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稿与发言稿的六种差异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张迎军 陈红霞 来源: 秘书杂志(微信mishuzazhi)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讲话稿与发言稿文类相近,都属于讲话类文稿。从词义来看,“讲话”和“发言”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从文书撰拟的角度来看,二者有着多方面的微妙差异。
1
主体性与方向性的差异
主体性与方向性是机关应用文的重要特性。强调文稿的主体性,就是要求撰拟者明确说话人的身份;强调文稿的方向性,就是要求撰拟者明确说话的对象。
发言稿与讲话稿在主体性与方向性上的差异,使二者形成了上行或者下行的区别。虽然就行为本身而言,讲话就是发言,发言就是讲话,但是由于主体和对象不同,在实际运用中,讲话稿的“下行性”和发言稿的“上行性”已被大家广泛接受,并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一般来讲,人们习惯把上级领导在会议上所说的话或主要领导在单位专门活动和会议上所说的话称为“讲话”,而将普通与会者在会议上所说的话称为“发言”。比如,某市长在出席某县的表彰大会时所说的是“讲话”,而某乡长在参加全市现场会时所说的是“发言”。
2
层次与角度的差异
位置决定态度,高度决定角度。写文章,尤其是写机关应用文,要特别注意在什么位置讲什么话。
讲话稿体现的是会议的中心思想,要求讲话人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宏观的角度考虑和认识问题。如《××市政法委书记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社会管理创新推进会上的讲话》:
“近日,(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将我市列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重点典型培育城市,这标志着我市的社会管理创新由试点到典型的新跨越。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政法系统的重要一员,涉及社会管理方面的职能丰富,要抢抓机遇,敢于突破,为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作出新探索、创造新经验。”
讲话人站在全市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局,对司法行政系统提出要求,比较符合讲话人的身份和高度。
发言稿体现的是局部性视野,一般是站在个人或某一群体的立场上,从微观的角度考虑和认识问题。如《×××同志在全市(名称替换)籍高校毕业生培养实习工作欢迎会上的表态发言》:
“被组织委以实习指导老师之职,既是我们的荣耀,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将全力以赴将这一工作做好……我们会把实习指导工作放在当前所有工作的首位来抓……会把自己对工作的理解和感悟毫无保留地与学员们分享,针对每个学员的岗位职责和实习要求,量身定制科学的指导计划,开展‘一对一’指导培训,竭尽全力帮助学员们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发言人站在实习指导老师的立场谈如何履行职责,而不是站在领导的角度对全市的实习培养工作提要求,这样的发言角度就比较得体。
3
功能与性质的差异
讲话稿是各级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发表的带有宣传、指示、总结等性质的文稿,一般体现主办方或上级领导的意见,其特点是从整体出发,具有一定的原则性、政策性和权威性,具有号召、指示、执行等功能。
发言稿是与会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或汇报某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执行情况而准备的文稿,其特点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畅所欲言,具有一定的务实性和灵活性,具有汇报、发布、交流等功能。
比如,某省委副书记在某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即属于讲话稿的性质,其内容应当体现出国家、省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从全省的角度对该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作宏观指示。可以就所讲述的重点工作发表观点、评价或议论,却无需就某项具体工作发表看法,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可能存在地域性差异,讲得太具体会制约基层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此类文稿在功能与性质上具有内在的限定性。
4
主题与内容的差异
讲话稿的主题是分析形势,指出差距和不足,提出目标任务、工作要求、意见和希望,发出号召。在题材选择的时间纬度上,既可以向后看——总结工作,又可以向前看——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在题材选择的空间纬度上,既可以向内看——分析进度,又可以向外看——分析形势、比较差距。如《××市委副书记在全市机关作风建设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机关各部门各单位紧扣转型发展大局,围绕争先创优要求,坚持边教育、边查找、边整改,注重建章立制,强化内部绩效考核,机关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肯定机关作风建设成绩、干部队伍主流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机关作风建设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因此,今年机关作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
发言稿的主题是汇报对上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即具体做法、举措及成效。在题材选择的时间纬度上更强调回顾性,即使涉及到将来的工作,也只是谈一谈工作思路,不能提工作要求;在题材选择的空间纬度上更强调内向性。如《××区在全市三季度法制宣传工作例会上的发言》:
“我区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抓住法律六进、法治文化建设、基层民主法治创建等重点工作,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我区三季度法制宣传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以上是我区三季度工作情况的简要回顾,第四季度,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组织保障,创新工作举措,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5
语体与态度的差异
语言的作用,不仅在于准确反映客观现实,体现说话意图,达到预期目的,更关键的是要促使接受对象产生与语言主体目的一致的心理效应。因此,不同的讲话类文稿必须适应主体的特定身份和地位,根据不同的内容、目的和对象,采用适当的态度和语体,这是机关应用文语言得体要求的重要内涵。但要注意的是,机关应用文对语言在规范、严整方面的共性要求,与讲话类文稿平易、灵活的个性需要有时是矛盾的,比如,机关应用文语体的庄重性、程式性和套语性,容易被听众看作是态度生硬、居高临下的“官腔”。
就整体而言,讲话类文稿均应使用口语语体,其特点是语言素材丰富,语言表达手段灵活多样,较少使用“应该”“必须”“一定”等指令性词语,语气生动活泼,风格平易自然。但是区分开来看,讲话稿与发言稿在遣词造句、语音语调、句式句法、修辞方式等多个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说明,在语言的灵活度和个性化方面,讲话稿主体比发言稿主体拥有更广阔的操作空间。此外,在语气和态度上,讲话稿一般使用表示期望、交待、勉励、关心一类的语言,发言稿则更加平实,一般使用陈述、恳请、自勉、决心一类的语言。
6
开头与结尾的差异
讲话稿的开头一般有“三讲”,即讲性质、讲任务、讲议程。如《×××在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的全市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大会,是在全市认真学习贯彻(单字替换)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全力争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动员会、部署会、鼓劲会、交办会。会议的任务是……”
发言稿较多采用概述情况式开头,我们将其归纳为“四讲四不讲”,即可以讲形势,不可以讲性质;可以讲进程,不可以讲任务;可以讲议程,不可以讲评价;可以讲根据,不可以讲目的。
讲话稿的结尾一般是发出号召或提出希望。发言稿因其目的在于汇报和交流做法、经验和创新举措,以利于相互学习、共同促进,所以一般以强调会议精神或者表示下一步的工作决心来结束全文,但是不必像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工作汇报那样指出存在的问题。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