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十万疑问>> 人体医学

人体医学

为什么中药有“先煎”、“后下”、“包煎”和“另煎”之分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2月16日   阅读:

  凡看过中医、吃过汤药的人,一定注意过药方上,某些药物的右下角注着“先煎”、“后下”、“包煎”和“另煎”等字样。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由各种中药的质地、性味、理化性质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差异所决定的。
  先煎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是矿物药和介壳类药物,如磁石、石膏、赭石、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龟板及鳖甲,等。因为这些药物结构致密,质地坚硬,有效成分较难煎出,故需打碎后先煎30分钟(水沸后算起),然后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二是有毒的药物,如生川乌和生附子等,久煎能达到解毒、去毒或降低毒性的目的,故此类药物也应单独先煎。
  后下的药物,主要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较多及不耐热者。如薄荷、藿香、佩兰、白蔻仁、砂仁、大黄等,久煎能使其气味耗散,药效降低,甚至丧失。因为这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大多是挥发油,如薄荷所含挥发油有发汗、解热功效;佩兰所含捍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藿香、白蔻仁、砂仁等调整胃肠蠕动、促进胃液分泌的功能,均来自所含的挥发油成分。如果煎煮时间过长,挥发油大量逸失,必然减弱甚至丧失它们的功效。有的药物则是因为含有不耐高热的有效成分,久煎也会影响药效。例如,钩藤所含的降压成分煮沸20分钟即可部分破坏,使降压效能降低。因此,对于这类药物,应采取“后下”的方法,即待其他药物快煎好时,再加入这类药,煎5~10分钟即可。
  包煎药物,主要是粉末类、带有刺激性绒毛类及煎煮后使汤剂变粘稠的种子类等。粉末类药物,如蒲黄、灶心土,以及六一散等散剂、丸剂,若不包煎,可使药液混浊,难于下咽。含刺激性绒毛类药物,如枇杷叶、旋复花及白茅花等,更宜包煎;若直接入水煎,绒毛不易澄清,服后常刺激咽喉引起咳嗽。颗粒状种子类药,如车前子、葶苈子及秫米等,入煎后使药液变得粘稠不易滤出,而且常常粘在药罐周围和底部,容易煎焦,所以,也宜包煎。具体做法:即用布或棉布缝成小口袋,装入包煎的药物后,扎紧袋口入煎即可。
  “另煎”,也就是单独煎煮。另煎的药物主要是贵重药,如人参、犀角及羚羊角,等。因其价格昂贵,用量又少,若与其他药物同煎,其药汁会被残渣吸收一些。另外,为了使这些药物的有效成分被充分利用,单煎时,可以多煎几次。这样既能提高疗效,又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来源:整理自互联网】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