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政务性工作>>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

千古文章意为高—浅谈调研报告主题的提炼

以稿换稿 】  作者:啸风   发布:2018年04月02日   阅读:

文章的中心思想,也称主旨、立意或主题。主题是调研报告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说明的问题,是作者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现实生活和处理、提炼材料的思想结晶。

“千古文章意为高。” 清朝文论家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一言以蔽之。扩之则为千万句,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也。” 主题是调研报告的大脑,起着统帅作用,谋篇布局、论点论据安排、材料选择、语言运用等都要围绕大脑而展开。所谓“题好一半文”,就是这个道理。

调研报告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文体,目的性、实用性很强。主题的提炼要本着正确、鲜明、新颖、深刻、集中的要求而展开。

正确,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上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要符合客观实际,这是确立调研报告主题的前提。如果报告所要表达的思想不正确,就不可能起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产生负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安徽寿县县委办公室工作。当时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县委机关报刊登了多篇本县如何利用农业大县资源大办乡镇企业的消息和调研文章。应当说,这些消息和调研文章所反映的情况客观存在,取得的成效也真实可信,但问题是所持的“资源就是优势” 的观点片面绝对,它会进一步强化“重资源不重市场” 的导向。我通过半个月的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资源优势”的逆向思考》的调研报告,阐述了“自然资源不等于优势” 这个主题,最终结论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只是一个潜在的优势,只有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后天的科技开发,才有可能形成产品优势,最终转化为经济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只是为实现经济优势提供了基础,如果仅仅认为资源就是优势,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为此,县委主要领导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随后,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促进乡镇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市场导向、加强科技创新等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 的倾向。

鲜明,即调研报告所要表明的立场、观点,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主题何等鲜明? 它像一面呼啦啦飘扬的旗帜,引领文章深入浅出的展开。那种云遮雾罩、遮遮掩掩,让读者不知所云的主题,是调研报告写作的大忌。

新颖,即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要有新意,敢树一家之言,不落俗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果调研报告主题没有新意,缺乏新观点、新思想、新语言,重复别人已发现、已说过的东西,犹如喝白开水索然无味,必然吸引不了人、启发不了人。

深刻,即能够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挖掘出深邃的内涵,提炼出深刻的哲理,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主题的深浅高低,直接关系到调研报告质量的高低。有了立意深刻主题的调研报告,就是一篇有震憾力、说服力的调研报告。

集中,就是主题突出、内容凝练,所有论点论据都凸显主题。古时候,有一位画师画了幅青松图,感觉松树的上部分空间还很大,就在上面又画了两个枝干,接着又在枝干上画了许多小枝,结果一棵疏密有致、挺拔峻秀的青松成了乱枝蔓延、没有主干的青松,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 “意多则乱文”,这是古今作文的共识。唐代大诗人杜牧在《答庄允书》中就明确指出: “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排好,是言愈多而理愈乱。” 所以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主旨,一篇调研报告也只有一个主题,而不能旁枝蔓延。

那么,调研报告的主题如何提炼呢? 通过这些年的调研实践,我的体会可概括为三句话:高站位俯视,多侧面审视,深层次挖掘。

一、高站位俯视

高站位,就是要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把握时代脉搏,认清形势,了解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大势及其对调研对象的影响。这是确立和升华主题的前提和基础。在提炼主题时,无论是总结经验还是提出问题,无论是分析形势还是提出对策,都要站在党委、政府的角度研究思考问题,研究那些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研究那些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见微知著的深层次问题,与领导思维同频共振,与领导所谋有效对接。而不能只站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层面反映情况、提出对策,否则就会游离于领导意图之外,犯适销不对路或以偏概全的毛病,写出的调研报告就会缺少价值。

前不久,看到市教育部门一篇反映均衡教育的调研报告。乍看,这是一篇很好的调研报告,选题重大,主题鲜明,内容翔实,事实充分,所反映的问题与建议相互策应。但仔细审题,发现调研者站错了角度,完全站在部门立场说话,所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多是反映资金困难、部门不配合等客观原因,既没有从教育自身找问题,也没有从体制上找问题,没能挖掘出教育不均衡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所提出的对策也无非是要政府给钱给政策。显然,这篇调研报告立意不高,所反映的情况和问题有失偏颇,对领导掌握情况、决策起不到参考价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只有高站位俯视,才能看得远、看得清,才有高立意的主题。

二、多侧面审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就会有不同的发现。调研人员应摒弃常态的思维模式,以最佳的视角去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从而提炼出新颖独到的主题。

从2013 年起,六安市掀起了美好乡村建设的热潮。第二年,我本想总结全市美好乡村建设经验,可随着调研的深入,发现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个性不鲜明、缺乏文化底蕴、忽视群众主体作用和文明新风建设等突出问题,于是我选择以“美” 为主题,撰写了《美好乡村美在哪里》的调研报告,从美好乡村美在个性、美在文化内涵、美在心灵、美在和谐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挖掘。由于选择的主题角度新,跳出了人们的常规思路,调研报告在市政府内部刊物刊发后,引起了热烈反响。在后来的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中,各地对突出个性特色、挖掘历史文化等给予了足够重视。

逆向思维是多侧面观察事物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调研人员运用逆向思维,可以收到立意新颖、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深层次挖掘

我们在写作调研报告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首先自己想到的,往往也是多数人想到的,是常见到的、常听到的东西。这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把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有感知(表层)、经验(浅层)、理性(深层) 三个层次,而只有深入到理性这个层次,才能认清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显然,我们落笔时经常遇到的情况只是处于事物的感知和经验层次,发现的、想到的也都是浮在面上的浅层的现象,还没有进入深层次,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2001 年,全国土地抛荒问题日益严重,当时我选择了全国农业大县寿县土地抛荒问题进行调研。第一次,我到乡镇调研时,所了解的材料都是反映乡镇如何重视,采取落实责任、加强督查、亲友代耕代种、严厉处罚等方面的措施,我把调研报告的主题确定为: 解决土地抛荒问题的立足点在于管,但总觉得不满意。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有个村基本没有抛荒地,再一扩大,这个乡镇也没有多少抛荒地。原来他们主要是通过创新土地流转的办法来解决抛荒地问题的。顺着这条线,我发现各地流转的形式越来越多,流转的田亩也越来越多。通过反复挖掘,最后把主题定为: 土地流转机制是解决抛荒问题的有效途径。我撰写出了《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寿县解决抛荒地问题的调查》的调研报告,县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要求印发各乡镇、各部门参阅。《安徽日报》头版头条全文刊发了调研报告。这篇调研报告还获得“华东九报‘深度报道’ 好新闻” 竞赛二等奖。

从二次挖掘、二次升华主题的例子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都有表象,真正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东西,只有深入挖掘才能获得。调研人员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复分析研究,就能拨雾见青天,透过纷繁的现象看到本质,挖掘出深刻的主题。元代戴师初老先生说: “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皆扫去不用; 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 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 这段话精辟地说明了作文立意需要反复深挖。

深层次挖掘主题,需要注意把握两点: 一是犹如掘井,开口要小。开口小,才能集中笔墨,突破一点,把问题写深写透,把“小题” 后面的深刻大道理挖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题大做” “小题做出大文章”。如开口过宽,要求的材料就多,结构复杂,写作时难以驾驭,不容易写深写透。二是犹如沙里淘金,亮点要抓住。亮点是甲事物区别乙事物特征中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是独有的,新颖的。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纵深挖掘,就能从看似平平常常、浅显易懂的材料中发现不平常的深刻哲理。

调研报告主题的提炼,是一个综合分析、反复思考的艰苦劳动过程。调研人员只要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 的信念,来几番“吹尽狂沙始到金” 的艰苦付出,定会提炼出闪光的主题。(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政府办公室)

【来源:秘书之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