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食”法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宋志明 来源: 何新国讲公文写作新浪博客(授权转载)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孔子开始,就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孔子所说的“学”,主要是指读书;而“习”则是反复玩味书中的意思,形成自己的心得。在《论语》中,有许多劝学的警言隽语,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每事问”(《八佾》),“听其言观其行”(《公冶长》),“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些名句对于中国人培养求真、好学、务实精神,发挥了巨大作用,经常被人们引用。
在孔子的读书经验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孔子看来,读书人同时必须是一个思考者。“思而不学”,整天胡思乱想,不肯向书本请教,当然不可取;“学而不思”,做书本的奴隶,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将陷入迷茫而不能自拔。读书人容易犯的毛病,恐怕不是“思而不学”,而是“学而不思”,所以先贤对这一条更为重视。孟子的忠告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要盲目地迷信书本。司马迁也指出,读书人必须是有心人。他的体会是:“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道也。”他们告诫我们:要用脑子读书,不能只用眼睛读书。人们把那些读书不得法的人,讥讽为“书蠹”、“书呆子”。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是有经验的读书人,对学与思皆有深刻的体会。他在晚年写的《我的读书经验》一文,可谓是见道语。他把自己八十多年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条。
第一条是“精其选”。读书应当有选择,不是随便摸过一本书就读,首先应当读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什么书有永久价值?就是经典著作。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这种书的价值为历代读书人所认可,经过时间的选择,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对于经典要一本一本地精读,扎扎实实,吃透内容。除了经典之外,也有些书比较有价值,可以泛读,也就是粗枝大叶地读,了解个大概就可以了。再差一点的,可以翻阅,也就是随手翻翻,不必一页一页地读。有兴趣,可以多看几眼;没兴趣,略过去就算了。除了上述三种书之外,“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学会选书,这是读书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条是“解其言”。这是读经典著作的要求。许多经典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要想读懂弄通,必须过语言文字这道关,仔仔细细地读,认认真真地读。读古典著作,身边要预备字典、辞典之类的工具书,搞不清楚的地方就查一查,切不可粗枝大叶、望文生义。疏通文字是读书人要做的第二件事情。
第三条是“知其意”。这就是把握书中的内容。“解其言”不等于就“知其意”,因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文字表述与内容实质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形:书中的字都认得,语句也弄通顺了,可还是搞不懂作者的意思。“解其言”是用眼睛读书,“知其意”那就是用心来读书,已超越“学”的层面,进入“思”的层面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知道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第四条是“明其理”。就是对书的内容做创造性诠释。如果说“知其意”已进入“思”的层面,那么,“明其理”则达到“深思”的层面。古人写的书固然有道理,但也有局限,不可能穷尽道理。道理是客观的,人的认识是主观的,我们对道理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古人的程度上,要在古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力求更为贴近客观的道理。“所以读书仅只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我读书的时间虽然没有冯先生那么长,读的书也没有冯先生那么多,毕竟在大学工作多年,也有些许心得。我的读书经验,可以叫做“三食”法。一是眼食,就是自己找书读,一个人静静地用心读书,借助眼睛获取知识,好像独自一个人进餐。借用佛教的话语,叫做“缘觉乘”,相当于冯先生说的“解其言”。二是耳食,听老师讲授,或者与朋友切磋、讨论乃至辩论,借助耳朵获取知识,好像参加宴会一样。借用佛教的话语,叫做“声闻乘”。眼食读的是有字之书,容易受到文字的限制;耳食读的是无字之书,不受文字的限制,更容易进入“知其意”的境界,可能是一条捷径。“纸上得来终觉浅”,耳食胜过眼食。古人说“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三是心食,就是用心体会,学贵自得。无论眼食,还是耳食,最终都指向心食。有了心食,才算达到“明其理”的境界,才算把书读到家了。
(原载《学习时报》2012年11月12日第六版)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 上一篇:怎样提高阅读速度
- 下一篇:学不厌精(读书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