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十万疑问>> 生活科普

生活科普

老北京小吃要不要取“洋名”?

以稿换稿】  作者:师同 张舵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爆肚冯、年糕钱、奶酪魏、小肠陈、茶汤李……老北京小吃遇上了奥林匹克盛事,有人要给它们起“洋名”,这引起人们关注,纷纷发表不同意见。 

  “北京可乐”惹热议 
  为了让奥运会期间的“老外”吃个明白,位于北京后海胡同深处的某“小吃”为老北京传统豆汁想出个备用洋名--“北京可乐”。  
  “豆汁,可以直接译成‘绿豆煮的汤’,也可把它译成‘北京可乐’,这种翻译简短又形象,可以借助可乐的意象让外国游客记住豆汁。”这家“小吃”店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大部分支持“北京可乐”的人认为,给北京地域小吃起个外国朋友熟识的“洋名”无可厚非。“少一道语言交流障碍,外国客人不排斥了,才可能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喜欢。这也是用一种国际化的方式宣传、推广‘中国制造’。”在北京某公司做企宣的徐小姐表示。  
  然而,质疑“北京可乐”的声音更显强大。中国传媒大学的石乔说,如果将“北京可乐”理解成对老北京豆汁的一种国际化比喻,那么这种比喻令人费解。“北京豆汁和可乐口味上尝不出半点相似之处,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比喻可能会适得其反。”  
  公司职员关小姐对自己初尝豆汁的经历还记忆犹新,“一开始觉得豆汁又酸又涩,要慢慢品尝,才能品出其中的独特味道。”她说,“如果简单地把豆汁翻译成‘北京可乐’,外国游客很可能望文生义,误以为它是像可乐一样的甘甜饮料,‘咕咚’一大口,结果‘可乐’不出来了。这种赶时髦的比喻,并不是推广老北京豆汁的好办法。”  
  不少网友提出,京味底蕴十足的老北京特色小吃,历史悠久、地域性强,大可不必冒着失去民族文化特征的风险去“与国际接轨”。  
  “可口可乐在中国没有因为要吸引中国人就翻译成‘美国豆汁’,因为他们坚持了其‘可口可乐’的内涵。”网友“夜半歌声”认为,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吃的文化”,外国游客与中国民俗小吃零距离的同时,要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足以让这些老北京小吃在名称上体现自身的精髓。  

  中英菜单众口难调  
  和老北京小吃遭遇相似,经数度改良,“烹制”时间长达一年的《中文菜单英文译法》曾面临种种挑战。  
  看过菜谱的浙江省瑞安中学英文教师关梦迪提出,“在中餐的凉菜中,卤水系列、四季烤麸、酱制腌制菜等,英文菜名翻译成以marinated开头,加上主料辅料的英文名称。但事实上卤水和腌制的做法、味道有很大差别,用一个词统称并不确切。”      
  “中国的菜名其实是很不好翻译的,因为菜名不仅仅是简单的菜品,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在翻译的时候是最难处理的,向来是翻译工作的难点。”专门从事公示语翻译研究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师刘永利说,“有些词语甚至是没法翻译的,比如汉语中有羹有汤,羹和汤是不一样的,但英语里只有一个Soup。”      
  老北京小吃在翻译时也在一些中文菜名前犯了难。在某“小吃”店负责菜名翻译工作的游慧丽说,像“茶菜”“茶汤”等小吃,翻译人也不了解这到底是一道怎样的菜,就是亲口尝了也说不清楚原料、口味,这都增加了翻译工作的工序与难度。 
  有时同一道菜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成都的“龙抄手”在北方就叫“馄饨”,这样同菜异名的并不少见。“许多菜名连中文都不统一,要翻译成标准的英文就更难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评审组组长、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教授陈琳说。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郑保国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英文菜名应该简洁易懂,但菜名往往肩负着解释菜品原料味道的作用,而中国菜经常需要三四种甚至七八种原材料,要想说清楚菜的原料就要有七八个单词,如何简洁菜名是很值得思考的。”  
  郑保国说,“麻婆豆腐”“贵妃鸡”这些拥有典故的菜名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但是完全直译不能说清楚菜品的由来,要想讲明白典故又太复杂。究竟如何翻译才能兼顾文化和实用是菜名翻译的重头戏。 
 
  文化自信  
  “找不到恰到好处的英文来翻译中文菜单,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语言问题的根本是文化问题,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中文英译最大的困难,而中国本身地域性文化的多样性又给翻译增加了难度。  
  网友“大刀”在中华网社区发表了这样的评论:“口味有国界,但对文化的认同没有国界,何况越来越多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的‘老外’,对中国的民族文化资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既然中国人能接受麦当劳、肯德基,那‘老外’接受豆汁和火烧也一定没有问题……中国人常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是对家族和传承的天然敬重和服从。作为老北京小吃,我们何妨不对传统、对自己的文化多一点敬重和自信?”  
  不少专家指出,此次老北京小吃英译名和之前的中餐英文菜单,不少人希望直译,这是可喜的变化。“直译是最真实的方式,长远来看,有利于传承和保护中国的文化。”陈琳说。  
  “在《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饺子’和‘包子’不再统称为‘dumpling’,而是有了属于自己的‘拼音名’,充分体现了中国语言的民族特色。”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孔江平表示,从语言学角度说,如果找不到与汉语准确对应的英文译法时,使用汉语拼音,肯定比解释原料、做法或口感的英文译法更简洁明了。  
  “汉语从英文借来了‘吉普’‘沙发’‘汉堡包’,从日语借来了‘寿司’,用蒙古语的‘站’代替了古汉语的‘驿’……而今借奥运之机,具有东方特色的汉语拼音为外国游客了解、学习中文提供了渠道。”孔江平表示,更多汉语会像外国人熟知的中文“功夫”一样走出国门,为其他语言所借鉴——世界语言就是在适当地相互借鉴中发展的。

   

【来源:整理自互联网】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