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

纳西族记事的刻划符号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刻划符号文字起源于原始社会,成熟于阶级社会,纳西语自称为"纳"或"纳汝"的纳西族地区流行着一种用来记事的刻划符号。根据文字产生的一般历史发展规律推测,这种刻划符号的产生很可能早于东巴文。这种刻划符号按其内容可分为方位符号、记事符号和占有符号三类。

1、方位符号

是为了适应建筑木楞房的需要产生的。木楞房是由原木垒成的,一般建成长方形,每个方位的原木上都用方位符号标出自己的方位。东方多用O,也有用V、×的南方用或纳西人对方位十分重视,以太阳出没的方向定东西,以大河的流向定南北。他们称落下去的方向";但也有"O"(太阳)标示"南方"的现象。

2、记数符号

纳西人计算数字,通常以石子、粮粒和串珠作木楞房上所使用的数字均用刻划符号作标记。如长方形的木楞房,分东西南北,除标志不同的方位外,每面由18至23根原木垒成,所以需要标出不同的数字。由于木楞房由下往上垒,数字符号也自下而上,即最睛边的一根原木为∣,第二根原木为∣∣,顺此类推,第几根,就刻划上几条竖道,这说明古纳西人的简单数学知识,是为了适应建筑上的需要上发明的。 这数字符号虽然形式还不完全所代表的意义,如∣读作dz33意为"一"; ∣∣读作ζi33,意为"二", ∣∣∣读作so33,意为"三"; ∣∣∣∣读作IV55意为"四"; ∣∣∣∣∣读作?,意为"五"; ∣∣∣∣∣∣读作tξhua55,意为"六"; ∣∣∣∣∣读作ξr33,意为"七", ∣∣∣∣∣∣∣∣读作xo13意为"八";∣∣∣∣∣∣∣∣∣读作ηgv33,意为"九"; ∣∣∣∣∣∣∣∣∣∣(或"十")读作tshe33,意为"十"; ∣∣∣∣∣∣∣∣∣∣∣读作tshe31dЩ33,意为"十一"; ∣∣∣∣∣∣∣∣∣∣∣∣∣∣∣∣∣∣∣∣读作ni33tsщ33,意为"二十"等。

3、占有符号

纳西族早已进入阶级社会,他们在山上砍好的原木上所刻划的占有符号当是纳西族社会出现私有制后的产物。纳西族建盖的木楞房需要事先准备大量的原木,把树砍倒砍成原木后,就地架在树上或山石上,待其晾干。同时为了防止遗失或拿错,主人就在原木上砍上一定的符号作为标记,不让他们触动,此种符号一般称为占有符号。占有符号没有一定的规律,各家砍各家的标记,只要自己认得即可。他们通常使用的占有符号,有的是方位符号或记数符号,如o、x、↑、11等,有的则是随意砍的,以上三类刻划符号,一般是用斧子在原木上砍成的,但也有用鸡毛和处竹管制成的毛笔书写在原木上的。他们书写用的墨则是由锅底烟和酒调制而成。这种刻画符号流行于宁蒗、盐源、木里等县的纳西族地区,当地普米族中也普遍使用。据调查,普米族使用的刻画符号是"从摩梭木匠那里学来的"。 这种刻画符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这种刻画符号专用于建筑行业,有明显的行业特点。②笔画简单,便于辩认。③使用范围不广。④有较大的随意性。如方位符号或占有符号,都可以各人随意砍刻。只有记数符号已基本走向统一。 ⑥ 教会文字 ×和×于1730年到1877年先后传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后,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上的需要,先后以民族语言为基础设计了一些拉丁母形式的拼音文字。并用它译印经书,有的一直沿用到现在。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