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史海钩沉

史海钩沉

两宋皇帝都是怎么死的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9月06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一、宋宣祖(追尊)赵弘殷,出生于公元899年

  正史记载只有如下信息:显德三年(956年)七月二十六日去世,追赠武德军节度使。

  让我们看看[野史记载]

  据说当时赵匡胤和赵旭父子攻下滁州城,赵弘殷老爷子在家没什么事,就上书朝廷要带兵出征。柴荣让他率军跟赵光义征淮南,在寿州城下,赵弘殷被射中一箭受了轻伤。柴荣怕他再有闪失,立即调回。

  然后安排赵弘殷去滁州城代表柴荣慰问赵匡胤。他们一行人来到滁州城下的时候就已经是夜里了。当时赵旭是要打开城门的,但被赵匡胤阻止了。因为战乱年间,根据后周法令,深夜是不能开城门的。

  赵弘殷也不要求开门,和士兵们一起待在城外。天一亮赵匡胤立刻打开大门。向他的父亲请罪,可是赵弘殷却是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认为赵匡胤做的对。

  进程后的这天晚上,赵弘殷就开始发高烧,按照军医的说法是受了风寒。由于轻伤未愈,年纪又大了,这次赵弘殷没有能够撑过来,病情越来越重。

  到7月26日,赵弘殷病逝。

  死后葬于永安陵。

 

  二、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出生;

  说起赵匡胤的去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帝离奇死亡谜案之一了。

  正史上的记载过于简单:《宋史·太祖本纪》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即与亲信程德玄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王继恩回宫,宋皇后既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宋史·冯瓒传》里记载到这样的细节,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

  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由于没有证据,所以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

  除了宋史正史的很少的相关记载外,野史倒是不少。

  比如《续湘山野录》,作者是宋代和尚“文莹”。上面记载:

  “祖宗潜跃日,尝与一道士游於关河,无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无。每有乏则探囊,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剧饮烂醉。生喜歌步虚为戏,能引其喉於杳冥间作清徵之声。时或一二句,随天风飘下,惟祖宗闻之,曰:「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至醒诘之,则曰:「醉梦间语,岂足凭耶?」至膺图受禅之日,乃庚申正月初四也。自御极不再见,下诏草泽之。人或见於轘辕道中,或嵩、洛间,乃开宝乙亥岁也。上已祓禊,驾幸西沼,生醉坐於岸木阴下,笑揖太祖曰:「别来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后掖,恐其遁去,急回跸见之,一如平时,抵掌浩饮。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吏或见宿於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翟懓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於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莹然如出汤沐。”

  这段传闻在宋代就已经流传很广,因而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虽认为这一传闻“未必然”,但也不得不摘录在书中,留侍他人详考。

  另外,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则极力为宋太宗辩解。据《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程德玄之误),“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下面这一段描述很有戏剧性:“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司马光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人又是谨严的历史学家,除去时值太宗子孙当朝为君主,司马光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对太宗或有辩护开脱(此段文字暗示太祖崩时唯有宋后在旁,太宗不在宫中,自不可能如僧文莹《续湘山野录》所言弑兄)外,其言当较可信。此说日后也为南宋学者李焘所采,编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

  据司马光言,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衙门召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门口等候。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据此,宋太祖死时,太宗当时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

  宋后的初衷,是令秦王德芳入承大统,谁料王继恩竟然私召晋王光义,出卖宋后,宋后纵然既惊且怒,作为一个失去庇护的青年寡妇,无权无势,仓促之中只有称呼晋王为“官家”,承认既成事实而已。由此可见宋后之意在德芳,而不在晋王(还有一疑团未释,即为何也不在德昭?),这是否与太祖的意向相符,尚待考究。然而宋后身为一个青年寡妇,若果真如太宗即位后所称,兄终弟及是奉母亲杜太后之命,且有“金匮之盟”的誓书,那么宋后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毁弃成约,改立他人?

  王继恩以为“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既然如此,为何身为太祖的妻子,颇为敬重和了解他的宋后却竟然不知此事,反而是一名宦官知晓更深?人或可谓宋后是为了己私而违背太祖素志,然而观诸史书,宋后为人,柔顺识大体,她如何忍心在丈夫尸骨未寒时就拂逆他平生的意愿?

  而王继恩、程德玄两人的言语诸如“事久,将为他人有”“便应直前,何待之有?”等就更加不可思议;晋王既负有太后、太祖顾命,便是当仁不让的嗣君之选,何以意识到强敌的存在,唯恐落于他人之后?更为要紧的是,当宋后见到晋王时,非但愕然失色,至于恐惧到以母子身家性命相求,这是否透露了一些内幕?如此种种,加上太祖的猝死,以及日后太宗对其兄长骨肉的猜忌迫害和对嫂嫂的凉薄,自然不能不使得后人怀疑太祖死因及太宗继位的合法性。

  那么,学届对宋太祖的死,是怎么看的呢?有如下几个观点:

  1、“弑兄夺位”说

  持此说的人以《续湘山野录》所载为依据,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实难脱弑兄之嫌。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另一种意见认为,宋太祖的死与宋太宗无关,持此说的人引用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人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据此,太祖死时,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毕沅《续资治通鉴》即力主这一说法。

  2、无法脱嫌说

  还有一种意见,虽没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凶手,但认为他无法开脱抢先夺位的嫌疑。在赵光义即位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即据《涑水纪闻》所载,宋后召的是秦王赵德芳,而赵光义却抢先进宫,造成既成事实。宋后女流,见无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

  《宋史·太宗本纪》也曾提出一串疑问:太宗即位后,为什么不照嗣统继位次年改元的惯例,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传弟”的遗诏,太宗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使他郁郁而死?太宗即位后,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何自杀?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为“开宝皇后”,但她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上述迹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继统,后人怎么会不提出疑义呢?

  3、偶然致死说

  近世学术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确实死于非命,但有关具体的死因,则又有一些新的说法。一是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太祖死于家族遗传的躁狂忧郁症。一说承认太祖与太宗之间有较深的矛盾,但认为“烛影斧声”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际,调戏其宠姬花蕊夫人费氏,被太祖发觉而怒斥之。太宗自知无法取得胞兄谅宥,便下了毒手。纵观古今诸说,似乎都论之有据,言之成理,然而有关宋太祖之死,当前仍未找到确凿无疑的材料。

  有专家认为赵光义早有篡位之意,当时开封府尹赵光义不断在帝都内培植党羽,贿赂御史中丞刘温叟、禁军殿前司控鹤指挥使田重进。赵普发现赵光义的亲信刘嶅贿赂冯瓒,事后刘嶅仅是免职。赵普很早就因姚恕、刘嶅事件与赵光义结怨,王禹偁《建隆遗事》道:“太祖将晏崩,方召赵普于寝阁,及赵普欲立太祖之子……其后太宗闻之,故与普有隙。”开宝六年(973年)赵普罢相,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不久赵光义成为开封府尹兼晋王。据吴蔚所著《宋史疑云》里之考证,“烛影斧声”之“斧”不指“斧头”,而是指“纸镇”。

  看起来,宋太祖的死亡原因,一时还无法确定。去世后,赵匡胤葬于巩义的永昌陵,该陵在后世战乱中被盗掘。目前是一片玉米地。

 

  三、宋太宗赵炅(光义),出生于公元939年;

  至道三年农历三月,赵光义驾崩,年五十九岁,在位二十二年。群臣上尊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同年农历十月,葬在永熙陵。

  死亡起因要追溯到公元979年,赵光义在高梁河(今北京某地)被辽军战败,全军溃逃。辽兵紧迫,御用器物和妃嫔都被夺去,他大腿上中了二箭,在杨业的拼死保护下,上了一辆驴车,只身逃走。

  此后箭伤却是经常复发。公元996年秋,赵光义箭伤又复发。

  公元997年3月癸巳日,赵光义病死于汴京万寿殿西阶。太子遵遗命在灵柩前继位。

  赵光义生前宠养桃花犬,在他病倒后就拒绝进食。赵光义死,它大声嚎叫,被称为忠犬。

 

  四、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出生;

  正史记载: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3月23日),赵恒于延庆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共二十五年。群臣为其上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十月十三日,葬于永定陵;二十三日,附祭太庙。

  具体死因没有描述。

  在司马光所写笔记《涑水记闻》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

  “真宗晚年不豫,尝对宰相盛怒曰:“昨夜皇后以下皆去,刘氏独留朕于宫内。”众知上眊乱误言,皆不应。李迪曰:“果如是,何不以法治之?”良久,上悟曰:“无是也。”章献在幄下闻之,由是恶迪。”

  上面这段文言的意思是:

  宋真宗晚年身体不适,时常犯糊涂。有一天宋真宗在和宰相交谈的时候忽然变了脸色,很生气的说:“昨天晚上,皇后以下的所有人都离开了,可是,皇后刘娥却单独把我留在宫里。”是宋真宗想离开,但是皇后刘娥强行留住不让走?刘娥竟然敢软禁宋真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谁敢轻易接嘴。此时,李迪回答:“如果真的有这回事,皇上为什么不用国法来惩处她呢?”大家一听都吓了一跳。宋仁宗沉默,大家沉默。过了很久,宋真宗才恍然大悟,似乎回过神来,说:“唉,好像没有这回事啊。”当时,皇后刘娥就在帷幕之后,听到了李迪的回答,从此之后就记在心中。

  [推测]根据司马光所写的上文记载,宋真宗晚年(55岁也应该不算很老啊)身体患有慢性病,所以不算高龄就因病去世。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作为史书作者,所记载笔记应该比较靠谱。

  永定陵目前开辟为公园,收取门票,是北宋皇陵里两个有保护的皇陵之一。

 

  五、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2日出生;

  “仁政”是赵祯的特点,也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没有一个帝王能以“仁”为谥号。

  公元1063年4月30日,54岁的宋仁宗去世。死因不详。但是仁宗暴亡,医官应当负有责任,主要的两名医官便被继任者宋英宗赵曙逐出皇宫,送边远州县编管。

  其他一些医官,唯恐也遭贬谪,便在赵曙面前求情,说:“先皇起初吃这两人开的药还是很有效的,不幸去世,乃是天命,非医官所能及。”

  赵曙正色道:“我听说这两个人都是由两府推荐的?”左右道:“正是。”赵曙便道:“如这样,我就不管了,都交给两府去裁决吧。”众医官一听,都吓得魂飞魄散。

  由上述记载可知,仁宗54岁,非正常死亡,肯定是因病去世,有可能是太医误诊或者当年的医术不高所致。

  史载,赵祯逝世的消息传出,不仅大宋“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连“燕境(即辽国)之人”也是“远近皆哭”。死讯传到洛阳,市民们自动停止正常的市场交易活动,自发举行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需要指出的是,民间对赵祯的祭奠,完全是自发的,而不是当局所强迫,也不是基于政治压力的作秀。

  当大宋的使臣到达辽国致送讣告时,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忍不住握着使臣之手,号啕大哭:“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一代君主的身后赞誉,不在于一二个友邦给予多么隆重的哀荣,而是连敌国也表达出由衷的尊敬与哀悼。这样的君主,历史上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

  人们自发悼念一位君王,当然不是没有原由的。赵祯庙号“仁宗”,“仁”就是对他的盖棺论定,所谓“为人君,止于仁”,这是对君主的最高评价了。宋仁宗的宽仁,正史及宋人笔记都多有记述。南宋人施德操的《北窗炙輠录》记录有一桩轶事:一日,仁宗“在宫中闻丝竹歌笑之声,问曰:‘此何处作乐?’宫人曰:‘此民间酒楼作乐处。’宫人因曰:‘官家(指皇帝)且听,外间如此快活,都不似我宫中如此冷冷落落也。’仁宗曰:‘汝知否?因我如此冷落,故得渠如此快活。我若为渠,渠便冷落矣。’呜呼,此真千古盛德之君也!

  仁宗死后,下葬永昭陵,目前永昭陵就在巩义县城中,是为宋陵公园。对游人开放。9月2号上午去看看。

 

  六、宋英宗赵曙,公元1032年2月16日出生;

  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英宗,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赵曙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

  史书里说他“不为燕嬉亵慢,服御俭素如儒者”。也就是说,好色纵欲、暴饮暴食、冷暖失衡、生活无规律、性格不好等等的致病原因都是不存在的。据此,也就剩下一种因素——病死。

  史书里说赵曙死于“疾疹”(虽以疾疹不克大有所为)。“疾疹”是什么病?当然不能理解为出疹子。古人笔下的“疾疹”,意思跟患病相同。如司马光在《辞左仆射第一札子》里说:“加以近婴疾疹,久不朝参。”所以只能理解为宋英宗是患病而死,至于到底是什么病,不知。

 

  七、宋神宗赵顼,公元1048年5月25日出生;

  在位期间支持王安石变法。

  公元1085年(北宋元丰八年)正月初,雄心大志的宋神宗赵顼由于对西夏战事的惨败,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病情恶化。大臣们乱成一团,王珪等人开始劝赵顼早日立储。赵顼此时已经有不祥的预感,无奈地点头同意了。神宗六子赵佣,改名为“煦”,被立为太子,国家大事由皇太后暂为处理。赵顼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他希望重建强盛的国家,再造汉唐盛世。当这些梦想破灭之时,赵项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同年年三月,年仅38岁的神宗赵顼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九岁的儿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他耗尽一生心血的新法,在他死后不久,就被他的母亲高太后暂时废除,不过,哲宗亲政后又陆续恢复,很多措施一直到南宋仍在继续执行。

  赵顼死后,庙号神宗,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葬于永裕陵。

 

  八、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出生;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赵煦患病,到了2月23日死去,停丧七个月,于八月下葬永泰陵。时年23周岁。

  哲宗的病情对外公开的说法是:“故冬以来,数冒大寒,浸以成疾,药石弗效,遂至弥留。”(卷7《元符遗制》)

  所幸,知枢密院事曾布的日记《曾公遗录》部分保存至今。从中可知,哲宗并非因伤风感冒而死,而是死于性生理疾病。

  哲宗的病情症状为“精(绿坝)液不禁,又多滑泄”(卷九),是致命的。其病因则是极度性放纵。哲宗宫中美女如云,宰相吕大防的夫人亲眼看见:哲宗“前后宫侍女固多,皆天下奇色。惟四人一样妆梳,衣服之类无少异。”“其服饰珠翠之盛,信天下所未睹。”

  哲宗9岁做皇帝,其管教者既有祖母英宗高皇后,又有嫡母神宗向皇后、生母神宗朱德妃。其中,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氏是位女强人,她对哲宗管束颇为严厉。哲宗年纪渐大,依然身不由己。

  宋哲宗对其祖母“甚衔之”(卷127《哲宗朝》),但在行动上不敢为所欲为。当时人说:哲宗“天颜穆然,敬奉二宫,有不迩声色之意”,大体属实。北宋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大权在握,再也不受管束。他立即反弹,不仅在政治上一反高太后所为,排斥旧党、废止旧法,起用新党、推行新法,而且在生活上肆无忌惮,纵欲无度。

  中书侍郎范百禄曾兼任侍读,很了解哲宗,对其健康状况深表关切。他在出知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时,为此专门上疏哲宗。奏疏引用孔子所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告诫哲宗应注重“养生身之道”、“福寿康宁之术”。(卷5)对于这类忠告,哲宗置若罔闻。加之宦官“起哲宗侈心”,(卷63)于是哲宗变本加厉。

  “明艳冠后(绿坝)庭”的御侍刘氏“有盛宠”(卷243《哲宗昭怀刘皇后传》),与高太后所立孟皇后争宠。哲宗不顾大臣反对,断然将孟皇后废黜。刘氏取而代之,正位中宫。哲宗与刘氏如胶似漆,因此得下性生理疾病。御医秦□、孔元、耿愚束手无策,“深以为忧”。(卷 9)哲宗一病不起,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十二日深夜病故。

  1130年,金朝的傀儡政权“大齐”统治中原,对坟陵进行了大肆破坏和盗掘,北宋陵寝无一幸免,陵上建筑被破坏殆尽,陵内珍宝文物也被洗劫一空。1139年,岳家军收复宋陵(岳家军与金军激战的青龙山、爱华山、青狮山,就是宋陵东北面的山峰),曾对宋陵进行修葺。1148年南宋太常寺少卿(负责祭祀礼仪的官员)方庭硕,乘出使金朝的机会,到宋陵进行察看,此时的宋陵已荒废不堪,举目所见,一片凄凉,各陵均被掘开,千孔百疮,宋哲宗的尸骨竟露掷在永泰陵外,在封建社会里,被开墓挖坟是最痛心的事之一。这位臣子见此惨象心中不忍,就脱下身上的袍服,将赵煦的尸骨包裹起来,重新置放陵中。后人曾有诗记述此事道:“先帝侍臣空洒泪,泰陵春望已模糊”。元朝初年,此陵再次遭劫,所以今日的永泰陵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土丘了。

 

  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出生;

  “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金军南下攻宋。他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

  靖康元年(1126年)闰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子赵桓为庶人。公元1127年3月底, 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接着,到金国都城后,被命令与赵桓一起穿着丧服,去谒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庙宇,意为金帝向太祖献俘。尔后,宋徽宗被金帝辱封为昏德公,关押于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后又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四月甲子日(1135年6月5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洛阳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据协议,将宋徽宗遗骸运回都城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17公里皋埠镇牌口村攒宫茶场内,元朝时陵墓被番僧杨涟真加所盗,封土已不存。),立庙号为徽宗。

 

  十、宋钦宗赵桓,1100年5月23日出生;

  靖康之变后,跟父亲赵佶一起被囚五国城,1135年父亲病死。钦宗异常悲痛,身心受到沉重打击。绍兴十二年(1142)三月,宋金关系有所缓和,韦贤妃由五国城归宋。她离开时,钦宗挽住她的车轮,请她转告高宗,若能归宋,自己当一太乙宫主足矣。高宗担心其兄回来后威胁自己的帝位,表面上高喊迎回徽、钦二帝,却终生都在与金人“议和”,无心恢复中原。

  绍兴二十六年(1156)六月,宋钦宗病死。然而,直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钦宗死讯才传到南宋。高宗表面上痛不欲生。七月,上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庙号钦宗。

  宋钦宗死因另据《大宋宣和遗事》的记载,1156年6月,金主完颜亮命钦宗出赛马球,钦宗皇帝身体孱弱,患有严重的风疾,又不善马术,很快从马上摔下,被乱马铁蹄践踏死。

 

  十一、宋高宗赵构,生于公元1107年6月12日;

  本来有一个亲儿子,立为太子,结果不幸三岁就受到惊吓夭折了。

  后来认了一个干儿子,把皇位还给了赵匡胤一脉。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干儿子皇太子赵眘(发音是:shen)。

  结果他老人家真能活,25年后的淳熙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187年11月9日)81岁高龄病死于临安宫中的德寿殿。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排名前五没问题。

  具体什么病,史料上没有查到,想来到不会是非正常死亡。

  当然,这么大年纪的,非正常死亡的皇帝也不是没有,萧衍老了老了潇洒了一辈子,最后饿死了……这个咱们有机会再总结。

  死后葬会稽永思陵。谥号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

 

  十二、宋简宗赵旉[fū],1127年出生;

  南宋高宗赵构唯一的儿子,母亲为潘贤妃,宋高宗对他格外疼爱。

  建炎元年六月,生于应天府南京(商丘市),初拜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

  建炎三年(1130年),苗刘兵变后,被扶持登基即皇帝位,改元明授,从即位到退位共计26天。后因宫女保姆疏忽,踢翻一个炭火盆,居然他就受惊吓死了……哎,如果是真的吓死的,估计他应该是有点先天性心脏病之类的(这是我猜的)。不然得闹出多大动静,能把一个孩子吓死。

  年仅三岁。

  韩林儿追谥其为“宋简宗靖文元懿殇孝皇帝”。

 

  十三、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出生;

  淳熙十四年十月,高宗崩于德寿宫中,孝宗听闻后失声痛哭,两天不能进食,又表示要服丧三年。孝宗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

  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公元1189年2月18日)禅位于太子,太子即位。

  孝宗自称太上皇,闲居慈福宫,后改名重华殿,上尊号为寿皇圣帝,继续为宋高宗服丧。

  绍熙五年(1194年)五月初二,宋孝宗染疾。六月初九(6月28日),孝宗在重华殿逝世,终年六十八岁。十月二十九日,上谥号为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十一月二十八日,暂殡于永阜陵。

 

  十四、宋光宗赵惇[dūn],1147年9月30日出生;

  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禅位于赵惇,改元绍熙。

  光宗即位后,妻子李氏是一名悍妇,懦弱的光宗对她既惧怕又无可奈何。

  一次,光宗洗手时见端着盥盆的宫女双手细白,不禁喜形于色,不料被皇后看在眼里。几天后,李后派人送来一具食盒,光宗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竟是上次那个端盆宫女的双手。一个宫女因为手白而得到光宗的好感,李氏尚且不能容忍,对于光宗宠爱的妃嫔,她更是必欲除之而后快。

  光宗还在东宫当太子的时候,高宗曾赐给他一名侍姬黄氏,光宗即位后晋为贵妃,倍受光宗宠爱,李后自然妒火中烧,她趁光宗出宫祭祀之机,虐杀黄贵妃,然后派人告诉光宗说黄贵妃“暴死”。光宗明知是皇后下的毒手,但惊骇伤心之余,除了哭泣,连质问皇后的勇气都没有。

  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与第二天祭祀时发生的一连串怪事,直接导致光宗的精神彻底崩溃。

  光宗病情不断加重,皇后李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生性妒悍,又有着强烈的权力欲。一方面,她独霸后宫,不允许任何女人与她争宠,光宗对此只有忍气吞声,抑郁不乐;另一方面,她视孝宗夫妇为她皇后地位的最大威胁,想方设法离间孝宗、光宗父子,从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光宗的病态心理。

  随着光宗病情的恶化,政局也开始动荡不安,群臣再也无法容忍这个疯子皇帝。

  绍熙五年(1194)七月,赵汝愚、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下拥立嘉王赵扩登基,是为宋宁宗。宋宁宗登基后,尊光宗为太上皇帝,皇后为寿仁太上皇后,移驾泰安宫。

  宋光宗此时对政权交接尚蒙在鼓里。当他知道后,长期拒绝接受宁宗的朝见,依然住在皇宫之中,不肯搬到为太上皇预备的寝宫里。他对于失去皇位的担心终于应验,病情因此又加重了。与他一同失势的李氏一反常态,对光宗不再像以前一样咄咄相逼,反而有同病相怜之心。她惟恐触动光宗脆弱的神经,常以杯中之物来宽解光宗心中的郁结,还反复叮嘱内侍、宫女,不要在光宗面前提起“太上皇”和“内禅”等敏感字眼。

  庆元六年八月庚寅日(1200年9月16日),光宗患病,八月辛卯日(9月17日),光宗在寿康宫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后葬光宗于永崇陵。

 

  十五、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8日出生;

  晚年的宁宗很少去妃嫔处,由于身体原因,他开始迷上道教修炼术。

  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史弥远乘宁宗病危,矫诏立贵诚为皇子,赐名昀,授武泰军节度使,封成国公。

  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1224年9月18日),宋宁宗病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在位30年,享年57岁。

  宝庆元年(1225年)三月,葬于会稽永茂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十六、宋理宗赵昀[yún],1205年1月26日出生;

  阎贵妃是宋理宗晚年最宠爱的妃子,姿色妖媚,初封婉容。淳祐九年(1240)九月,理宗对阎贵妃赏赐无数。

  阎贵妃想修建一座功德寺,宋理宗不惜动用国库,派遣吏卒到各州县搜集木材,为其修功德寺,闹得老百姓不得安宁,为了求得合适的的梁柱,竟想砍去灵隐寺前的晋代古松。幸好灵隐寺住持僧元肇,写了一首诗:“不为栽松种茯苓,只缘山色四时青。老僧不许移松去,留与西湖作画屏。”这才保住古松。

  阎贵妃又与马天骥、丁大全、董宋臣等奸臣勾结,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史称“阎马丁董”,恃宠乱政,结党营私,排除异己,陷害忠良,与贾似道明争暗斗,打击谗陷,把朝政搞得乱七八糟。

  理宗病重时,曾下诏,征求全国名医为自己治病,但无人应征。理宗于1264年11月16日病逝,享年59岁。

  遗诏太子赵禥即皇帝位。咸淳元年三月,葬于会稽永穆陵。咸淳二年上谥号为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

  根据周密《齐东野语》的记载,最初曾拟定“景”“淳”“成”“允”“礼”五字为备选庙号,最后定位“礼宗”,但有人说“礼宗”与金哀宗拟的谥号相同,便更名为“理宗”,人民认为根据理宗崇尚理学的实际出发,如此谐音也是名实相符。

  宋理宗只有一个儿子赵维,是1238年9月19日生,但在当年的11月21日就去世了,后来就再也没有生下儿子,只得立他的侄子赵禥为太子,是为宋度宗。

 

  十七、宋度宗赵禥[qí],1240年5月2日出生;

  赵昀之侄,即位时,金国已经灭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军队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之际,他却把军国大权交给贾似道执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锦绣江山处于暗无天日之中。

  宋度宗即位后,孱弱无能,智商低于正常人水平,荒淫甚于理宗,整天宴坐后宫,与妃嫔们饮酒作乐。《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上所记载:赵禥做皇太子就以好色出名。当了皇帝还是这样。根据宫中旧例,如果宫妃在夜里奉召陪皇帝睡觉,次日早晨要到合门感谢皇帝的宠幸之恩,主管的太监会详细记录下受幸日期。赵禥刚当了皇帝时,有一天到合门前谢恩的宫妃有30余名。即位后,连批答公文也交给四个最得宠的女人执掌,号称春夏秋冬四夫人。封贾似道为太师,倍加宠信,将朝政统统委托给他。

  贾似道见度宗比理宗还要昏庸,就更专横跋扈,目无天子,稍不加意,就以辞官相要挟,度宗唯恐他不辞而别,总是卑躬屈膝地跪拜,流着眼泪挽留他。特授贾似道平章军国重事,许他三日一朝。后来放宽到十日一朝,而且每次退朝,度宗总要离座目送他走出大殿,才敢坐下。又为他在西湖葛岭建筑了绝精美的住宅。贾似道大肆淫乱,致使朝政昏暗。

  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同年二月,襄阳守将吕文焕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献城投降。消息传来,贾似道假装率军出征,胆小无能的度宗偏死死拖住贾似道,不让他出征。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癸未日,度宗因酒色过度,1274年8月12日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 享年34岁,遗诏由太子赵继位。

  同年八月己酉日,上谥号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庙号度宗。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壬午日,葬于永绍陵。

 

  十八、宋恭帝赵(xiǎn),1271年7月2日出生;

  他拥有传奇的一生,本是宋度宗的次子。

  可能是由于“”字实在不好打出,很多电子版文章,均使用“显”这个字。

  他是全皇后所生,也就是宋端宗赵昰(下一位皇帝)的弟弟,宋怀宗赵昺(跳海的末帝)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为嘉国公,宋端宗上尊号孝恭懿圣皇帝,元人上谥号恭皇帝。宋恭帝在位期间朝政多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代理;

  1275年,贾似道率领的3万大军在芜湖与元军对战大败,不久,谢太后和宋恭帝在全国人民的压迫下不得不杀死贾似道,不过为时晚矣,宋朝已寿终临寝,灭亡的形势已经不可避免了。

  1276年1月18日伯颜率领的元军兵临临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军投降。同年,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向元军投降。

  宋恭帝被俘以后,被元朝封为瀛国公。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突然赏给19岁的宋恭帝许多钱财,叫他去西藏当僧人。于是当年的小皇帝宋恭帝成了高僧,为佛教界做出了许多贡献,翻译了不少佛教经文。

  宋恭帝长大以后对西藏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八岁那年,在忽必烈的支持下赴西藏萨迦寺出家,法号和尊(lha-btsun)学会了藏文后,翻译《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这两部汉传佛教著作著作为藏文。

  后来,也就是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宋恭帝知晓自己从前身份,便作《在燕京作》一诗,写道: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宋恭帝对当年元朝政府无理进攻南宋的谴责,因而触犯了文字狱。1323年5月被元朝皇帝发现,大怒,遂下令赐死宋恭帝,死时享年53岁。

  关于宋恭帝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十九、宋端宗赵昰[shì],1269年7月10日出生;

  他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长兄,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克临安,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相继被俘。赵昰在母亲杨淑妃和弟弟赵昺、国舅杨亮节、谢太皇太后的侄儿杨镇(宋理宗的驸马都尉,应该是赵昰的姑丈)等人的陪同下,由谢道清秘密派殿前禁军都指挥使江万载父子带自募之义军和护卫,出逃婺州(今浙江金华)。

  在婺州得陆秀夫带一部分大臣和朝庭机构来投,立足不稳,由江万载父子及江氏“三古”家族带兵保护出逃到温州,陆秀夫找到已逃跑到此的陈宜中,汇合带兵到此的张世杰等,一起保护赵昰等一大班人登船入海到达福州。

  临时定都于福州,改年号景炎,时年只有7岁。行宫为平山阁(元军占领福州,当地人民将平山阁改名为泰山宫,祭祀南宋高宗赵构及入闽的益、广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将:江万载、文天祥、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在泰山宫里塑这些像,为了躲避元政府的查禁,泰山宫现存完好)。

  登基后,元军紧紧追击,端宗由大将江万载、张世杰护卫登船入海,东逃西避,疲于奔命。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为躲避元将刘深的追逐,江万载父子带兵保护赵昰,避入广州湾对面的海里,却不幸又突然遇上台风,将年幼体弱的宋端宗卷入海浪中,年逾70的江万载扑入狂风巨浪中奋力将遇溺的宋端宗救起,江万载自己却不幸被海浪卷走没了踪迹。

  眼看三年来一直贴身保护自己的最亲近大臣被海浪吞没,已经喝了一肚子水的赵昰,就此一病不起,吓得好几天都讲不出话来。因元军追兵逼近,他又不得不浮海逃往冈州(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经此颠簸,又惊病交加,于1278年5月8日病死。

 

  二十、宋怀宗赵昺[bǐng],1272年出生;

  赵昺是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

  公元1278年5月,赵昰死后在冈州即位,改元祥兴。

  6月,临时政府躲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与此同时,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广东海丰)被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所俘,其统领的督军府从此瓦解。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元将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元军直趋崖山。崖山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张世杰下令焚烧岛上行宫军屋,人马全部登船,然后依山面海,将1千多条战船排成长蛇阵,用绳束连接在一起,船的四周筑起城楼,船上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缚上一根根长木。将帝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间,诏示将士与舰船共存亡。

  张弘范见宋军战船集结,行动不便,就先用小船装满柴草,浇上油,点火后乘风攻击宋水军。宋军船上的湿泥阻止了火势蔓延,长木又顶住了火船,使元军的火攻归于失败。张弘范又阻断了宋军的水源,封锁了海口。宋兵饥渴交加,处境日益困难。张弘范派人劝降,被张世杰拒绝。

  1279年农历二月初六日(1279年3月19日),双方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张弘范分兵四路,发动猛攻。宋军正在拼命抵抗时,忽听得张弘范所在的指挥船上奏起了音乐。宋军以为这是元军将领在举行宴会,战斗就松懈了一下。不料此乐声是元军总攻的讯号,张弘范的指挥船直扑而来,箭如暴雨。元军在乱箭掩护下,夺走了宋军的战船七艘。各路元军又一齐猛扑过来,从中午到傍晚,海战进行得异常激烈。忽然,张世杰见到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帜,停止了抵抗,其他战船也降下旗帜,知道大势已去,急忙一面将精兵集中到中军,一面派出一只小船和十多名士兵去接赵昺前来,准备突围。

  赵昺这时正由左丞相陆秀夫守护着,待在一艘大船上。小船来接他们,陆秀夫因见不是江万载父子所带的护随亲兵,所以不知真假,又担心赵昺突围不成反而被元军截获,于是坚决拒绝。

  他知道君臣都难以脱身了,就跨上自己的座船,用剑逼着自己的妻子投海自尽。然后,换上朝服,回到大船礼拜赵昺,哭着说:“陛下,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理应为国殉身。德祐皇帝(恭帝)当年被掳北上,已经使国家遭受了极大的耻辱,今日陛下万万不能再重蹈覆辙了!”小赵昺已经被吓得哭作一团。

  陆秀夫说完,将黄金国玺系在腰间,背起九岁的帝昺奋身跃入大海。顷刻间君臣二人就沉没得无影无踪。赵昺至此在位313天,卒年8岁。

  其他船上的大臣,将士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哭声震天,几万人纷纷跟着投海殉国。张世杰率领水军余部突围而出来到海陵山脚下。听到赵昺已经被跳海的消息,张世杰悲痛不已。此时,飓风再来,部下劝他上岸暂避。张世杰俯视着在风粮中飘摇的宋军残船,拒绝暂避。绝望地回答:“无济于事了,还是与诸君共甘苦吧。”又说道:“我为赵氏,也算竭力了,一君身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我在崖山没有殉身,是望元军退后,再立新君,然而,国事发展到如此地步,难道这是天意。”说完堕身入海,为国为民族尽忠殉国。 南宋宣告灭亡。

  深圳南山区赤湾,现在有宋少帝陵,据说是少帝遗骸漂至赤湾附近,被僧人发现,从其身穿龙袍看出是宋少帝,于是把他葬于此。

  1984年,蛇口工业区和香港赵氏宗亲会出资,修葺并扩建了宋少帝陵(或称祥庆陵),现为深圳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港也有一个纪念两位宋末皇帝逃难的地方,为宋王台公园,附近有“金夫人墓”,相传为宋端宗生母杨太后之墓。由于该址后来兴建了圣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随之湮没。

  此外宋王台公园附近以前曾建有宋街、帝街、昺街,二次大战期间,日军在1942年3月扩建启德机场,招募了数千名工人炸毁古迹宋王台,战后港英政府为重建机场,铲平了宋王台余下的“圣山”部分。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