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秘工作>> 业务性工作>> 文稿撰拟

文稿撰拟

公文诀:立体呈现

以稿换稿】  作者: 公文帮   发布: 2019年06月02日   阅读: 次 【    】【收藏

起草公文,尤其是那种需要现地宣讲的公文材料(如领导讲话、工作报告等),要注意在公文的立意、布局、结构和文字表述等诸多方面,追求场景导入、立体呈现的效果。这一过程犹如拍电影,手下的笔头就是一台摄像机,用变换视角、拉近推远、切换镜头等手法,立体化地塑造具有3D、4D效果的“文字影像”。

达成这样的效果,关键要把握公文主题,洞察事物本质,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充分的关联,进而从更多的维度、更高的层面来看待和阐述问题,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多维交汇。大致可以利用“时空轴”、“逻辑线”、“关联点”三个维度,单一或综合使用。

一、在“时空轴”上“瞻前顾后”

将公文所要论述的点(一般为公文的主题,或文中的某一事物,下同),放在一个更大、更深远的时空背景下,使其与曾经的过往,或者与未来的愿景,在更长的时空轴上交汇、碰撞、迭代,产生“印迹”上的增强与深化,形成前后衔接、一以贯之的延绵气势,是增强公文“立体感”的常用手法。

【案例1】最高领导人论述当前中国所走的道路,置于“四个走出来”的时空之中:

中国特色之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就是由近及远、不断上溯,上下几千年、时空大纵横,让人感受到其间蕴藏着的雷霆万钧、排山倒海般的磅礴的气势和力量,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现实深邃感。

【案例2】曾参与撰写大单位领导参加某高级别×动员部署会上的发言稿,开头是这样写的:

这次会议,是在战略层面协调推进“××”战略布局、启动实施××、向××奋力冲刺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前不久闭幕的×××全会提出,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紧随其后的×××××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强调,要依靠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这次会议又对××进行动员和全面部署,标志着经过一年多的科学慎重论证,新一轮××蓝图已经绘就、大幕已经开启。这是全体期盼、举世瞩目的壮举,必将在我国改革历史上、在世界改革历史上写就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崭新篇章。

就是将主题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把镜头前移至“前不久闭幕”的×××全会、“紧随其后”的×××××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尔后“视力回收”至当前会议。三次会议时间安排紧凑、节奏明快,改革主题一以贯之,在勾勒出那种时代的立体感的同时,也蕴藏着一种时不我待的改革的紧迫感。

【案例3】曾主笔起草的单位领导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开篇如下:

今年以来,在各级领导和机关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历时近一年时间完成某领域专家委员会筹备工作,正式获上级批复同意。这是中国在这一领域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对我们拨开认知迷雾,引领我们往哪里走、怎样走更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筹备到成立,看似用时不长,却浓缩了十余年的探索、成长和发展的艰辛历程,得益于内外部环境条件同频共振,多方发力、共同促成。

就是将专家委员会从筹备到成立置于前后跨度近一年的时间轴上,并赋予其“里程碑事件”的标志性意义;尔后以一句“从筹备到成立,看似用时不长,却浓缩了十余年的探索、成长和发展的艰辛历程”,不显山露水地直接将镜头回溯至十余年前,时间的纵深感一下子就出来了,也很自然地转到了下文对专委会成立及发展历程的回顾。

二、在“逻辑线”上“左顾右盼”

这里所说的逻辑,似乎很难给出一个清晰的边界,更多的还是一个相对广义的、包容性的范畴,可以是对规律、本质、特性、内涵等的挖掘、归纳和具象,也可以是对过往、趋势、动向的复盘和演绎。要特别指出的是,逻辑是公文起草者思辨能力、思维层次的直接体现,也是公文思想性最为重要、最有分量的主要体现。如果一篇公文的逻辑立不住,那整篇文章就一定立不住,甚至会全线崩塌。

起草公文时,常常用到的逻辑关系有: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构成体系的软硬件关系,事物的中心与全面、总体与分项、内因与外因、当前与长远,等等,多用于谋篇布局、起承转合和重点部分论述,或单一使用,或组合使用。

【案例4】曾经研读过一篇精彩的某市委全会领导讲话稿,其中有这样的片段:

当代中国发展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决胜××、实现××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之问”。省委全面贯彻最高领导人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出了“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治蜀兴川战略部署,这是回答“时代之问”的“四川方案”。这次市委全会,坚决贯彻高层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作出了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1+3”战略决定,这是答好“时代之问”的“南充行动”。

就是以“时代之问”为总,以“四川方案”为分,以“南充行动”再度细分,落到要召开的市委全会上,按照由总到分、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逻辑关系,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层层递进,论述站位高、气势足、落点实。

【案例5】曾起草一篇单位领导以内部信息资源整合为主题的讲话,针对“深度融合发展”是这样论述的:

前期,各有关单位密切协同,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不同来源的信息融合系统改造,标志着系统内部信息融合迈出了扎实一步。后续推进深度融合发展,要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的原则和步骤,在实现“信息融”基础上推进“产品融”,聚合各家能力特性,汇集各方信息,形成所有信息成果载体“一张图”;在实现“产品融”基础上推进“运行融”,对原先各自运行的系统实施通用化功能改造,建立重大任务统一调度机制,形成高效协同运行的局面;在实现“运行融”基础上推进“建设融”,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界限,推动建设“一套系统、多能多用”,并规划好内部架构和关联系统,把分散的力量聚合成有力的“拳头”。

就是将“深度融合发展”分别为信息融、产品融、运行融、建设融四个层级,按照“信息融→产品融→运行融→建设融”的先后逻辑,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每到一个台阶分别展开论述,最终达到深度融合、力量聚合的最高台阶,颇有点“路线图”、“施工图”的意味。

三、在“关联点”上“内融外联”

所谓“关联”,是一个很宽泛、很多元的指向,只要是与公文的论述点相关的、能够挂靠上的,都可以根据语境,根据需要,适当取舍,为我所用。从手法上讲,就是借助若干个关联事物的某一特征,向论述点集中、收敛、聚焦,增加论述的丰厚度,产生斑驳多姿的画面感。

“‘关联’是个筐”,但却不是“什么都能装”,多则溢、少则单,与什么关联、关联到什么程度,非常值得考究,用好了就会浓淡相宜,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奇效;但如果错位了,生拉硬拽,搞成“风马牛不相及”的“拼单凑单”,则会显得牵强附会、不伦不类。要自然自如、恰到好处,多出一些妙手偶得的神来之笔,多一些走心的、富有人情味的“现挂”,让行文和风惠畅、曲水流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案例6】毛主席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结尾,对“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作了这样的精彩论述: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就是用“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三个具有“呼之欲出”特征的典型事物,来与中国革命高潮之“快要到来”发生强关联,交汇于一点,洋溢着具有强大感染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形成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强大势场。

【案例7】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著名艺术家阎肃在发言中谈到军旅文艺的“风花雪月”时这样说:

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就是将“风”、“花”、“雪”、“月”四个事物所指向的特定内涵,与强军主题形成了高度关联、高度契合,渲染出一幅幅沧桑雄浑、战味十足的古战场画面,产生了具有历史穿透性的立体效果,最高领导人现场点赞称之为“强军的风花雪月”。

【案例8】曾主笔一篇某单位在西柏坡革命圣地组织党团活动上的领导讲话,开头如下: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虔诚的心情,来瞻仰革命圣地西柏坡。置身于70年前党“进京赶考”的历史场景,现地体验“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历史进程,深深感受到西柏坡跨越时空的历史魅力。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我们追溯的是历史,启示的是现实,指引的是未来。我们要从党开创翻天覆地、沧桑巨变的辉煌伟业中,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贯通连接之中,汲取继续前行、开创未来的智慧和力量,回答好新时代转型发展的时代考题。

就是将单位事业在新时代的转型发展,与西柏坡所特有的“进京赶考”、“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特征发生关联,与西柏坡在党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转折点的特征发生关联,从而将党团活动主题关键字(“继续前行、开创未来”“新时代转型发展的时代考题”)紧紧地“挂靠”了上去,打上了鲜明的“西柏坡”烙印。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来源:公文帮】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