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智慧谋略

智慧谋略

中国智谋:处世·涉世-不贪为宝,子罕拒绝收美玉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原典】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发现一块非常异样的石头。
  他感到十分稀奇,便把它带回家去,并请来一位治玉的师傅,请他看看究竟是一块什么石头。治玉师傅看后赞不绝口地说:
  “这可是一块难得的宝玉!把它打磨雕琢出来,可以值不少钱呢。不过你得小心,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了,不然的话,谨防被人偷去,说不定还会招来杀身之祸啊!”
  治玉师傅走后,那得宝石的宋人又喜又忧。喜的是自己突然之间得了这样一块宝玉,忧的是怕别人偷走,更怕招来杀身之祸。卖掉吧,又怕没有人识货,卖不了好价钱。想来想去,倒像是一块包袱了。最后他想,还不如把它送给一位有身分有地位的人算了,这样还可以落下个人情,今后好办事。
  于是,他瞒着左邻右舍悄悄带着宝玉起身,到京城去见大夫子罕。
  见到子罕后,他献上宝玉。子罕疑惑不解地问他:
  “你为什么要把它送给我呢?是不是有什么事要我帮你办?我可是不收别人的礼物的啊,你拿回去吧!”
  那人连忙解释说:
  “小人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因为治宝的师傅鉴定说,这是一块难得的宝玉,小人位卑人贱,不敢据为己有,所以专程来献给大人。”
  子罕说:
  “原来是这样,但我还是不能收下这块宝玉。因为我如果收下它,你和我都会丧失了宝。”
  那人不理解子罕的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子罕解释说:
  “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了我,你当然就会失去宝;而我收下了你的玉,就会失去不贪这个宝。这样,不是你我双方都失去宝了吗?所以,还不如你把这玉石拿回去,这样,你我双方都各自拥有自己的宝了。”
  那人听子罕说了这一通道理,非常感动,连忙叩头,再拜说:
  “大人可真是高风亮节啊!不过,小人揣了这块宝玉,心里非常不安。
  实话对大人说吧,我就是怕招来杀身之祸才把它拿来献给您的!现在您让我拿回去,恐怕我走不回家就会被人杀死的啊。还请大人收下,免我一死吧!”
  子罕听他这样说,想了一会儿,便叫他暂时留下,然后找来一位治玉师傅把那块玉打磨雕琢出来,叫人拿到市场上去卖掉,把卖来的钱全部交给那位得玉的人,并派人送他回到家乡去。
  
  【新说】
  不贪为宝!在普遍贪欲的社会里,谈何容易!所以,就更加是宝。
  宝就宝在不是不敢贪,而是不愿贪,因为贪会使自己失去更为宝贵的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贪为宝也是一种明智,一种智谋。
  问题是,有很多人缺乏这种明智,没有这种智谋。
  所以,“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好了歌》)贪赃枉法,贪污受贿,最终免不了东窗事发,葬送一世前程,辱没了半生英名,那时候再唱“悔不该,悔不该!”已是悔之晚矣。
  早知如此,还不如坚守“不贪”这个宝,就像子罕大夫那样。任你美玉,任你重金,也绝对不换。
  
  【典源】
  不贪为宝,语出《左传·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子罕拒绝收美玉:事见《左传·襄公十五年》。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