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文化行旅—端午节缘起苏州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据媒体报道,韩国拟以“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成功,这将是全球华人的遗憾。

对吴文化略有研究者都知道,我国关于端午节及其习俗的缘起,正史、野史、地方志、文人笔记、小说、戏曲、诗词中比比皆是,只不过保护与申报未列入议程而已。

“姑苏端午祭”,系纪念伍子胥和文种大夫。伍子胥系姑苏大城的规划设计大师,被吴王夫差赐死;文种大夫系复兴越国谋臣,勾践妒其才赐死。这二人都是民族英雄,吴越人民怀念他们,故举行“端午祭”。这一节庆和习俗要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江陵端午祭”,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约前340―――前278)早200余年。

汉代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载:吴越人民赛龙舟纪念伍子胥与文种,“前潮水潘侯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东汉度尚为孝女曹娥立《曹娥碑》。碑文中有吴越人民农历五月初五迎接“伍君”的记载。上虞县将钱塘江入海口处的支流命名为曹娥江,汉代属于吴郡所辖,首府即今日苏州。这两个佐证均早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200余载。

“殷人祭祖、周人敬天”。这是远古时代东夷民族和炎黄民族对人与自然认识上的差异。端午节在芒种节之后,是一年中第一个收获季节。在“尊先祖而隆君师”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影响下,“以黍米为粽”,“以祀宗先”,“以相馈赠”。宋代范成大《苏州府志》云:“以角黍、水团、綵索、艾花、画扇相饷”。清代顾禄《清嘉录》载:“五月五日,俗称端午”,“人家各有宴会庆赏”。“以蜀葵、石榴、艾花、蒲、蓬瓶供,名曰端五景”。《五代史?吴越世家》载:挂《钟馗击鬼图》,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任苏州太守)有《代杜相公及李中丞谢赐钟馗历日表》,可佐证。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系方志类图书,现存一卷二十余条目,中有:“五月竞渡,相传吊三闾大夫而作”。“相传”者,非正史也,故不能定论,仅作参考。因为吴、楚、殷商王朝,都是北京猿人后裔东夷民族族团中一支,习俗相近,文化相同,加之屈原又系端午节期间投汨罗江殉难,楚人利用流传200余载的“姑苏端午祭”,龙舟竞渡习俗纪念屈原,亦在情在理。因为“端午祭”就是祭祀列宗列祖的嘛。

韩国在高丽王朝时代曾发生战乱,要求唐王朝出兵保护。后来,驻守军就留居韩国,繁衍子孙至今。据《韩国姓氏大百科》、《韩国姓氏发展史》等书记载,韩国不少姓氏大族系江苏、浙江一带人后裔,吴越人民“姑苏端午祭”习俗也就流传下来。

苏州,系吴国晚期国都,“姑苏端午祭”缘起地;又是吴郡和会稽郡首府曾辖江浙沪一带。故端午节文化遗产应由苏州向世界遗产大会申报。这样才合情合理。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