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赣文化

赣文化

上饶万年仙人洞遗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匡庐奇秀,赣水奔流。江西的山水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江西人民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拓着家乡的大好河山。如果探寻他们祖先创业的足迹,则可以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古代。

江西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地点在万年县仙人洞,这里保存有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它位于距县城约十五公里的大源公社。这一带在地质上属于喀斯特地形,高低起伏的石灰岩峰峦环绕着一块狭长的小盆地。仙人洞在大源公社东南角,它是一座发育良好的石灰岩洞穴,洞口开阔并向前伸展,呈岩厦状,剖面呈弧形,最高处近六米,宽约十九米,是一处较理想的天然栖息之所。洞穴深四十米,可分成南北四个支穴。洞穴周围山青水秀,我们的远古祖先曾经在这座洞穴里居住过很长时间。

1962年春天,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根据县文化馆提供的线索来到达里进行勘察,在洞口发现了文化堆积,里面包含有蚌器、骨器、陶片、烧土、炭屑,还有大量的碎兽骨、螺蛳壳、蚌壳等遗物。在一些蚌器和骨器上还有圆孔。骨器磨制光亮。粗砂红陶片上饰篮纹或粗绳纹。

1962年3月和1964年4月,考古队在洞穴内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面积为六十九平方米,出土各类文化遗物九百余件,还发现了三个灰坑和二十二处烧火遗迹。根据碳十四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数据和对堆积地层的分析,可推断这处洞穴遗址的时代距今大约为八千年至一万年。

出土的石器有一部份是打制的,如刮削器、砍砸路等,有些握石片在打下来后未经任何加工就用来作切割或刮削之用。还有一部份石器则是经过磨制的,如钻孔器、凿、铲等;磨制得也比较粗糙。陶器都已破碎。从残片观察,器型大多是手工捏制而成的圆底罐,器内壁凹凸不平,胎壁厚薄不匀,胎质粗劣,有些还掺和了蚌末、石英粒;陶色很不稳定,有的在同一块陶片上呈现红、灰、黑三色;内壁和外壁均饰粗绳纹。这些都显示制陶技术尚处于原始阶段。当时烧造陶器可能是采用平地堆烧的方法。骨器有鱼镖、凿、针、笄等。鱼漂上刻有倒刺,戳鱼的功能较强。凿用于加工木器。针用于缝制衣服。笄上刻有条纹,以使束发时不易滑脱。蚌器多数穿孔;孔一般是对钻或敲凿而成;敲凿的孔四周很不规整。

经过鉴定,遗址里发现的大量兽骨都是野生动物遗骨,鹿、猿、虎、野猪、麂、猪獾、小灵猫、果子狸、猕猴等,龟、鳖、螃蟹的碎骨。

考古工作者在泥内发现属于四个个体的人骨化石,经鉴定,其中成年男女各一人,还有两个是八岁和一岁左右的小孩。这似乎是一个四口之家,但事实上当时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距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诞生为期尚远,这时人们依然过着共同劳功、共同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从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和其它文化遗物可以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先民们将兽皮缝缀衣服以避寒,将蚌壳钻孔后串连起来挂在胸前作装饰品,在山洞里燃起火堆烧煮食物和取暖,同时防御野兽的侵袭。这时还没有产生原始农业,人们主要靠渔猎为生,采集野生植物果实和螺蚌一类水生动物充饥。从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分析,今天的大源公社一带在当年还是森林、湖沼地区。尽管居住环境十分险恶,我们的祖先却凭藉着粗笨的石器,依靠群体的力量和智慧,战胜自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考古学界对万年仙人洞遗址很重视,有的认为这处遗址的堆积是“华南全新世洞穴堆积标淮剖面的代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陶瓷史展览,把仙人洞遗址下层堆积中出土的夹粗砂绳纹陶认定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陶器。

据目前已掌握的考古资料看来,到全新世初期,以打制、磨制石器和粗砂绳纹陶共存的原始文化分布的范围很广,在我国华南、东南地区甚至包括印度支那的一些地方都曾有所发现,而万年仙人洞遗址可算是典型代表,因为它有层次分明的早晚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华南地区较早被发现,还经过两次科学发掘,出土的人骨和动物骨骼也都经过了科学鉴定,这就为分析比较和综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有人提议,可以把这同一类型的原始文化定名为“万年仙人洞文化”。

距今七、八千年前,和黄河流域的先民们辛勤开拓祖国中原大地的同时,居住在华南、东南地区的先民们也在披荆斩棘,创造着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再南面的珠江流域,应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说得好:“当时各种文化在祖国大地上争妍竞秀,并且常常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交织成一幅光彩流离的瑰丽图景,而且为后来独特的灿烂的中国文明订下了基础。”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