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天井与庭院文化特征(三)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其次重礼仪规范:主厅堂之主要用途是为进行礼仪活动而设,也是表现房主身份等级社会地位的标志,从室内匾额、楹联、书画及摆设足以反映。对礼仪功能之别也有多种多样的布局和配置。如轿厅、花厅、书厅、女厅等不一形式。重礼仪规范还要求“正”,其一是形式上正;其二是格调上正的风范,既不偏不倚,方正对称的中庸思想。
  再次有和乐精神:礼乐文化在伦理中有严肃的一面,也有和乐的一面。居家所为“天伦之乐”,居家有“四喜同堂”,是传统大家追求大团结之理想,是外国人所不及的。就大家族组群中若干宅院而言,十分有利于大集居小自由的居住方式,为和乐精神调剂提供了便利的空间条件。
  由于上述天井民居与宗族伦理观念有渊源关系,天井民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才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价值,但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到晚清时期天井走向退化,特别是解放后所形成的民居,由于家庭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家庭成员没有必要维系他们的“四世同堂”、“五喜同堂”的宗法观念,住宅体量趋向小型化,加上社会安定,门不闭户而采用开大窗户通风,将现代材料玻璃更多的装饰在外墙窗户上,及采用玻璃明瓦来采光,导致天井退化最终消失。
六、庭院形态之弹性特征。
  民居遍及四乡,庭院有广泛的适应性,不但适应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也适应各自功能。随意延伸尺度得体,利于冬季纳阳,夏季纳凉。房舍有形为标准化,庭院无形为自由化。院落之妙在于空间形态的变化上,犹如下围棋,看虚下实,着眼点在于虚的态势布局。宅院设计之着眼点也就在于空间利用上。如西溪南果园、雄村竹山书院、唐模翰林院等大型庭院“相地合宜,构园巧妙”。像《红楼梦》大观园中各院落之描写,各俱风采、境象无穷。
  有机交溶庭院空间具有双重性,既向内聚合,又外延开敞。它通过门洞、景窗、墙廊等建筑使相对独立的院落相联为一体,空间流动开合收放,以主院落为着眼穴位中心,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互渗互溶的庭院空间。
  徽州人受名山大川自然风光的熏陶,山有黄山之美,水有新安之妙。故影响到在庭院中掘水池、堆假山、植花卉,浓缩大自然于园中。如西递“西园”设在三单元并例民居前,开阔尺度与民居相齐,进深约五米,空间场地窄小,但三院相互贯通,通过花墙、景窗借景等手法,扩大景域空间。庭院中植花木、盆景、鱼池、石橙,景致幽雅,摹仿天然野趣,使人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景仿瀛壶,天然图画”《园冶》。徽州庭院设置多以小巧玲珑,小中见大,幽雅自然,出奇制胜,并借得群体作用扩大自身存在,融个体于群体之中,因意立筑,通过院墙的景洞花窗使内外相汲,引庭外风光入室,构成“桃花似火喷墙外,翠绿竹荫借东家”、“四面春光入,无处不花香”的庭院景致。
  七、庭院环境的生态意义。
  相对外部环境来说,一个庭院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们居住其内,要世代相继为生,必须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不少民居都创造出庭院生态功能的各自特色,有不少优秀的处理手法值得建筑师借鉴:
  自成天地小宇宙:一个庭院式民居是自成体系的“小天地”。其自然属性必选择生态良好的吉地,方可供人之所居。从建筑风水角度要求平面布局模式为前低后高,中轴对称,左青龙、右白虎,前列照壁池堰,引入绿化意识,花木培植追求自然,实现“天人合一”理想。一方天井,半壁隙地,几株兰草,三两梅枝,便有“咫尺天地”尽得人间春色。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