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桐城掌故—六尺巷·父子宰相·和谐社会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型的邻里关系,几百年前的古人们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

桐城“六尺巷”,位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巷道南侧原为清朝大学士张英府邸,北边为一方姓人家。张英在京居官期间,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不清,与邻居方家发生争执,告到官府。插一句,这事儿要搁现在,其实就是土地产权不清,要是那时候要实行房产证制度就好了。因双方都是高官望族,县令不敢贸然断决。张英接读家信,得知事情原委,便赋诗寄归,诗云: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遵嘱立即让出三尺土地,以示不再争执。方氏感其义亦让三尺,故成六尺巷。此事传为佳话,至今不绝。

六尺巷原貌已不复存在,1999年,桐城市政府拨款在其遗址上复原了一条象征性巷子,属于现代化的产物。

在这个故事中,人们都在称颂张英大学士的高尚品格,“懿德流芳”是给他的最高褒奖。

后人们不管是出于纪念还是旅游的目的,将这个古老的故事镌刻在屏风上。

老子的名气不如儿子的名气大。作为老子,也应该欣慰。

张英(1637~1708)与张廷玉(1672~1755)号称父子双宰相,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重臣,上书房行走,是个副总理,称为宰相还是当之无愧。其父张英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充其量就是个书记处书记,虽可称为中央领导同志,但离宰相还差了一些。

我们在这条小巷中努力地寻找张氏父子当年的留风。

《周礼》记载,“五家为邻,四邻为里。”邻里关系作为乡土社会的地缘关系,是社会结构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

网络时代,家家户户搬进了社区,其构成发生了变化,新的社区主要由陌生人构成,邻里关系变成了形式上的靠近,也就是地理上靠近的关系。但实际情况是人们之间不认识,心理上不亲切,能互动的就更少。在城市里建设新的社区时,考虑到的是让人住进去,而没有考虑如何真正地让人们融合在一起。

老社区里也住进了许多外面的人,他们进入社区后变成了陌生群体,没有太强的动力和热情与社区里的其他群体进行交往。这些因素使邻里关系变得更加疏远了。

我们对于六尺巷的守望,近乎于对“远亲不如近邻”的渴求。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