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传统文化>> 神秘文化

神秘文化

中国僵尸文化为何衰落?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9月28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僵尸是指死后经过了很长时间却依然没有腐烂的尸体,也称“活死人”,专门寻找活人来吸取血液的,而被咬的人最终也会变成僵尸。今天,小编带大家去了解一下民间神秘文化僵尸文化,也了解一下中国僵尸文化为什么衰落?

一:僵尸文化的发展过程

中国最早关于僵尸之说盛行于明中叶以后及清朝。清代笔记载僵尸者最多,首推袁枚的《子不语》及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此二书可以说是僵尸大全。

而直到现代,僵尸之说在南中国经90年代初期从香港开始宣起一股僵尸的热潮,其中较为出名的是湘西赶尸之说,又称移灵,属茅山术祝由科,发源于湘西沅陵,滤溪,辰溪,叙浦四县,在尸体未腐化时由术士赶回乡安葬。赶尸的术士大约三五同行,有的用绳系着尸体,每隔几尺一个,然后额上贴黄纸符,另外的便打锣响铃开路,划伏夜行。天光前投栈,揭起符纸,尸靠墙而立,到夜间继续上路。亦有人指赶尸者其实背起尸体而行,但由于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见赶尸者,以为有行尸。

根据坊间传说,僵尸大致分为三等,一种是行尸,是无意识的躯体,最低等的僵尸,这依靠自己的本能去行动,俗话说的行尸走肉就是就是指的这个意思。还有一种是具有意识的僵尸,他们有着和人一样的智慧,能够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可怕的僵尸,例如中国传说中的千年僵尸,和外国的吸血鬼,都是属于着一种。还有就是旱魃,是最强大的僵尸,只出现在神话小说当中,要是这种僵尸出现的话,恐怕比原子弹的威力都强。其实中国真正的僵尸是荫尸,意思是一个尸体放在暗处有精力或接近生命的地方,这尸体就会吸收精力或者是生命力就会导致尸变。

关于僵尸的事情一直很神秘,关于这类资料所知不多。但普遍的认为,中国僵尸在经过变形之后成为无思考、没有自制力,只会杀人饮血的活死人。他们集天地怨气,晦气而生。不老,不死,不灭,被天地人三界屏弃在众生六道之外,浪荡无依,流离失所。身体僵硬,在人世间以怨为力,以血为食,用众生鲜血宣泄无尽的孤寂。

据《子不语》及《阅微草堂笔记》所记载,僵尸有三个别名:移尸、走影、走尸。《阅微草堂笔记》把尸体成为僵尸的原因分成两项:新尸突变及葬久不腐。

这都与埋葬的地点有较大的关系,俗称“养尸地”。土壤土质酸碱度极不平衡,不适合有机物生长,因此不会滋生蚁虫细菌,尸体埋入即使过百年,肌肉毛发也不会腐坏,有些资料显示尸体的毛发,指甲会继续生长。风水学中亦有此一说。

坊间流传道家有太阴炼形之法,尸体葬数百年,期满便会复生。

袁枚《子不语》:「人之魂善而魄恶,人之魂灵而魄愚」魄主宰人身,当魄离开人体,便会沦为恶鬼僵尸。《子不语》把僵尸分成八个品种:紫僵、白僵、绿僵、毛僵、飞僵等。传说僵尸修成妖之后,变为魃,变魃之后的僵尸能飞,也称飞僵,据说可以杀龙吞云、行走如风。所到之处赤地千里,算是僵尸之王了。《神异经》载:「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两目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变魃僵尸能飞,杀龙吞云,做成旱灾。所以人们每逢旱灾出现,便会四出搜索僵尸,把它们烧成灰烬。

在80年代,香港上映了《僵尸先生》,从此开始宣起一股席卷南中国的“僵尸”风潮。纵观此类影片,吸血鬼及僵尸电影在西方历史悠久,类型成熟、影响广泛,不仅启发香港拍摄此类影片,更对其有着“偷师”的借鉴意义。即便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宝禾公司制作的极具中国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尸片”接连创造票房传奇,令得跟风抢拍之作横行,成功引领“僵尸大时代”潮流之际,亦不能完全摆脱西洋“吸血鬼及僵尸片”的文化影响。因此,要概括整个香港僵尸片的盛衰历史,我们或可从“西风东渐、土洋结合”这八字中窥出些关乎“跨文化”的究竟来。

“香港的僵尸电影只是功夫片的借尸还魂”香港影评人吴昊先生此话确实一针见血。单拿《僵尸先生》来说,当年功夫片中最常见的民初背景、师徒关系、斗趣情节都被编剧直接套用到影片中,有关“僵尸”和“茅山术”的具体细节则极具民间色彩,用糯米、墨线、桃木剑、黄纸符降制僵尸的民俗传奇手法都被《僵尸先生》统统吸收,并被“九叔”林正英用极其专业的“茅山”手法一一施展开来。僵尸的造型动作特征同样向民俗传说取经:身着清朝官服,双手伸直,双足并拢如麻雀般一蹦一跳,以人之呼吸辨别方位(同理,人闭呼吸可避僵尸,这也是《僵尸先生》最令观众印象深刻之处,由此该片在台湾上映时又叫作《停止呼吸》)。但即便如此,片中僵尸獠牙利爪,人被咬中吸血亦变僵尸仍然受到西方吸血鬼及僵尸片的启发。

同样在1987年,邓光荣的“影之杰”电影公司制作了一部完全不同于宝禾公司开创的茅山道士施法的新型僵尸片《猛鬼差馆》。两人合作的这部《猛鬼差馆》虽然是当时最热门的“僵尸”题材,却并未沦为跟风之作,而是借助流行拍档喜剧模式,配合各式各样中西鬼片的惊悚搞笑情节,拍成时装版的警察、僵尸大斗法的惊悚搞笑喜剧,与林正英民初背景的茅山僵尸片大异其趣。影片的“僵尸”也不再是清朝遗老,居然改为抗日时期在港自杀的日本大佐,而且仿效身披黑色斗篷的西方红眼吸血鬼形象,至于片中警察们最初采用的对付僵尸的方法亦是用木桩钉入僵尸心脏和大蒜辟邪等西方降治吸血鬼的路数。

《猛鬼差馆》上映后,观众对这种“土洋结合”的僵尸片倍感新鲜,票房自然轻易过千万。刘、王尝此甜头,岂能罢休?1988年再次联合编剧,以《猛鬼差馆》原班人马继续打造时装僵尸喜剧《猛鬼学堂》,上演了警察捉鬼部队大战僵尸猛鬼的疯狂好戏,影片继续向西方类型片借桥,同时又大胆创新,比如用放水放电消灭僵尸的方法,不仅本土茅山术中没有,亦不见于西方的吸血僵尸片。相较而言,与该片同年上映的《僵尸叔叔》却仍体现了本土化的民俗传奇,以前“宝禾”僵尸片中常见的摇铃赶尸、师徒斗趣,门派之别的恶作剧整蛊、茅山法术大斗清朝僵尸等等桥段皆被《僵尸叔叔》照单全收,并且拍得趣味盎然、娱乐性十足,再次延续了宝禾公司制作僵尸电影的票房神话。只可惜,它已是香港完全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尸片”的最后一次风光了。

直到近年的香港僵尸电影,有两部较为出名的问世,一部是2001年梁鸿华导演的《赶尸先生》,另一部是徐克监制、钱升伟导演的《僵尸大时代》。这两部电影皆可称得上回归传统的茅山僵尸片。但是无论如何,大荧幕上的“僵尸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如今,香港的僵尸电影更多的是一代人的共同回忆,而对与整个南中国来说,因为一般大陆接受的文化比香港大概晚10年左右,现在直到现在仍有不少内地电视在播放香港早期僵尸类型的电影电视,所以其对于南中国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二:中国僵尸文化流行的背后意义

1、反映了时代的转变

其实从最初期的僵尸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是以娱乐为主要出发点,把恐怖和搞笑两个极端的元素通过该类题材进行整合,从而让观众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并获得较为刺激的观影感。如《僵尸先生》,讲述的是富绅任某听从风水先生劝告,将先父棺木移往他处。茅山丸叔应邀帮办此事,棺木打开,尸身未腐。九叔生疑,命徒弟文才、秋生小心看管。深夜,任某被僵尸杀死,文才为保护心上人而身中尸毒,自己险些也变成僵尸。秋生被多情女鬼迷惑,丸叔念女鬼并无恶意且从僵尸手中救还过秋生,遂施法助其超生。僵尸额头的镇符被风吹落,僵尸复苏;正当九叔法术用尽而不敌之际,师父茅山术士赶到,念动咒语,在展开一场人鬼僵尸大战后终将僵尸歼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主要元素有:茅山术士、师徒情谊、爱情纠葛、恐怖僵尸、人尸大战等。

其时1985年正是中国与英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后的第一年,香港确定了未来的归属以及前途问题,社会趋于稳定,而同时也是香港人均GDP超过了10000美元的年份,香港自此晋身发达地区行列,经济的起飞带动了人们对娱乐的需求,所以《僵尸先生》的走红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在香港的僵尸电影中,许多影星都扮演过降妖伏魔的“茅山道长”,但若论最受欢迎、拍得最多的,则当属林正英“一字眉、冷幽默、身手敏捷、连画符念咒都有款有型”的茅山道长形象最是深入人心。他于1989年自导自演的《一眉道人》便是其“土洋结合”的最佳范本,该片不仅将民间“养鬼”之说改成“养小僵尸”,道长与小僵尸居然情同父子、共同对敌!而且大胆引出西洋吸血僵尸,来一场中西大战,影片最热闹新奇之处便是茅山术降不住西洋僵尸,一眉道人无奈之下用炸药爆破,却仍然不能奏效,最终竟是用泥沼困住西洋僵尸,方才大功告成。整部《一眉道人》搞笑刺激,茅山道长与基督教徒的“鸡同鸭讲”、茅山术与西方僵尸斗在一起的新奇效果皆令观众大为受落。影片上映后票房过千万,虽因林正英不计成本、精益求精未能盈利,却打开了香港电影人重新审视本土僵尸电影的思路。之后的1990年,本已山穷水尽的香港僵尸电影再度掀起创作热潮,西风东渐之势亦愈演愈烈。

1989年,恰逢其时是中国大陆六四事件发生的时候,当其时人们对西方民主有着强烈的倾慕,倡导中国也能实行西方民主制的形式,所以从该片可以反应出,不仅仅是僵尸类电影的内容创新采用中西合并的形式,其广获好评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当其时人们对西方文化的渴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又一次广泛的传播。

1995年后,香港僵尸片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潮期,直至1998年香港亚视播出电视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才重新掀起僵尸的热潮。第一辑于1998年终播出,口碑不错,新鲜的题材深受年轻人爱戴。1999年亚视播出第二辑,再带动“僵尸”热潮,结局收视更超越同时段之无线电视的节目。亚视深夜十二时半重播此剧集时,仍吸引了不少观众。2004年亚视播出第三辑,但口碑和收视不及前两辑。其主要特征是片中的僵尸已经全盘西化,不再是“茅山时代”的穿着清朝官府,只会跳着走的僵尸,而是类似西方的吸血鬼,有着亮丽的外表,并有保持有自己的理智,和某种特殊能力的“僵尸”。这种转变意味着僵尸片也不得不向时代靠拢,与其说其把僵尸西化,不如说是西方的吸血鬼式的僵尸有更多的表现形式和可能性,并且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茅山时代”的僵尸代表是邪恶以及恐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僵尸似乎被赋予了更多的性质,从有善良的一面,到赋予了复杂的情感,甚至到了最后变成了拯救世界的英雄。这些变化也反映了僵尸文化的逐渐从单一的性质变成了多元性,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过程,而其主要的特征就是在前文所说的:“西风东渐、土洋结合”。

僵尸的转变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改变,为什么中式僵尸和西式的僵尸有着不同的区别,其根本原因是文化上的差异,而文化是社会发展体现的主要表达方式,现在影视上的僵尸与1980年的僵尸的不同也反应了现代与1980年代上的文化转变。

2、反应了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

从1980年到1991年间的“茅山道士”式的僵尸都是穿着清朝的官府,而僵尸穿着清朝官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僵尸中的传统思想。

时间角度:死亡时间小于100年成不了精,死亡时间超过500年就成了魔头了。所以只有死亡时间在100-500间左右的才可能成为僵尸,好不容易成为僵尸了,不免心气浮躁出来显摆一下。如此算来只有出生年月在公元1500-1900年的人才可能成为僵尸,这个时间段出生的人差不多都是清朝人。

服装的角度:相传清朝人下葬的时候都穿着官服,体面。因为在传统文化中,认为地府中也是与清朝类似的等级制度,那人死后穿着官服下去,地府的狱卒看到就不会对你不敬,这也与官官相护的思想有所联系。清朝的官服从拍摄效果上比较符合僵尸的形象,因为清朝官服比较直统统的,颜色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整个服饰与汉服不一样,有一种压抑、沉闷的味道,跳起来僵硬,所以用于拍僵尸最合适。

文学史角度:僵尸之说盛行于明中叶以后及清朝。清朝一方面是对于僵尸事件的记载便多,对于僵尸的研究变多,中外交流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清朝的小说和读本等文学形式兴起了一个高潮,民间通俗文学对于这类身边的怪事会做出不同的鬼怪等等的解释,僵尸就是其中一种,这些东西也被更多的书籍和民间传说记载,被用到现在的一些电影的取材上了。清代笔记载僵尸者最多,首推袁枚的《子不语》及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此二书可以说是“僵尸大全”。香港的僵尸电影大都来自这些书籍,因此很自然的僵尸穿的是清朝的衣服。

从民族角度看:中国的清朝是最受外国人侮辱,政府最无能的时期,所以僵尸作为需要被打到的目标,从某种含义上,做成了那个时候的官员的样子。另外香港是在清朝手上被英国割据的,因此香港人心里可能对清朝政府比较厌憎,也是士大夫文人的想象和社会寄托的一种体现。

1998年后,无论是国外还是中国荧幕上的僵尸都是更偏向于“吸血鬼”式的,其服装,行为,甚至赋予的角色都趋于多元化,甚至和我们日常普通人看起来并没有任何的区别,而且僵尸也不再是邪恶的象征,被剧情还赋予了英雄的角色定位。这也是僵尸文化与时俱进的象征,至于为什么要放弃传统的僵尸形象可能与其缺乏表现形式有关,还有观众需要更多新的内容,这也和近年来西方文化在全球盛行,中国传统已经逐渐的被西化有一定的关联。

3、总结

僵尸文化在80年代中期从南中国开始盛行,并一直持续影响到现在,虽然期间经历过不少跌宕起伏,但是其在80后还有70后这两代的脑海里都留下了深深的影响。从最初穿着清朝官府只会僵立蹦蹦跳跳的“茅山式”僵尸,到僵尸与吸血鬼大混斗的“中西合并”,再到后期的完全西化,都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和观众的需求改变。

僵尸文化背后的含义可以从它们的穿着,行为,形式中探究;最初期的僵尸身着清朝官府就已经体现了其背后丰富的文化猜想,如:是因为僵尸形成的时间需要较长,所以现在出现的僵尸都是清朝的,或者因为古时的皇权体制,所以认为连地府都是一样的体制,而死人穿着官府下去地府就会被认为是官员,所以可能会备受尊重等原因,而现在僵尸的西化又反应了当今文化更趋向于西方世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有了更多元化的发展,甚至连僵尸这个一直是邪恶的代名词直到现在可能是扮演英雄的角色,人们对善与恶的分界有了新的定义。

所以纵观香港的僵尸影视史其实就是南中国的僵尸文化发展的缩影,其对南中国的僵尸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影响也是深远的,虽然僵尸只是存在与传说和想象当中,但是其背后包含的文化含义却是十分值得深究。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