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演讲辩论>> 演讲技巧

演讲技巧

演讲你要适可而止,创新才是演讲的王道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4月09日   阅读:

  现代的快节奏,要求演讲者的演说要简短有力,而不是洋洋洒洒没完没了。如若那样,只会招来听众的反感。
  文章应该精,而不宜长。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只有10句话。这些都是简洁的典范。我们演说也应如此,冗长的演说是不会受欢迎的。如果结束语是用复杂的长句逐步展开的,那么最重要的结束语应该用短句,甚至可以用句子的一部分。例如下面一段话:你们是否能够认识自己正在进入的这个世界,将取决于你们是否坚定地保持自己正直的人格。如果你们这样做了,其他的一切自然会应运而生。你们的生活将不是人们平常所谓的幸福生活;你们的生活将不得不与逆境抗争。但是这将是有意义的生活,有尊严的生活,有价值的生活。这一点对任何人都足够了。
  或者反过来,在最后一段中大部分使用短句,而在结尾处引出长句,就像引人深思的演讲《怎样丢掉一笔生意》那样:这就是丢掉一笔生意的全部含义。你丢掉了一笔生意,但是得到一个潜在的客户。你丢掉了这一笔生意,但是得到了这笔以外的所有交易。你丢掉一笔生意,但是得到了对自己的销售技巧的深刻洞见。你不断思考,你留心观察,你随时尝试。某一天,如果你不懈地努力,很可能变成一位如此高明的丢生意的行家,以至于根本丢不掉任何一笔生意。
  注意对比上面第一段演讲的最后一句话和上面第二段演讲的决定性语句,看它们的长短对句子的收尾性产生哪些效果。
  演讲的心理收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直接向听众发出呼吁来实现,尤其是说服性讲话。直接号召他们采取特定的行为方式(采纳、延缓、终止或继续),或者请他们改变态度。
  你设计的最后一句话一定要像第一句话一样简洁有力。每次演讲都应该用一句话使听众毫无疑问地明白演讲已经结束。没有想好决定性的结束语时,发言人只好继续总结,同时不得不努力考虑怎样不留痕迹地收尾。结果,许多人不得不有些沮丧地或用下列乏味无力的结束语收尾:我想这些就是我要讲的全部内容。噢,时间到了!我还是就讲到这里吧。虽然我还想多讲一些内容,但是应该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了。
  另外一些演讲者倒是不显得犹豫不决,而是戛然而止,使听众不知道中间的空白是暂时停顿还是最后的结束。
  演讲时可以采用一种斩钉截铁的有效收尾与开场白时吸引听众注意力的办法相呼应:详尽回答演讲开始时所提出的那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再次提及开头讲过的笑话或故事,使它变得更有趣,或者把它稍加改动,使之适用于你的主题。不要用“谢谢大家”来代替决定性的收尾。在教学发言或业务报告会上通常不对听众表示感谢。只有当你作为受人尊敬的特殊嘉宾应邀发言时才应该这样做。这种情况下,“谢谢大家”可以作为从结论的其他部分转到决定性语言的过渡语。
  画龙点睛的结束语与正文内容一样重要。不要敷衍潦草而含混不清地说出最后一句话,或者用最后几分钟收拾自己的演讲笔记准备溜走。要熟记自己的结束语,这样在总结陈述时可以始终保持与听众的目光交流。结束讲话后,短暂地收回目光,然后重新与听众进行目光交流,表示你愿意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者接受大家的掌声。就像开始时一样,这时候你的自我意识也会非常强烈,这是不可避免的。你会感到大家的注意力又从演讲内容转移到你身上。这时不要忘记为听众留下肯定的自我印象,从而不至于削弱最后一句话的效力。
  那么,我们在演讲表达观点的时候该怎么用创新形式来说呢?创新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熟练地掌握一些创新思维的方法,就能在演讲实践中提出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观点,从而使我们的演讲更为听众所喜闻乐见。以下五种方法可供参考:
  1、借老说新
  生活中有许多流传甚广的话,如民谣、俗语、谚语等等,但它们为人们所理解的内涵是相对固定的,如果演讲者能巧妙地借用这些老的形式,并加以“改装”,赋予它新的内涵,就能为我们在演讲中进行观点创新找到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而对于听众来说,则会使他们感到似曾相识但又侧重不同,只要演讲者能自圆其说且言之有理,就能在听众的认识上达成一种新的和谐。如笔者曾在演讲中说:对待事业,要有心栽花,花不开,也要栽;对待名利,要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无心。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话的形式和内涵广为人知,笔者借用它,稍作改装,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听众的热情肯定。
  2、破旧立新
  顾名思义,演讲中的破旧立新,就是在否定、破除旧的观点之后,提出与旧观点相反或相对的新观点,虽然破旧立新的难度和风险较大,但只要有言人所未言的勇气,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能收到出语惊人、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如一位演讲者在《我们不愿做睡狮》的演讲中说:有人曾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狮,就这样我们被人家当了一百年睡狮,我们也把自己当睡狮自我陶醉了一百年。狮子是百兽之王,但一头酣睡的狮子能称得上是百兽之王吗?一只睡而不醒的狮子,一个名义上的百兽之王,并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如果我们为这样一个预言而陶醉,就好比陶醉于“人家说我们祖上也曾阔过”一样,真是脆弱而又可怜。我们不要伟大的预言,我们只要强大的实力,我们不要做睡狮,只要我们觉醒着、前进着,就比做睡着的什么都强。人家的预言曾是我们骄傲的资本,但仔细分析起来,为一个过去的预言而陶醉或昏睡,于实际又有何益处呢?所以演讲者鲜明地提出“我们不愿做睡狮”的观点,犹如当头棒喝,既促人清醒,又激人奋发。
  3、老话新说
  同一个正确的观点,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其中有些说法是听众非常熟悉的,如果演讲者一味地外甥打灯笼--照旧,照本宣科,老话连篇,就会使听众兴味索然。在市场经济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种商品,换上新的包装之后,就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并能激起顾客更强的购买欲望。同样,在演讲中,把老观点巧妙地“包装”一下,也是观点出新的常用方法。如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在演讲中说:联想集团培养人的第一个方法叫做“缝鞋垫”与“做西服”。什么意思呢?就是培养一个战略型人才和培养一个优秀的裁缝有相同的道理,我们不能一开始就给他一块上等毛料去做西服,而是应该让他从缝鞋垫做起,鞋垫做好了再做短裤,然后再做一般的裤子、衬衣,最后,才是做西服。
  培养人才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个台阶爬上去,这个并不新鲜的观点人人都懂。演讲者在这里把培养人才和培养裁缝类比,把培养人才的过程描绘为从缝鞋垫到做西服,用一个通俗而新颖的比喻给老观点披上了一件新外衣,内容是旧的,但形式是新的,可谓殊途同归,新意盎然。
  4、由此及彼
  事物是辩证的,问题总有多面性,但由于我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或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的影响,我们在表达某一观点时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讲其一,不讲其二。当然,坚持和强调“这一方面”是应该的,因为它也是正确的公认的观点,但如果我们顾此而失“彼”,就会妨碍认识的深入和工作的改进,因为随着事物的发展,坚持和强调“另一方面”的意义也非常重要。如果演讲者能由此及彼,即在不否认现有观点的前提下,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另一方面”并适当加以强调,就能达到演讲观点深、新并举的目的。如深圳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在演讲中曾提出一个重要的新观点“要提倡思想上的艰苦奋斗”,他说:
  生活上工作上的艰苦奋斗,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思想上的艰苦奋斗,看不见,摸不着,难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就越来越淡化了思想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其突出表现就是身勤脑懒,整天东跑西颠,显得忙忙碌碌,可一旦遇到费及脑筋的事,却不肯或不善于下一番功夫去深入思索,因而这些人跑得再勤,也跑不出多大所以然来……唐代韩愈有句名言“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是很有哲理的,所以我们要提倡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在思想上吃得起苦,深入进行理论思维。
  以往我们对艰苦奋斗的理解普遍停留在能吃苦、不怕累、出大力、流大汗的层次上,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生活和工作方面,提倡这一点无疑是应该的,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高科技企业的竞争当中,光讲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艰苦奋斗是不够的,还应该突出强调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演讲者提出的这一新观点,对市场竞争中的高科技企业来说,其深意和新意是不言而喻的。
  5、由浅入深
  有时关于某一问题已形成结论并被人们当做“定论”广为接受,似乎再也没有思考下去的必要了,但实际情形远非如此,只要我们再往前走一步,就会发现“风景那边更好”。如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井深大曾于1971年出版过一本极为畅销的书《始于幼儿园为时过晚》。当时人们普遍认定的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在中学,中学教育的基础在小学,而井深大则把问题再深入挖掘一层,认为还要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最后的结论是:
  不!幼儿园也已经太迟。从大脑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生下来的婴儿具有100亿以上的脑细胞,同没有“接线”的计算机一样,在这样的头脑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是否给予刺激,将决定“接线”即组成头脑的形状的好坏,所谓“接线”在四岁时要完成60%,八九岁时要完成95%,十七岁时要全部完成,所以,在幼儿时,如果缺乏良好的刺激是不行的。
  这虽然不是一个演讲实例,但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对演讲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来源:网络整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