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半僧先生”何南凤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何南凤(1588-1651),兴宁石马乡人,是中国佛教“横山堂”流派创始人,又是才华横溢的诗人。

何南凤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后来,他决意出家,历游齐、鲁、吴、越等地名山寺庙,曾住持平远文殊、龙川石岭、兴宁曹源和祥云等地寺庙;晚年住持江西豫章普济寺。他博采各家,创立了“横山堂”学说,即亦佛亦儒、亦僧亦俗的新流派,以“劝人行善”为主要教义。由于其学说适应了当时客家地区群众的需

要,在粤东、赣南、闽西一带以及东南亚都有其门徒,其学说颇有影响。

他仿照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而撰写的《半僧先生传》,是一篇极有个性的绝妙文章。从该文可知,南凤的名号很多:字道见,又名熄三、觉从、海圣、雷山释子、梦观居士、知非、跛者道人等等,最后取号牧原。“牧原者卑以自牧,牧一条水牯于广平之原,自治生平虚矫褊侧之习气云尔!”从这一连串的名号中,已透露

出其不同凡俗的品格。

该文开篇先对自己的生平作一概括:“半僧先生者何人’?知非和尚是也。何以称半僧?以其时而僧,时而俗,又时而僧,则谓之半僧云尔!”行文叙述,处处显现其个性。“读周程及阳明白沙之书,便以道学自任,欲弃举子业,青山绿树,不以易紫绶金章。”、“屡弃笔砚,绝交际,即显者名人文字相赠,一切焚却。然参禅得力之后,辄旁通儒典之奥,诗文之妙,恨见地及之,而机候不及,故常拈举业示门人,谓门人不能传其禅,奈何并举业亦不能传耶!”这种独特怪异的心情,事实上是何南凤的理想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所造成的。明末社会在风雨飘摇之中,既不能“处为真儒”,又不能“出为王佐”,干一番经国济世的大业。于是,他由儒入佛,希望在虚无中得到解脱,然而又未能忘记现实:一方面“修齐治平”的思想在他的潜意识中常常出现,慈母妻女的形象亦使他难于释怀;另一方面,现实又不容许他有所作为。这种无可奈何而又不能追求解脱的矛盾心态,在文中描写得入木三分。

过去,客家地区僧尼做佛事时所唱的小调词曲,如《劝亡魂》、《打关灯》、《打莲池》、《血盆经》等多出自何南凤之手,它脍炙入口,经久传诵。

何南凤从儒入释,以释证儒,虽弃儒而终不忘儒,虽出家而终想家,认为儒与佛有许多相通的道理。他创立的“横山堂”学派,主要是参禅不必拘于形式和禁戒,参禅与习儒相通,而且“ 自信即佛”,“无事外求”,“说法以度众 生,修身以平天下”,积极救助众生与自立精神至今为佛门所称颂。他创立的佛教流派广传国内外。泰国龙福寺住持彰慈大师(石善光),就是他的六传弟子。

何南凤的对联和诗很有哲理。其一联是“念佛是谁?不点开这只眼睛,切忌摸风捉影;参禅无别,但讨得那边口鼻,自然动地惊天!”; “戒律道根基,澄练一心,直令冰清玉洁;慈悲佛种子,包涵万品,须同海阔天空”。他写的戊子再往神光:“青山绿树透神光,多少游人堕渺茫。几度挂瓢图远况,这回凭几梦幽 香。闲名未谢为身累,往事全忘得趣长。何必赵州年百二,但知住处免奔忙”。至今仍在人们中流传。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