必须制止和回头。
五是千方百计保持和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这次经济危机,首当其冲的看来是企业,实际上最终受害的是就业者。与保增长直接有关的,首要保就业。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是难中之难。经验数据,经济增长保持9%,或能增加就业1000万个岗位,仅与每年新增劳动力大体相当;还有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流转每年要增几百万,连同大学毕业生每年又有几百万,缺口越来越大。经济危机再使大量职工下岗,仅农民工少算已有一两千万,形势严峻,莫此为剧。因此,一定要有特殊政策,不能只靠老办法。在同样经济增长率的情况下,怎样提高就业弹性系数,包括保持硬软并举的产业结构和用人制度,都待研讨和求索。努力使“零就业”家庭成为“零失业”户,也是一条社会安定的必由之路。
六是加快全覆盖的社会保障。这项工作,起步迟了,进度慢了,碰经济危机,更是巨大压力,必须全力应对。不仅是改善民生的底线,还使居民免除后顾之忧,有利于促进消费。无论是低保、失业保、养老保和医保,当前需求极大,应当尽快增加供给,在大盘子里切下一大块。看来,从财政增收和赤字扩大,增列这块支付,势在必行。参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财政预算结构,我们更有相当空间,足以在走向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中逐步达标。广义的社保,还必须与医保一起,教育和住房有此实质,危机时不能更危,而要努力使其转危为安。
七是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经济危机之发作,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起自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化的矛盾,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和有效购买力不足。自由资本制度这次露了馅。我国何尝不是这样,多年来居民收入的增长一直落后于整个经济的增长,潜在矛盾越积越深。应对之道,保增长必须与保民生、保收入相伴;否则,消费不长,增长也失去支撑和任何意义。但是,危机一来,急于应对,大家讳言增加收入,乃是舍本逐末。现需明确和强调,只有构造保收入、促消费与扩内需、保增长的良性循环,并培植长效机制,才能走出危机,不再危机,亟待有实际对策并认真实施,如落实十七大的“三个提高”(提高分配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要素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幅一致,才能开创增长与民生的新局面。其中,增加农民收入特别紧迫,提高农产品尤其是粮价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八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这是30年来发展实践的负面,为争取高速增长而付出的昂贵代价,也为下代留下了教训和话柄。这几年开始有所省悟,但是修补仍旧未及应有力度。当前扩内需保增长,又可能急于求成,止痛忘痛。这在发达地区,北京奥运会后的反复,沿海如江苏的不仅是太湖,都待赶上;在欠发达地区,“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恶习可能回潮。资源的严重浪费怎样治理,更可能推迟到克服经济危机之后,同样是“机”中之“危”,要大声疾呼,在应急中千万不能丢掉这个急事,而该在议事日程中列为警钟常鸣。
九是扩大内需与提高开放水平。这次危机,内外交织,应对重点在扩大内需,不等于外需无望,同样要有应对,在外贸负增长的趋势下防止跌幅过大,争取也有回暖。应当看到,扩大开放到今天,外向依存度够大了,今后主攻不在进一步扩大,而在提高开放水平。此事提出不晚,但是步伐太缓,识者认为不能再靠低价劳动力来搞薄利或无利多销,把中国经济挂在洋人的战车上。采取提高退税率只是权宜的无奈之策,根本出路在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同样要有系统的振兴产业政策。不妨估计,外需的回暖或许在后期———取决于全球渡冬;但是应当早作筹划,准备给外人以新面貌,不再是吴下阿蒙的可怜相。
十是从经验摸索到实现理论创新。应对这次危机,史无前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要有两手考虑,或者如愿,或者还可能有曲折。重要的是在敢于实践中善于审视动态,总结经验,避免失手。不同于过去,这次面临理论空白,新自由主义破产,凯恩斯革命不再成功,格林斯港的两手绝活也见乏力。我们自己,一度满足于运用“看不见的手”,现在不得不伸出“看得见的手”,同样是老干部遇到了新问题。这是挑战,又是机遇,亟待理论创新,包括马克思经济学的中国化。观点或许多样,百家可以争鸣。等到危机消退,经济科学也获新生。对此,该有信心,不容自卑自艾。
应对危机是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备受瞩目,沿海发达地区更是亮点。这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并将一步一步使科学发展观得到检验和充实。注意内涵,上述10项只是其概,还有城乡、地区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统筹协调,无不在视野内。可以坚信,打好这个大仗,将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开拓更加光明的道路和前景。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让大学生村官成长为新的社会精英
- 下一篇:破除政府特殊经济利益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