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干货:笔杆子写材料实用秘诀50条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1、写材料,需要清晰优美的“主旋律”——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而不可杂七杂八,语无伦次;需要把握好“调式”和“音准”——切合实际,精准施策,而不可信口开河,离“谱”跑“调”;需要良好的“音质音色”——真话实话,“字”正“腔”圆,而不可忸怩作态,拿腔拿调;需要强烈的“节奏感”——缓急有序、轻重分明,而不可随心所欲,纷乱嘈杂;需要出色的“舞台表现力”——以情发声,声情并茂,而不可道貌岸然,故作正经。
——摘自《打造政坛“好声音》
2、把一篇文稿用金字塔来打比方的话,塔尖是立意,棱边是架构,底座是文字。立意这个顶点的设定,决定了讲话稿是巍峨的山岭还是低矮的土丘。因此,讲话稿的起草绝不单是文字语言的问题,更为本质的是思想水平、思维层次的问题。
——摘自《写作的正倒两个“金字塔”》
3、立意、架构、文字三要素中,文字是最基础的、是打底的,高于文字的是架构,高于架构的是立意。把一篇文稿用金字塔来打比方的话,塔尖是立意,棱边是架构,底座是文字。
——摘自《写作的正倒两个“金字塔”》
4、何谓亮色?就是那些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的神来之笔、精彩之言,业内人士称之为“出彩”。它们或是一条富有创意的发展思路,或是一个不入流俗的新颖观点,或是一个振聋发聩的精辟论断,或是一个感人肺腑的典型事例,或是一段富有文采和哲理的绝妙佳句,或是一段激情澎湃气壮山河的进军号召。它们如同诗词中的“诗眼”、乐曲中的华彩乐句,使整篇文稿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
——摘自《寻求那一抹亮色》
5、起草讲话稿需要有参照,看看过去说过些什么,了解一下别人怎么说,这都很正常,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简单的“拿来主义”则是不可取的,不能把“参照物”直接变成了“标的物”。
——摘自《要走“需要之门”不要走“省事之门”》
6、要想“写得像”,必须真像,而不是装模作样的像、貌合神离的像。具体说就是“三似”:形似——换位思考,站在领导的高度看问题;神似——模仿逼真,文字所表现的境界、理念、气质与领导相吻合;言似——“投其所好”,合乎领导的语风、语势、语气,包括他所喜欢的个性化语言。
——摘自《风格与“菜》
7、以文辅政,文达政通。文不达,则政不通。由此不难理解,要使文稿有干货、有较高质量和实用价值,首要的是我们文秘人员必须有强烈的、自觉的以文辅政意识,即:身在兵位,胸为帅谋。
——摘自《“干货”:时代的呼唤》
8、我对文稿写作有一个基本的取向,就是要做“思想者”,不要做“文字匠”,不赞同那种把主要功夫下在抠字眼上的做法。但这也是就总体而言的,看重谋划时大开大合的思维、谋篇布局的能力,与最后环节对文稿进行仔细打磨并不矛盾。
——摘自《要走“需要之门”不要走“省事之门”》
9、稿子中可能有哪些“污点”呢?一是错误的信息。包括情况、数据、事例等的引用,是否正确、准确,有疑问的要核清楚。二是语言的疙瘩。有些话在稿子中看着很顺畅,但一读起来就很拗口、很别扭,这些话都得设法改过来。有的领导可能还有个别字词的发音障碍,也要注意避开。三是文字的“苍蝇”。特别是那些“成套”的说法、提法,在修改稿子的过程中往往每个层级都不会去关注,里面就可能埋着多字、漏字或错别字的“苍蝇”,而这些说法、提法,其中的每个字都是关键字,容不得出差错,否则会让领导很尴尬,最后打磨稿子时可不能小瞧了。
——摘自《要走“需要之门”不要走“省事之门”》
10、起草讲话稿的标准有很多条,究竟哪几条最重要?概括地说,最基本的其实就是三条:一是写得准——合乎(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大政方针和上级决策部署,合乎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二是写得顺——主题、观点、结构和语法修辞不出明显毛病;三是写得像——像这位领导的思维方式、处事风格和语言表达习惯。
——摘自《风格与“菜》
11、干文稿写作这一行的,不论学的什么专业,有过什么阅历,都应当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样,面对不同要求的文稿才能写什么像什么,表达得合乎身份、合乎语境、合乎受众的心理。
——摘自《文学素养可助力》
12、文稿写作固然也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常识甚至技巧,但毕竟不同于纯技术性的活儿,只要按规程操作就能完成好。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儿,其中的许多道道是需要去悟的。
——摘自《“白天拎包、晚上写稿”的益处》
13、有些文稿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吸引人、打动人的地方,让人看得头晕眼花不知所云,听得不胜其烦昏昏欲睡,有时就是缺乏亮色所致。比如,满篇空话套话、正确的废话,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平铺直叙,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和特色;脱离实际,空洞无物,没有实在管用的“干货”;语言平庸,枯燥无味,缺乏鲜活生动。不客气地说,这种稿子就像一片灰暗而沉闷的天空,毫无亮色可言。
——摘自《寻求那一抹亮色》
14、以领导为师,核心是学习领会领导的思想理念,掌握领导的思维方法。研读其讲话、报告等书面材料也是一个渠道,但那是间接的渠道。如果有机会多跟领导在一起,经历各种讲话场面,感受不同的讲话语境,注意每次讲话的现场发挥,这比光看材料来领会领导的思想,无疑要更直接、更全面、更准确,也更鲜活、更清晰、更透彻。
——摘自《“白天拎包、晚上写稿”的益处》
15、虽说文稿写作是个具有创造性的活儿,但也必须清楚,它本质上又是带有永远的“辅助”属性的,干这活儿同样要坚持“需求导向”,就是要与领导同志需求相契合。
——摘自《“白天拎包、晚上写稿”的益处》
16、“想”与“写”,好比起草文稿的前一道与后一道两大工序。“想好了再写”,我认为是一条基本的法则,且无论轻重缓急,都应尽可能在“想”这个前道工序上把功夫下足下到位。
——摘自《功夫最好下在前面》
17、文稿起草中,“想”的功夫下了还是没下,下到了还是没下到,效果大不一样,过程体验也绝不一样。两相比较,尚未动手便颇费思量,看似比立马开写耗神费力,其实是最讲效率质量的,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做法,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而与之相反,匆忙上阵,仓促动手,前面不费事,后面则要费大事。
——摘自《功夫最好下在前面》
18、作劲,在写作中很是常见,比如:
——思维方式上的作劲,导致思维僵化,离不开“本本”,打不开思路,与实际工作相脱离。这主要表现为唯书唯上,照搬照抄,满篇空话套话或正确的废话。
——结构方法上的作劲,导致结构呆板、形式雷同,令人生厌。比如大家熟知的“三段式”,写文件是“三”,写讲话稿是“三”,连写个短短的会议通知或会议贯彻意见也是“三”,大三段套小三段,小三段套三层次,满篇的“第一第二第三”“一是二是三是”“其一其二其三”“一要二要三要”“首先其次再次”,甚至明明只需讲一两个问题也非要分散成三个问题,或者明明需要讲四个以上问题也非要压缩成三个问题,好像无“三”难成文。
——句式上的作劲,导致对仗句、对偶句、排比句泛滥成灾,忸怩作态,华而不实。当然,这种句式整齐对称,富有节奏感、语势感、艺术感,恰到好处地运用是允许的,也是需要的,但滥用是不可取的。而有些文稿从小标题到语言,到处都是这种句式,如“思想发动、行政推动、市场拉动、部门联动、政策促动、高位驱动、榜样带动”“抓住关键点,提高认识抓落实;抓住着力点,强化措施抓落实;抓住薄弱点,加强督查抓落实”,等等。更有甚者,生拼硬凑、牵强附会,宁可用词不当、语法不通也要追求句式的整齐对称。
——语言上的作劲,导致满纸官腔、书生腔、八股调,不接地气,不近人情。固然,机关文稿的特殊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其语言必须严肃、庄重、得体,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文稿都要板着脸孔、从头到尾使用“官方语言”,尤其是口语体文稿如领导讲话、宣讲报告等,完全可以而且应该适当运用某些带有生活气息的、生动鲜活的群众语言或个性化语言,还可以运用某些形象化语言,引用相关格言名句,以增强文稿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但有些同志被“官方语言”和八股腔调套牢了,走不出来了,以致所有文稿语言都像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生硬死板,枯燥无味。
——摘自《“放松”的感觉很美》
19、平时能积累些什么?一是知识的积累。加强延伸性的学习,多作一些研究性的思考,花点精力去掌握一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历史脉络、最新变化,保持知识的深度和新鲜度。二是观点的积累。无论是从各种评论中看来的,还是自己思考来的,对那些热点问题要形成自己的认识,攒一些想法。三是语言的积累。生动的语言,精彩的语句,凝练的说法,积累一些“提神”的话,能够让文稿“活”起来。
——摘自《功夫最好下在前面》
20、一个老命题,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资料,最应该做的就是从这些海量的看似再寻常不过的字句、观点中,把最有价值、最有内在张力、最有改造拓展空间的部分敏锐地区别、提炼出来。通过外在形式的重组、内在逻辑的重构,成就文稿的立意之新、表述之新,以及形式之新。
——摘自《面壁苦思方得破壁之功》
21、在写稿这档事上,大都会经过三种状态:第一种,初入门时,觉得写稿子太难,什么都不懂,特别是对要写的领域知之甚少,无从着手;第二种,写久了,觉得写稿子不难了,似乎就那么回事,掌握几个套路,以不变应万变,什么材料都不怕;第三种,再往前进一步,觉得写稿子还是难,特别是面对老命题时,难在出新,难在求变,感觉自己到了一个临界点,有一种被困住的感觉,陷在某种状态之中,就是上不去。
——摘自《面壁苦思方得破壁之功》
22、如果说这当中有些体会的话,大致是这三条:第一,要有“想不出来也要想”的不甘心,这是破壁之志,也是必要的前提;第二,要有一篇又一篇的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这是必经之途;第三,要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特别是要能够从别人的一词半句、只言片语中寻找灵感的激发点。
——摘自《面壁苦思方得破壁之功》
23、要把工作谈到位、把问题分析透、把事情讲清楚,还得有股子钻劲,有股子灵性和悟性,想着法子写出一些别人愿意听、听得进、也能够接受的“道道”来。
——摘自《总得写出些“道道”来》
24、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重要的是换位思考,写领导讲话稿也一样,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多从听会对象的角度去考虑要讲的内容,把握说话的度,多说一些接地气的话,干部也自然能够理解和接受。
——摘自《总得写出些“道道”来》
25、要使材料有新意,可以采取三个方法:一,变标题。大家看稿子一般先关注小标题精彩不精彩、新颖不新颖,至于下面的内容,只要基本过得去就行。所以,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拟写小标题上,尽量一次换一种花样。二,变角度。虽然是写同一项工作,总可以找到不同的切入点吧?比如,第一次主要讲思想认识问题,第二次主要讲工作方式方法问题,第三次主要讲工作作风问题,第四次主要讲加强领导问题,新意就出来了。三,变语言。实在写不出新话了,可以学习借鉴他人的东西。反正书本上、文件上、报刊上精彩文字比比皆是,每次‘借’一种说法,或者稍微改造一下,别让领导看出‘抄’的痕迹就行。
——摘自《让实践为我们支“真招》
26、如果从写出些“道道”的角度作个归结,大致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深”一些的道道,通过反复研究思考,反复比较推敲,反复提炼升华,增强内在逻辑性和实际针对性,力求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一类是“新”一些的道道,不落俗套,不老调重弹,即便是旧主题也要有新思维,旧观点也要有新论证,旧材料也要有新概括;一类是“特”一些的道道,不断碰撞、换位,找角度、找灵感,形成自己的鲜明观点和独到见解。
——摘自《总得写出些“道道”来》
27、不管是哪一种写法,关键是能够引起受众共鸣、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就是表述要严谨、表达要准确,力求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言不烦、意尽言止。从起草之初到文稿完成,都得一句话一句话写到位、一个词一个词抠准确。
——摘自《总得写出些“道道”来》
28、搞综合文字,总有力所不及的时候。想把稿子写得更好,要清楚自身的所长所短,善于扬自身之长,把力所能及的地方做好,还要善于整合智慧资源,借他人之长把力所不及的地方补上。这样,最终呈现出来的,才是高质量的稿子。
——摘自《力所不及当借力》
29、“棋无眼则死,文无眼不活。”就讲话稿而言,所谓“眼”,大致是其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既是内容的概括点,也是精神的凝聚点。有没有“眼”,“眼”做得好不好,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讲话稿的生气和感染力。
——摘自《做“眼”之功不可少》
30、一位老领导和我“眼”探讨过这样两个观点:第一,别指望领导讲个什么,听的人都会奉若圭臬。很多时候,领导一篇讲话讲下来,下面听的人能记住那么一两个观点、甚或那么几句话,就很不错了。第二,别贪求讲话全面无漏,其实听的人不太会去想什么内容你没讲,他们关注的是你讲的内容怎么样,是不是让人有触动、受启迪。
——摘自《做“眼”之功不可少》
31、同一项工作不同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不同的对策和办法,不仅需要熟悉情况,还需要创新思维。一经接触实际,思路就活了,新的观点、方法、语言也来了。为此,要变固化思维为创新式思维
——摘自《让实践为我们支“真招》
32、如果把文稿比作禾苗,那么资料就如同土壤,第一手资料就是最有养分的土壤。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文稿的基础才能扎得深打得牢,观点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语言才能影响人打动人。
——摘自《迈向“自由王国”》
33、写材料固然责任重大,需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但并不等于要刻意炼字炼句和一味追求形式完美、理论高深、文字无懈可击,好像非要搞成“高大上”,而是要一切立足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也就是说,应在政 治上、原则上不出问题且语法修辞基本符合规范的前提下,一切以实在、管用、可行为标准,把意思说准、说清楚、说到位就行。
——摘自《“放松”的感觉很美》
34、现在文风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声音”:
——言之无物的滔滔不绝之声。热衷于长篇大论,似乎不长就不像领导讲话,不长就显示不出水平,明明没有那么多实际内容,偏要东拉西扯、七拼八凑讲上大半天,令人不胜其烦。
——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之声。开篇必谈认识,张口就是理论,大道理、空道理一大套,重要性、必要性一大堆,看似宏论滔滔,实则故弄玄虚,让人不知所云,满头雾水。
——照抄照搬的鹦鹉学舌之声。满口空话、套话,滴水不漏的正确的废话,别人说过、听过多少遍的老话,唯独没有自己脑子里流出来的实在话。
——缺乏新意的陈词滥调之声。不研究新情况,不解决新问题,布置工作年年岁岁“调”相似,岁岁年年“策”相同,无非玩点儿文字游戏,说了等于没说。
——刻板迂腐的八股腔调之声。大三段套小三段,无“三”不成文;对仗句加四六句,尽是书生腔。咬文嚼字,牵强附会,叠床架屋,华而不实,越听越觉得别扭。
——装腔作势的哗众取宠之声。习惯于说大话、唱高调,慷慨激昂,豪言壮语,目标远大而违背客观规律,蓝图宏伟而超越现实可能,谁信
——平铺直叙的琐碎唠叨之声。抓不住重点,举不起要领,事无巨细件件都要讲到,事无缓急样样都要强调,像教小孩子那般唠唠叨叨,生怕人家不明白,结果是越听越不明白。
——八面玲珑的世故圆滑之声。对上级尽说恭维的话,唯恐评价不高;对下级尽说表扬的话,唯恐丢失选票;对需决断表态的事项说模棱两可的话,唯恐担当责任;对不良现象说隔靴搔痒的话,唯恐触及矛盾得罪人。
——枯燥沉闷的照本宣科之声。时时处处离不开“本本”,一字不漏埋头念稿,面无表情,语调平淡,不善于与听众进行眼神和感情交流,和尚念经似的索然无味。
——官气十足的发号施令之声。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处处端领导架子,居高临下,语气生硬,满口命令之词让听众难以接受。
——摘自《打造政坛“好声音》
35、如果要对做“眼”的方法加以概括的话,我感到有两个方面是特别需要把握的:第一,指向要鲜明。客观上要奔着问题去,突出针对性,在找准问题、把握要害的基础上,提炼出一针见血、对症下药的话。主观上要对上领导的思想,把领导的意图和认知恰如其分地转化为文稿的“眼”,让领导“见文如见己”。第二,浓淡要相宜。既要符合领导的身份,充分考虑领导的个人风格,让领导能接受、愿意讲,又要顾及受众需要,想清楚听众最想听什么,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句式上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文风上宜雅则雅、宜俗则俗,讲到人的心坎上,才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摘自《做“眼”之功不可少》
36、所谓“自由王国”,并不是说写稿子不费吹灰之力,信马由缰,一挥而就,而是因为把握了其中的“道”,即文稿写作的内在规律,从而能够摆脱“必然王国”无所适从的盲目性,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进入自觉地有所创造的一种写作状态。
——摘自《迈向“自由王国”》
37、老笔杆子们都知道写稿子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想明白才能写明白。这个“想”就是站在原点上想。文稿干什么用,关键取决于讲话的场合,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甚至不同的风格。文稿起到什么作用,关键是把领导要表达的意图弄明白,这是文稿的灵魂。
——摘自《迈向“自由王国”》
38、经历过无数次“折腾”之后,不仅意识到修改是文稿写作的“推进器”,是提高文稿质量的“美容刀”,更是我们文秘人员提高写作技能的“垫脚石”。
——摘自《草稿之恋》
39、写稿者与用稿的领导之间,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动,包括观点上的互动、语言风格上的互动,而好的文稿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互动成果。
——摘自《迈向“自由王国”》
40、一方面,凡是涉及省委的重要文稿,特别是一些不熟悉的领域,都要事先搞一些短平快的座谈,或者电话讨论、上门求教,听取专家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另一方面,在平常生活中做有心人,哪怕坐下来跟亲戚、朋友、同学、邻居聊天,有意识地从微观层面了解一下基层的实际感受,从一大堆纷繁复杂的资料中抓住最有价值的成分。
——摘自《迈向“自由王国”》
41、一些同志虽然不缺吃苦耐劳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追求,写出来的东西却多半是次品甚至是废品。原因何在?就在于为文字而文字,被文字套牢了、框死了。比如,习惯于唯书唯上,寻章摘句,照抄照搬,与实际工作相脱离;沉溺于堆砌辞藻,咬文嚼字,拼凑排比,满纸八股腔调;热衷于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空话套话,让人云里雾里;满足于面面俱到,平铺直叙,泛泛而谈,写来写去写不到点子上,等等。
——摘自《给文字插上思想的翅膀》
42、机关文稿除了结构、文字等因素外,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使文稿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文字只有插上思想的翅膀,才会有动感和力量,才能登高致远、灵动飞翔,否则就只能是一堆令人生厌的文字垃圾。
——摘自《给文字插上思想的翅膀》
43、要使材料具有思想性,需要多方面因素作支撑。它来自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厚的知识学养,来自对上级精神的深刻领悟和对本地实际情况的切实把握,来自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正确认知,来自对领导意图的全面准确掌握和融会贯通,还来自个人的意志、悟性和奉献精神。
——摘自《给文字插上思想的翅膀》
44、实际上,除非那些久经磨炼、驾轻就熟的大手笔亲自出手,一气呵成的情况并不多见,对于多数秘书尤其是入门不久的新手来说,出“次品”“废品”的情况屡见不鲜。正是对失败的一次次反刍,才使我们的写作水平一次次得到提高。
——摘自《心灵的反刍》
45、要胜任繁重的写作任务,就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尤其是(单字替换)委、政府办公室等综合部门的文字秘书,起草的材料往往涉及政 治、经济、文化、政法、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由此就得认真学习掌握上级决策部署、政策法规和该领域的知识,要不然写起来不仅不上道儿,还会常常写着写着卡了壳。
——摘自《心灵的反刍》
46、“爬格子”既然如此之苦,幸福感觉又从何而来呢?这当然不是“爬”的即时感觉,而是无数次“爬”之后的滞后感觉——当我们不仅在写作水平上,而且在思想和认识水平上都得到锻炼提高且进入相对成熟境界时的那种感觉。正应了那句话——前进路上不可能铺满金砖,但当你踏过坎坷、荆棘、沼泽而胜利到达目的地时,回首望去,就会觉得步步都是金砖。
——摘自《“爬格子”的幸福感觉》
47、谁都知道,“爬格子”不可能凭空想象,得肚子里有“货”才行,否则有天大的本事也写不出好东西。碰上重要的论述和条文、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精彩的观点和语句,还得抄下来甚至背下来,以备写稿之用。总之,作为文字秘书,就应努力成为通才,懂得越多越好。
——摘自《“爬格子”的幸福感觉》
48、“爬格子”光啃书本和学文件显然不够,还得领会、消化,在写作中予以运用。如果仅仅拥有书本知识而不通过思考使之融于实践、指导行动,停留于引经据典、坐而论道、空洞说教,那能有多少实际意义?如果仅仅了解掌握上级大政方针、决策部署而不通过思考使之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停留于照抄照搬,当“传达室”“传声筒”,怎能写出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方法、措施?如果仅仅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而不通过思考使之上升为结论、观点、方法,停留于罗列情况、记流水账,怎能提得出对领导决策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
——摘自《“爬格子”的幸福感觉》
49、造成文风不实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条: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墨守成规,唯书唯上,不善于将上级大政方针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拿不出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积习难改。满足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贯彻讲话,以为开了会、讲了话就做了工作、完成了任务,不问效果,应付了事。
八股文风作祟。拘泥于为文而文,片面追求结构的严谨、语法的规范、文字的工整华丽,而不顾对实际工作是否有用。
群众观念不牢。不是以听众为中心,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解人意,不接地气,与群众没有共同语言,难以引起共鸣。
缺少实践经验的支撑。纵有满腹诗书,但由于欠缺实际工作的摔打磨炼,说出来的话难免不对路、不管用。
——摘自《打造政坛“好声音》
50、领导意图既是起草材料的基本依据,也是文字秘书长知识、长才干的极好教材,或多或少都会对秘书写作乃至为人处事产生“传帮带”的效应。
——摘自《“爬格子”的幸福感觉》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