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励志创业>> 精英思维

精英思维

跟汉文帝学用人

以稿换稿】  作者:刘建明   发布:2013年02月18日   阅读:

    
    汉文帝刘恒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成为儒道各家都交口赞誉的一代明君。究其原因,这与他高超的用人艺术有着重要关系,在用人方面,他有很多地方值得从政者学习和借鉴。
    任用会说的还是会做事的
    对于一个明智的领导者来说,在用人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做到奖惩严明,知人善任,而且还应具有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善于从全局的高度来权衡各种关系和利弊得失,然后选择最为满意的用人方略。在这方面,汉文帝堪称楷模。
    文帝平时比较喜欢打猎。一次,他带着大小随从到皇家园林上林苑打猎游玩,只见奇珍异兽,应有尽有,心里非常高兴。来到老虎园的时候,上林苑的主管官员前来拜见,文帝就向他询问上林苑的面积以及动物种类。没想到这随口一问,那位主管官员竟然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文帝很生气。
    这时,旁边的一个老虎管理员却对各种禽兽的情况非常熟悉,自告奋勇地跑了出来,回答了文帝的问题,并且口齿伶俐,言简意赅。文帝听了非常高兴,就打算撤掉原先的那个主管官员,改用这个老虎管理员。他刚想下令,却被大臣张释之拦住了。张释之问道:“陛下觉得绛侯周勃这个人怎么样啊?”文帝说:“这还用问吗?堪称长者。”张释之又问:“那东阳侯张相如呢?”文帝说:“也是长者。”这两个人都是汉初重臣,但是都有些木讷,不太会说话。
    于是,张释之说道:“既然如此,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都曾对有些事情说不清楚,哪里像这个管理人员这么伶牙俐齿啊!”接着,他阐述了自己的主要顾虑,说:“秦朝的时候,很注重耍嘴皮子的功夫,结果朝廷官员以耍嘴皮子为能事,文过饰非,导致亡国。今天的这件事陛下是不是应该再考虑一下。”文帝一下子就明白了张释之的话,如果提拔了这个老虎管理员,确实有可能获得一个好的上林苑主管官员,但其他大臣则会认为这是耍嘴皮子的结果,若闻风而动,人人以耍嘴皮子为能事,定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
    权衡利弊之后,文帝决定不提拔那位老虎管理人员,只是撤了那个主管官员,因为玩忽职守是必须受到惩罚的。自此,汉文帝在用人上就特别注意“听其言观其行”,从而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官场之风得以净化,其统治地位也得以巩固。显然,这与他用人上的明智是分不开的。
    从细微处识人
    文帝六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周亚夫被任命为将军,驻军细柳营。按照当时军法规定,军队中必须听将军命令,且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于是,文帝在慰劳军队之时,不得不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亚夫,由周亚夫传话打开营门才得以进入军营,入营后,还不得不依法控制马缰绳慢行。对此,其他大臣觉得是对文帝尊严的冒犯,但文帝却不以为然。他透过周亚夫严格按军法办事的举动,睿智地看出了他的耿直可用所以对其盛赞不已。退却匈奴后,就将周亚夫升为中尉,掌管京城兵权。他临终前还叮嘱景帝,关键时刻要重用周亚夫。周亚夫亦不失文帝期望,后来平定了七国之乱。
    文帝时期,为了招揽更多的人才来治理国家,他确立了特科察举制度。在其即位第二年及第十五年,曾两次下诏进行特科察举,专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当时的察举程序主要有:皇帝下诏指定举荐人才类型;丞相列侯公卿及地方郡国按要求举荐人才;皇帝对被举者进行策问,按对策高下授予官职。由于上至中央官员,下至地方政要,均要尽力推荐优秀人才,所以文帝的察举取士在选拔人才的范围上有了极大扩展,使全国上下许多人才可以不受出身限制,直接踏上仕途。正是在察举选贤中,一大批才能杰出者,如贾谊、张释之、晁错等,脱颖而出成为文帝时期的智囊名臣。文帝的察举制,只看才能而不论门第、籍贯、贫富、学派,拓展了人才选拔范围,网罗了大批智识之士。
    对正反意见都会说好
    大凡领导者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容人、容言、容事之雅量,既要听得进顺耳之语,也要听得进逆耳之言,要有闻过则喜、则改的大度和涵养。
    有一次,汉文帝和冯唐闲聊,提及廉颇、李牧等战国名将,这使正在为匈奴之侵而犯愁的文帝大发感慨,认为自己若能得廉颇、李牧为将,就不用如此发愁。这时,冯唐就直言说,朝中即使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军人选,也不能被你使用。这明摆着是骂文帝乃无道昏君。对此公开挑衅和羞辱,文帝虽大怒,但以其宽容大度,并未对直言犯上的冯唐进行处罚。相反,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倒想知道冯唐为何如此讲,于是冯唐就道出了其中缘由。云中太守魏尚在抗击匈奴入侵时,公正无私、勇猛杀敌,从而使匈奴闻风丧胆,不敢侵犯,但就因为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被撤职查办,此足以说明文帝有将而不能用。这时,文帝以其宽厚仁慈的胸怀,谅解了魏尚之错,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赦免魏尚并官复原职。文帝待人以宽的用人气度由此可见一斑。
    据《资治通鉴》记载,文帝每上朝,只要大臣提出意见,文帝就必然会停下来专心听取。意见如果不可用就先搁置,意见如果合理可用就及时采纳。文帝的可敬之处就在于,无论意见可用与否,他都会说好,这就极大地鼓励了群臣继续提出各种建议。
    一次,文帝过桥,有人从桥下走出来,惊了御马,文帝要求对其处以极刑,而廷尉张释之则认为“法者,天下所与天下公共也”,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应因人而异,所以按照法律只能对此人处以罚金。这种无视皇帝尊贵的谏言,最终被皇帝点头称是。从文帝一生看,他自始自终做到了接纳谏言,并且没有杀过谏官,由此足可以看出他纳谏之真诚。
    (摘自《决策》)

【来源:网络整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