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秘工作>> 业务性工作>> 文稿撰拟

文稿撰拟

板式、点式、串式——公文结构的三大样式及其分类模型

以稿换稿】  作者: 胡跃明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    】【收藏

公文结构中,正文的中段,即主体部分,历来被认为是整个文章的骨干与关键,古代文论因直喻为“猪肚”,而将其开头和结尾,分喻为“凤头”和“豹尾”。然而,古今论家对“凤头”“豹尾”,好像似情有独钟,不但条分缕析,详细论例,且比喻精彩,意明语切。而对这关键、骨干的“猪肚”,却又显得过于惜墨如金:或一笔带过,言犹未尽;或沿套“句法”,逻辑不清;或误解“篇章”,辗转相因。让初习者,在此关键处,如坠五里云。故撰此小文,相与切磋。不妥之处,海涵补正!

一、逻辑不清“析”失真,句段篇章“乱”纷纷

翻检当代文论,无论是八十年代草创时期的“秘书学”、“公文写作学”,还是面向21世纪各高校编写的“实用写作训练教程”,以及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新编公文写作”,在论述公文(文件)写作结构时,一般将其结构形式(形态、样式),多析分为并列式、递进式、主从式,或条款式、分段式、分总式、交叉式、转折式,或归纳式、演绎式、因果式,或“凭”—“事”—“断”—“析”式(有点咬口),①等等。这分明是在用词(语素)构词分析法、词组(短语)分析法、句子(复句)分析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概念,来套析肢解公文主体的篇章结构。它不仅使公文主体结构中“块(点)”等篇章上位大概念与“段、层、句、词乃至语素”等下位小概念混淆不清、支离破碎,进而形成“并递归演‘万能套’,词句段篇‘一锅粥’”的纷乱势态,也使公文(文件)的整体结构形式(样式)变得扑朔迷离和解析失真。试曾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同志或秘书长在安排布置公文写作任务或进入实际操作流程时,谁曾说、谁会说:这个文件、这篇文章,你们按“并列、递进,分总、交叉,归纳、演绎”等样式,来给我写、来给我安排结构?他们一定多会说、多曾说:你们大概按照这几个部分、这几个板块、这几个点点来写、来安排文件(文章)的结构。

因此,有的编者也好像朦胧的感觉到了自己的分析所论:不甚明了、笼而统之,逻辑欠周,分类不当。便干脆笼统的说:“谋篇布局除内容比较简单的文件而外,大多要交错运用多种结构形式,就一篇具体的文件来说,可能采用一种,也可能同时用到两种,甚至三种。”②这就很让读者和初习者们糊涂了:你到底是采用的哪一种结构样式来结构本篇文章的呢?难道真像鲁迅先生所说:“一条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③这无疑是自己否定了自己的结构分类形式及样式,因为在一个具体的公文(文件)结构形式中,应该也只能采用一种结构形式,不能既是A,同时又是B还是C。若此,则A与B与C则无任何区别,这显然违背了形式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中的同一律,即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同一个概念或同一个思维对象必须保持其同一性,它不能忽而指这样,忽而指那样,就好像:一个人若已是张三,那他就不能再是李四,更不能还是王二麻子。若此,则真是有点“麻烦”了!因为,这样的结构形态、样式及其分类,对于日常任务繁重而又急于付诸实践的公文写作者来说,也就没有多少实际的操作意义和具体的指导价值了。它不仅“于事无补,徒增烦恼”,相反,对于多数初习者来说,还是相当有害的。即让他们顿感公文写作的无理、无趣、无法、无味,甚至有点无奈,好像公文写作真的是“理不清、道不灵”,就好像初听形式逻辑课时的真切感受那样:“你不说我还像有点明白,你越说我倒还越朦胧和越糊涂”。

二、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事实上,从现行的众多公文(文件)的主体部分的关系来看,我们不难分析、归纳和总结出“形态直观、特征明显,逻辑清晰、简单明了,互不包容、屡试不爽”的公文结构主体分类三大样式,这就是“板式、点式和串式”。

板式结构的如:《中共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中发[1994]5号),全文主体即按五大板块来结构,每一板块又包含若干段、若干层。各板块之间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互不包容交叉,各板块内又分为不标识数码番号和标识数码番号两种。中发[1994]5号文件即属前一种,后一种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反腐败斗争近期抓好几项工作的决定》(中发[1993]9号),其中一、三板块内即分别标识了(1)至(5)和(1)至(2)。

点式结构的如:《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就关于进一步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暂行规定》(川委发[1994]17号),全文采用一点一题一个自然段的结构方式,就人才合理流动的22个具体问题作了简洁明确贯通式的规定。再如《中共内江市委、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若干问题的规定》(内委发[1994]39号),全文采用20个自然段(除导语外),按一点一题一段的结构方式,就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20个问题作了贯通式规定。

串式结构的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发[1992]5号),全文的主体部分,即采用三大板块的板式结构与21点点式结构相结合,形成了新的串式结构。再如《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振兴四川经济的决定》(川委发[1992]2号)以及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主体结构形式均属串式结构。前者采用十大板块和50点交织贯通全文,后者采用四大板块和20点交织贯通全文。

公文结构主体三大样式及其分类模型:

(1)板式结构 (2)点式结构 (3)串式结构

公文结构主体三大样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板式结构的特点是:纲目清晰、形式灵活,提纲挈领、便于把握,易讲易记、运用最多;点式结构的特点是:一点一题、一题一段,一线穿珠、善聚零散,行文简洁、引用方便;串式结构则综合了前面板式、点式结构的优点和长处,形成了自己新的独有的特点,即:结构严谨、行文精练,完整匀称、写用两便,模式稳定、发展趋快。

其适用范围分别是:板式结构适用于初学写作和一般性内容的公文制作;点式结构适用于不便分类归纳为几大板块的零散而又具体(微观)的若干问题的公文的制作;串式结构由于其写作难度大、规范程度高,适用于有一定公文写作实践经验和操作性强、影响久远的宏观重大方针政策等重要公文的制作。

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号文件),该文主体部分即是采用五大板块和32点措施的“串式结构”,来交织贯通全文,其具体结构及模型如图:


第一板块:“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1-7点);

第二板块: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8-14点);

第三板块: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15-20点);

第四板块: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21-27);

第五板块: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28-32点)。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实践源头活水来

检视分析公文写作主体结构分类形式(样式),一直纠结和存在着的逻辑不清,说难自圆,分类繁杂、不便初学、不易运用与掌握等诸多症候,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汉语所谓“词句同构”,是导致“篇章结构”分析陷入“思维惯性同构”误区的根本原因。汉语的构词法、句子成分及层次分析法,本来就发育不良。这从1899年马建忠引进西语“葛朗玛”,编著《马氏文通》起,到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再到参照西方结构主义,形成的人教版《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及《汉语知识》中就明显能感受得到,他们采用的一整套术语,比如:“主次、宾次、正次、偏次,首品、次品、末品,联合、偏正、并列、递进、转折,归纳、演绎、因果”等等,拿过来用于分析文章结构,好像是说的过去,但总感到若即若离,交叉繁琐。为什么不放弃那套借来又不实用的词法、句法结构的分析术语,而从大量的现实公文(文章)写作的实践操作出发,重新拟定几个“形态直观、特征明显,逻辑清晰、简单明了,互不包容、屡试不爽”的公文结构术语以及分析方法呢?

我们随便翻检身边的一些著作和文章,比如:吴企明先生的《诗画融通论》,其在“导论”自叙全书的结构时,就明明白白的写道:“本书共二十四章,分为三大板块。前四章为总论,……次八章为创作论,……最后十二章,重在探讨……”。④

这分明就是一个活生生、标准的“串式”结构的文章(著作)样式。它采用了三大板块和24点(章)的“串式结构”,来交织贯通整个文章和著作。我早在1994年起培训资阳市委(县级)办公室文秘人员,自编《领导机关常用公文写作讲授提要》,其中讲公文主体结构时,就采用上述“板式、点式、串式”——公文结构主体分类三大样式及其分类模型的新的解说和分析方法,使一大批初入秘书行业的年轻同志,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公文主体结构的三大样式,并很快的运用到日常公文写作的实践当中,实现和达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文)”以及“举一反三”“以简驭繁”的良好效果。⑤现代科学的规律是“结构决定功能”,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决定产生和输出什么样的功能,你提供什么样的文章结构分析,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客观的影响到接受者的意识乃至深透到潜意识当中,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模糊、紊乱、无序乃至无味的文章结构心理思维定势与行文逻辑习惯。我们不能也不应当再让年轻一代的文秘工作者,在公文篇章主体结构这一关键重要问题上,仍然去揪心、纠结、疑虑和“暗中摸索下去了”!

(二)传统书写“文不加点”,是导致“篇章结构”解析分类“语焉不详”,至今仍被漠视、忽视和轻视的历史原因。过去的文章书写,是不“另起一行,低两格写”的。⑥“文不加点”已然成为古代众多文章家,对写作这一“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的美化以及“一挥而就,依马可待”的理想化赞语,这给当今人们认识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因素和重大的影响。虽然,古代由于书写条件的限制和提倡写精粹短文的缘故,“文不加点”,节约纸张笔墨,但对阅读者来说,难免会出现误解原意的情况。故而,历朝历代古籍整理点校,都是极其繁难艰苦和细致的工作。语言学界的老前辈吕叔湘先生曾专门就《资治通鉴》的标点问题,进行过“校例”,共选取132例,分为30类,逐一正其失误。⑦因而,古人在阅读那些未经点校的古文(短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便自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篇章结构的详细分析、简明阐释和提炼总结。所以,我们现在应当着手,切实改变过去古代在“篇章结构”分析问题上的滞后状况,重新另起炉灶,求实创新,不唯西、不唯古、只唯实,认真总结思考出几种“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务实管用,有点趣味”的公文结构样式及其分类模型来。

(三)“隔靴搔痒”、“研而未通”,忽视总结具体丰富的公文写作实践,是导致“篇章结构”解析分类“道不灵、理不清”的直接原因。目前,编辑出版公文写作及秘书学一类专著的作者,多为大学专职教授和公文写作一线的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这两类精英人才。毋容讳言,他们的确是各有长短:前者,长于理论阐述、视野广泛、富有时间,短于具体操作、实践欠丰、问题意识不足;后者,长于具体操作,实践丰富、问题多多,短于理论不足、视野不宽、忙于应付、时间紧缺。因而,对于公文写作主体结构这一骨干关键问题,未能有精深、细致和突破性的思考,多为层层相因,沿袭照套。未见有跳出和冲破原来的词、词组、句子及逻辑分析法的陷阱与束缚的。我仅以新版胡森林同志的《公文高手的修炼之道·笔杆子的写作必修课》第一课第三关:“结构严谨”关于“公文结构常用模式”这一点所论为例:

公文写作的常用结构模式有四种。第一种“篇段合一”式,第二种分项式,第三种条款式,又称条文式;第四种分部式,又称文章式。⑧

我们无需究其详细的阐释和解说来辨析,仅就其四个结构模式命名的称谓来看,就让人感到难以准确的将它们截然的区分开来:“分项式”与“条款式”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条款式,条文式”,就不能不应该是“分项”的吗?“分部式”就更有可能是以“分项”和“条款、条文”的形式给予展现出来。尤其是这个“分部式,又称文章式”,几乎就将前面的所有分类给全部抹杀和否定掉了。因为,哪一篇公文不可以称其为“文章”?称其为“文章”的公文的结构,就都是“文章式”结构啰?而第一种“篇段合一”式,因其结构太过简略,一段一看就明就会,分析它,对于把握解决公文结构主体“关键、骨干”等繁难问题,没有多少实际的指导价值与意义,徒费时间与笔墨。⑨我们不应当再兜这样的文字圈子与玩这样的概念游戏了,它实在是让初习者大伤脑筋,让人痛感犯难和特别繁琐与无助。或可以“板式、点式、串式——公文结构的三大样式及其分类模型”而代之替之!

以上拙见,敬请批评指正!


注释:

①裴显生主编《应用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第41-43页

②叶黔达 主编:《机关应用文写作基础》,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第69页。

③《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0页,转引自 吴应天《文章结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版 第9页。

④吴企明:《诗画融通论》,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1版,第6页。

⑤2014年4月17日,我应邀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应用写作”通识课上,作《公文写作实践中的“难点与魅力”》经验交流时,亦有公文主体结构图示及模型专门论及。

⑥《陈望道全集》第四卷《作文法讲义》,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第22页;转引自孙有康:《文章是怎样写成的》,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95页。

⑦《吕叔湘语文论集·资治通鉴标点校例》,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 第210-211页。

⑧胡森林:《公文高手的修炼之道·笔杆子的写作必修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8年10月版 第12-13页。

⑨其他同类问题表述有:桂维民、岳海翔编著《公文写作》,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第52-53页;吴新元《公文正文写作格式规范新论》见柳新华等主编《公文学的现状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年版 第73页;谢亦森《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理论篇)》,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版 第41-43页;董小玉、刘海涛主编《现代写作教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年版 第57-58页;王红霞主编《新编公文写作》,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87-90页;杨冰《办文有技法》,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5年版 第105-108页;张保忠《真正的大手笔:我的第一本公文书》,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年版 第103-105页;汤小小《高效写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年版 第104-110页。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