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

德昂族历史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德昂”这个名称,在我国的史书中出现得较晚,清乾隆时才有“波龙”(崩龙)的记载,到光绪年间修的《永昌府志》对他们的记载又稍微详细了些,说:“德昂,类似摆夷(封建统治阶级对傣族的歧视称呼),惟语言不同,男以背负,女以尖布套头,以藤篾圈缠腰,漆齿,文身,多居山额,土司地皆有。”解放后沿用了这一名称。

虽然,德昂族的名称出现得较晚,但他们的历史“象江河一样长久”了。在德昂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曾有过繁荣富强的时代,也有艰苦购岁月。在德昂族的创世纪《达古达楞格莱标》中,曾对人类的起源及德昂族远古历史有这样的描绘:在没有人类之前,从天空飘下一百零两片茶叶;单数变成了五十一个精悍的小伙子,双数变成了五十一个美丽的姑娘,他们组成了五十一对夫妻,经过一万零一次磨难,之后,其中的五十对返回了天界,最小的一双留在地上,他们就是崩龙族的祖先。

在德昂族中还广泛流传着如下的传说:崩龙族祖先是从葫芦(或石洞)里出来,但从葫芦里出来的男子都是一个模样,分不出你我他,而妇女出了葫芦口就满天飞,后来是一位仙人来把男子的面貌区分开了,男子们又想出办法用藤蔑制成的腰箍把妇女套佐,于是妇女才与男子一起生活,直至今日崩龙族妇女的腰上都要用藤篾圈装饰。这个故事反映了崩龙族的先民在远古时代曾居住过岩洞,这种说法是原始家庭历史发展的缩影。故事中所说的“男人都是一个模样,分不出你我他”,或许是每个妇女可以和任何一个男子结合的原始群婚的写照。只有到了男子的面貌被区分开之后,妇女才可以选择不同面貌的男子,婚姻主动权操在妇女手中,这应当是发展到母系家庭时代的史影。德昂族还传说,古时候,先是妇女去串寨子,男子在家做家务编竹器,有一天晚上,男子的一个竹篮都没有编完,而妇女已串过七家,于是引起男子们的不满,从此就由妇女守家,男子去串寨子。这个故事反映了由母系家庭向父系家庭的过渡,但是只有到男子想出了办法,用藤蔑圈把妇女套住,妇女和男子一起生活时,父系家庭才最终确立起来。德昂族进入父系家庭后,他们曾普遍经历过父系大家庭的发展阶段。德宏地区传说:“德昂族古时候是一大家人伙居,常因缺吃少穿闹意见,后来才分成了几家。”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佐居、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大家庭公社在德宏地区早已过渡为个体家庭了,但在镇康崩龙族的一些家庭中则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最终解体。我国的史学界一股都认为,云南古代的“濮人”是现今的佤、德昂、布朗这些民族的先民,是住居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史书常把“濮”人地区的水称为“濮水”,把濮人地区的大奴隶主服务的武装队伍,井把掠夺来的奴隶用于农业生产,这些特征说明,金齿处在奴隶社会阶段。元军征服金齿后,即在这里定租赋,置邮传,立卫兵,实行封建统治,于是金齿的奴隶制日趋衰落。

今日的德宏地区,宋元时属金齿区域,居民也以金齿为主,住居茫施(今潞西境)的民族,《元史o地理志》说他们是唐代“茫施蛮”的后裔,元代后期“茫施长官司”的长宫阿利,德昂族认为是他们的宫,傣族也说:“陇川曾有过德昂王,芒市曾有过崩龙族土司。”现今住居德宏地区的各民族都公认,德昂族是定居此区域时间较早、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最初他们住居坝区边缘,种水稻并培植茶树,那时他们的生活比较富裕,以致人们常说:“德昂人很有钱,银子也多”。进入元代中魏,“白夷”(傣族先民)迅速强盛起来,不断征服附近助其他民族。至治元年(公元一三二一年),“恕谋甸主管故侵犯茫施路鲁来等寨,烧百四十一村”。第二年,镇西路(今缅甸新城一带)大甸火头阿吾“夺不岭、雷弄(今陇川虎距关一带)二寨”,并烧毁了有四百余户居民的雷弄寨,傣族统治者进攻的“茫施”、“雷弄”、“不岭”都是德昂族村寨。明初,李思聪《百夷传》也说:“至正成子(公元一三四八年);麓川路土官思可法数有事于邻境,诸路以状闻;乃命搭失把都鲁为帅讨之,不克而旋。遂乘胜并吞锗路面有之,乃室土官,以各甸赏有功者。”这很清楚地说明,元代后期以麓川思氏为首的傣族封建钢主集团征服了附近的一些民族,建立起自己的区域统治,明朝便封其首领为世袭土宫。同时,金齿后裔之一部分的德昂族在这次民族关系的变迁中,多数迁往其他地区,少数仍留居坝区或逐渐迁至半山区,但他们已变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傣族土司为便于统治崩龙族人民,封他们的头人“达岗”为“老伉”(镇康地区称“总伙头”’,管五六个或十多个村寨),封村寨头人“达吉岗”为“伙头”。崩龙族的这些头人,经傣族土司封委之后,他们也就成了土司政权的一部分,除了为土司派收赋税,交纳贡物,维持治安,处理内部纠纷,土司允许他们向所管村寨派工和征收负担,如他们每年可向所属村寨的每户百姓收谷子一箩(约三十市斤),派白工—天。这些对本民族人民进行剥削的“老伉”、“伙头”,其中有些人家已上升为地主、富农。

德昂族是德宏地区的古老居民之一,他们的遗迹至今仍历历在目。梁河县的邦歪早已不是德昂族的居住地了,但住居此地的人们都还传说现今使用着的水井就是德昂族所修建的,全系石条、石板所砌。此外还有三个拱母(塔式香亭)遗址以及烧过的陶砖,有的人在拱母之中及其周围地下曾挖出过—些火葬罐、铜手镯、小铜锣等。其他不少地区也遗留有崩龙人建造的石拱桥、石板路、佛寺石基之类。解放后购许多调查资料证明,明代以前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德昂族人口很多,并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清代中期才逐渐迁离德宏山区的。清代中叶德昂族大量迁离德宏地区,主要是芒市傣族土司残酷压迫剥削德昂族人民造成的。傣族土司利用权力,无理撵走芒牙、芒棒两寨的德昂族人民,夺取他们世世代代开垦和种植的水田,并用以赏赐给户那寨的傣族头人,这件事引起崩龙族人民的极大愤慨,迫使德昂族人民起来反抗土司的压迫和掠夺,终于在公元一八一四年冬天在德昂族民族领袖广弄“老伉”塌岗瓦的组织领导下,提出了“官家不公平,杀死官家解不平”的战斗口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芒市傣族土司的农民运动。德昂族农民起义军,联合傣族农民,齐集在风屏佛寺里,共同控诉“土司勒索无名赋税,人民无罪乱罚”的罪行。傣族人民积极响应并充当向导。农民起义军很快击败了土司武装,攻入芒市,捣毁土司衙门,土司被迫在深夜狼狈逃窜龙陵。此后,农民起义军数次击败土司武装,取得很大的胜利。直到一八一五年,芒市土司得到清朝反动政府的支持以及盈江、陇川、南甸土司武装的支援,同时又收买了勐嘎汉族地主武装和潞西西山景颇族山官,组成了反动的联合武装,对崩龙族起义军四面围攻,才把德昂族起义军镇压下去。德昂族的武装起义失败后,被迫四处迁徙,过着贫困的生活,政治地位更是低下,所谓“螺蛳不算肉,德昂不算人”的说法就充分反映出过去封建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歧视和欺凌。

抗日战争时期,德昂族和景颇族、傣族一道组织了游击队,抗击入侵德宏的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全国解放战争后期,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追歼蒋军残部,为完成云南边疆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