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的最高境界:让别人听到你的笑意与和气
【以稿换稿 】 作者:像玉的石头 发布:2016年10月06日 阅读: 次
刚到办公室,石头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接打电话。领导告诉石头,为什么先让你接打电话?绝不是说这个事简单、无足轻重,才让你这个新手干,恰恰相反,打电话是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接打电话,其一,可以迅速熟悉办公室的工作,搞清楚别人找你都是些什么事,你找别人又都是为什么事;其二,可以好好训练下怎么与人沟通,怎么沟通才能让人如沐春风。
领导是资深的办公室管理大师,对于怎么才能接打好电话,他没有多说,只是反复对石头说一句话,一句十分抽象又看上去高深莫测的话,“打电话也要让别人听到你的笑意与和气”。
当时的石头百思不得其解,什么叫“打电话也要让别人听到你的笑意与和气”?笑意是表现在脸上的,打电话又不是视频聊天,别人怎么可能看得到!即使我笑得把四颗门牙都露出来,别人也是注定观赏不到的呀!难道是要我一边打电话一边笑出声?这样会不会把别人吓到,觉得我该吃药了?
后来,接打电话多了,每天几十上百通电话不在话下,量变产生了质变,慢慢咂摸出点味道来,人的表情,真的可以从电话里听到。比如,打电话给别的部门通知会议,有的人接了电话语气热情,连声应允,让人十分温暖安心;有的则慢慢悠悠说着话,甚至不声不响,这就让人提心吊胆,生怕他挂了电话就把自己通知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于是放下电话思前想后还是发去一条短信再提醒一下。那些温暖的,洋溢着热情的声音,大概就是领导所说的能听到笑意的声音吧。
说实话,连声应允的人也有可能掉链子,不声不响的人也有可能把事情落实的又快又好,但凭心而论,电话接通的一刹那,还是发自内心的想听到带着笑意的声音。
那些冷漠的、无精打采的应答声,一方面让人有些愠怒,距离感油然而生,另一方面总是让人对接下来要讲的事情信心不足。石头这时明白了,对打电话这件事来说,“要让别人听到你的笑意与和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内容的组织和表达更为基础且重要的要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亲和力,张三特别能和人称兄道弟,李四表现得特别彬彬有礼,这都是行之有效的。假如硬要给带着笑意的电话循上几条规律,石头可以试着罗列几条:
第一,调子高一些,语速急促些。
石头没有研究过语言学,对声调与语气之间的关系并不了解,但常识足以让我作出判断,打电话多用升调,总是比降调和平调显得热情。大家可以用平调和升调分别念一下打电话时开口必讲的“您好”,平调的“您好。”明显语气淡漠,升调的“您好!”则洋溢着亲切感。及时简简单单的一个“喂”字,电话里两种语调听起来也大不相同,平调的“喂”透着满不在乎的慵懒,升调的“喂!”则充满了热情与好奇。
此外,石头感觉,打电话时语速适当急促些听上去比慢条斯理感觉要好,尤其是接到部署工作的电话,应答时,急促的语气往往透着坚定和高效,晃晃悠悠的语气对应的似乎是拖沓和延误。
比如,同样是一句“我们尽快拿出方案”,用一秒钟说完,和用五秒钟说完效果大相径庭,大家可以试着读一下这句话,用一秒钟快速说完,给人感觉就是话音未落,人已经一个箭步冲出去办事了,若是用五秒钟念完,似乎此人挂了电话还要睡睡觉、吃吃饭,心情好了才开始落实,差距就是这么大!
第二,要打招呼。
石头有时接到电话,尤其是在座机上接电话,或是接到手机不显示姓名的电话,有的人一上来就哔哩啪啦说事,要你干这干那,石头却还处于极度懵逼的状态,心里不断盘算,这谁啊?哪方面的啊?等对方讲了十几秒,石头才反应过来,哦,这是XX处的老王,应该是要说后天座谈会的事,这才把注意力放回到电话的内容上。
当面说话一般人都记得嗯嗯啊啊寒暄几句,再切入正题,一到打电话,大家的心情似乎都变得急迫了很多,不少人省掉了打哈哈的步骤,直奔主题而去了。过多的寒暄、绕弯子固然让人讨厌,但基本的招呼还是要打,为的是先通报一下双方的基本信息和目的,让下面的通话来的清楚、明晰一些。
给别人打电话,一上来不应是说事,而是一定先自报家门,“您好,我是办公室的小石”,随后简明扼要的表明通话目的,“有一个后天的会议通知跟您报告一下,您方便记吗?”接别人的电话,也是一样道理,先打招呼,“您看您有什么指示?”引导别人把事情讲出来。打好招呼,通话才能有一个好的基础。
第三,不要玩“变脸”。
有的人喜欢在电话里玩变脸,第一声接电话还是懒洋洋的,“喂。。。谁啊。。。”一听到电话那头领导威严的声音,语调马上高上去八度,“领导!什么风把您吹来了!”原本毫无表情的脸顿时堆满了笑容。
对待领导更紧张、殷勤,这可能是人之常情,不值得苛责。但前后态度变化太大,着实给人观感不好,显得比较鸡贼,没人会喜欢这样的“变色龙”。即使领导本人,见识了这样前后不一的态度,心里恐怕也暗暗给你打了负分吧。
接打电话的时候,好的态度应该是从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就开始,在通话过程中一以贯之的,而不应该是见碟下菜、肥瘦不均的。滴声之后,第一时间送上热情洋溢的一句“您好!”,不管电话线背后是谁,我们都一点不怵他!
第四,多用书面语讲电话。
接打电话当然是典型的口语,但石头发现,对于大多数工作通话而言,要想让对方感受到笑意和热情,我们反倒是要在电话里多讲正式的书面语。
举几个例子各位大家自行感受一下:跟人打招呼,说正式的“您好!”是不是要不口语化的“喂”要好?应允别人的要求,说正式的“好的!”是不是要比口语里的“嗯”“啊”之类要好?表示自己已知晓相关要求,说正式的“明白了!”是不是要比我们挂在嘴边的“哦”“晓得了”要好?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工作通话具有很强的正式性,不同于小两口煲电话粥卿卿我我,工作通话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非谈情说爱,所以在工作通话中表现的越是严谨、正式,越是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安心。
第五,依依不舍的收尾。
石头前面说到笑意和热情要在通话中一以贯之,所以挂电话的时候也不能是一甩了之。首先要注意的是,尽量让对方先挂,以防对方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内容。有时候石头给一些急性子打电话,说完一个事,刚张嘴想说“还有另外一个事”,“还”字还没说出口,人家就已经甩了电话,没办法,只能重新拨过去,挂得太快,容易给别人造成不便。
其次,用拖泥带水的“再见再见再见”“好的好的好的”结尾。如果双方都坚持“让对方先挂电话”,这时就会出现一个尴尬的空档期,事情说完了,电话还没挂,难道就以沉默对待沉默?石头发现有些人善于处理这种局面,不会让空档期冷场,他们的办法就是不断重复念叨“再见再见再见”“好的好的好的”甚至意义不明的象声词“嗯哼哈嘿”之类,显得极为依依不舍的样子,倒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再次,轻拿轻放,通话结束,终于可以挂电话了,有些人如释重负,啪的一声往话机上一扣,万一对方也是个讲究人,一直在等你挂电话,保不齐就被吓一大跳,还以为你有什么怨气无处发泄呢。所以说还是别摔电话,轻轻把听筒放在座机上,这个始终充满笑意的电话才算是最终打完了。当然,这里主要指的是座机,手机根本不涉及这个问题。
【来源:办公室的秘密(微信bgsdmm)】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