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促检查工作的“根”在基层——学习胡志权同志一文的体会
【以稿换稿 】 作者:尹绪明 发布:2016年08月01日 阅读: 次
学习此文,给我最直接的一点感受是,督促检查工作的“根”在基层。就从当前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来说,困难和问题发生于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经验产生于基层,中央、省委的惠民政策最终也要落实、体现在基层。在基层,听民声、察民情、体民意、解民难,最重要的是心中有百姓。
“根”在基层,才能抓好落实。而抓好落实正是督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志权同志在如何搞好督查的思考中概括的三句话:作风要深入、调查要求实、研究要求是,体现了督促检查工作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目的,也是衡量督查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不强化督查调研,就谈不上抓落实,督查工作的成效就等于零,更没有任何价值可言。要做到督查调研多出成果,就必须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层,把工作人员的“根”植于基层,紧紧围绕中央、省委重大决策和领导关注的重要问题,扎根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多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由此可见,新形势下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使广大干部、特别是督查工作人员,把目光瞄向基层,把步子迈向基层,把聪明才智用在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决策落实、创造性地开展督查工作上来,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推动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正如省委常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曹维新讲的:“督查工作不是走马观花,做做表面文章,而应走村到户,真正了解实情;关注民生不是说说而已,需要脚踏实地;弱势群体最急需、最困难的事,就是我们领导机关最认真、最投入的事。”值此,想到200多年前,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身在官衙,心系百姓。慢听疾苦,卧品民生,对督查干部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工作中还有不少同志的调查研究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督查调研,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下去调研,开始前要层层通知基层,还要先去踩点察看;调研的时候,则前呼后拥大队人马相随;到了基层,地方领导层层迎接陪同,带着到一些早已准备好的点上走马观花地看看,听听早已安排好的群众谈谈说说,回来让随从的笔杆子们拿出个调研报告完事。
相信这样的场景大家都不陌生。这种变味的调研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往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感,算得上是一个严重的官场积弊。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还在于领导干部本身,是他们对调查研究缺乏正确的认识,把握不了科学的方式方法,加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及潜意识里官本位意识的作怪,使得他们及其督查部门,把到基层调研搞成轰轰烈烈的下基层作秀。而由于目前行政运行体制的尚待完善和实际权力来源的错位,导致基层往往把应付上级领导及其机关的调查研究当成头等大事,当成向上级领导显示政绩和能力的绝佳机会,想方设法要把最光彩的一面展示给领导看,甚至为此不惜弄虚作假,调研成秀场之风也就愈演愈烈。
中办督查室的做法和胡志权同志思考的问题,正是击中调研弊病的对症药方,是还原调研“本色”的好办法。只有切实做到“根”在基层,才能真正沉到群众中间,听到实话,摸到实情,实事求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答案,为领导科学决策、正确决策、推动决策落实当好参谋助手。
作者为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秘书长
【来源:河南秘书网】
- 上一篇:高素质的督查干部应具备的几个条件
- 下一篇:把“好钢”用在抓落实的“刀刃”上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