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优秀年轻干部机关文稿写作骨干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以稿换稿】【收藏】 作者: 成文 来源: 三好公文课 阅读 次 【小 中 大】【加入会员】
大家期盼已久的第三期全省优秀年轻干部机关文稿写作骨干培训班,今天终于开班了。受WM部长委托,我首先代表省委×××部,对各位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来之前,我数了一下,这个班的学员名单中,一共有143人,其中××干部66人,其他系统的77人。其他系统的同志,接到培训通知可能会有些诧异,写作培训班怎么不是“两办”来办,而是由××部来办?××部是干什么的?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我们是为党委发现、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干部教育培训是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并没有“捞过界”。
在我省的“材料界”,这个培训班被称为“黄埔班”,在座的同志都是“黄埔三期”的学员。今年刚好是黄埔军校成立95周年。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这所军校,旨在为革命事业培养军事干部。黄埔军校人才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把我们这个班称为“黄埔班”,是第一期培训班学员的创造,体现了对这个班的充分肯定,也说明大家对这个班充满期待。
我是“黄埔班”的发起人。我们做××工作,特别是××工作,有一条重要原则——事业为上。事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我们就选拔什么人;事业发展缺什么人,我们就加力加速培养什么人。我之所以提出办这个班,主要是因为各地各单位普遍缺乏写作人才,也因为我写了28年机关文稿,深深地懂得写作的苦与乐,懂得培养一名好的笔杆子有多么不容易。
我们写材料有一句行话:主题不存,文章无魂。所以,我给这个讲话定了个主题,叫做“写手难求,写手难得”。这里先说一说“写手难求”的问题。我先后在5家不同的单位工作过,在每一家单位,写手都是稀缺资源。培养写手不容易,想吃现成饭,从外单位挖一个培养成熟的写手就更不容易。用一位领导的感慨来说,“找一名好的写手,简直比找个好老婆还难!”
难在哪儿?我认为,至少有这么4点。一是好写手确实不多。好写手不是大白菜——市场上随处可见,一年四季都找得到;也不是速生桉——一两年就能长起来,五六年就能成大材。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撰有一副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要成为一名笔头过硬的写手,非下十年八年苦功不可。二是好写手不容易为外人所知。他们不是在写稿子,就是在为写稿子做准备,天天埋头苦耕,很少抛头露面,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三是好写手的“青春期”不长。他们因为长期以文辅政,居高望远好深思,眼疾手快肯钻研,所以后劲特别足。一旦成熟了,离提拔重用也就不远了,否则就不能激励“后来人”。四是好写手特别“畅销”。古话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写手就像美女一样供不应求,一旦被上级单位、实权部门看中了,就会想方设法调走、挖走、“抢”走。
在我身边,发生过这样几个“找呀找呀找写手”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我还在一所地方高校工作。学校党委办公室缺一名文字秘书,东挑西选找不到合适的,就在报纸上发布招聘广告,明确给予正科级待遇。当时,高校毕业生普遍是计划分配,公开招聘还比较少见。更何况,一所人才济济的高校,一不招老师,二不招科研人员,而是大张旗鼓地招笔杆子,这让校内校外不少人感到难以理解,在一片争议声中,产生了不小的新闻效应。结果呢?好不容易挑出来两位青年才俊,一位是全国某名牌大学的中文硕士,另一位是某地方高校的新闻硕士,谈到写文章,两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写出来的机关文稿却基本不能用。结果,一个好歹撑过了三个月的试用期,一个连试用期都没有到就自己走人了。
我走上学校中层岗位以后,有一年奉命出题,为学校招人。我出了一道笔试题:学校计划对今年新招录的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请在40分钟内,草拟一份培训方案。改完卷以后,一名同事找上门来说情,他说:“成老师,我有个师弟也参加了笔试,只得了60分。他是我们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地班的,这个班录取分数特别高,学校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打造,经过比较系统的写作训练。他还是优秀毕业生,各方面表现都不错。这一次笔试,可能发挥得不够好,能不能给个机会?”我找出这个学生的考卷,指着上面的内容对这名同事说:“你看,这像一个中文系高材生的水平吗?一个培训方案,只要具备培训目的、培训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培训要求这几个核心要素,再有一些对应的内容,我起码给70分。可你这个师弟,该有的要素都没写出来。我给60分,多少还有点儿照顾面子呢!”
后来,我到了部里工作。有一年,部办公室从市县借调了一批干部,采取“跟班学习+面试+考察”的方式选人。最后一轮PK在两人中间展开,他们一个来自某市政府部门,教育学硕士毕业后直接进了机关,先后在3个不同的市直部门工作过;一个来自某市党委部门,农校毕业后从乡镇干起,因为材料写得好,先是调进了县委办公室,后来又调进了市直某部门的政策研究室。最终的结果很多人都没想到,竟然是中专生完胜硕士生!
这三个例子,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文凭过硬,不等于笔头过硬;第二,学中文的,不一定能写好公文。
另外,对于机关文稿工作来说,基层经历也很重要。为什么?因为它能培养我们对群众的真感情,能让我们起草文件、制定政策的时候,充分为基层着想,从落实落地的角度去考虑。这里,我再讲个真实的故事,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执行不下去的周报制度”。
大家知道,新修订的《公务员法》从今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3月份,中央配套出台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目前,这项制度正在全面推开。
2015年,职务与职级并行首先是从县乡两级开始推行的,充分体现了重视基层、关爱基层的导向。
故事就发生在那一年。当时,为准确了解这项制度的实施情况,某部门下发了一个通知,要求下面每周填报一次统计报表,尤其要准确统计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的人数。实际上,这个通知不是正式的“红头文件”,而是以处室名义、通过邮箱下发的“白头文件”。但对下面来说,只要上面有指令,都必须执行,“白头文件”也一样。
文件的起草者,十有八九是“三门干部”,对落实这项制度的操作程序和基层实际了解不深,没考虑清楚晋升职级要经过初核、民主测评和考核、公示、报批等环节,也不知道地方多久开一次组织部部务会、党委常委会,所以提出了“每周一报”这个根本不符合实际的要求。
下面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接到通知,完全傻眼了——不报吧,“有令不行”这个“罪名”担当不起;报吧,没有任何意义,时隔一周,绝大多数数据根本不会有变化。
后来,这些同志只好“装聋作哑”。那个通知因为执行不下去,过了一段时间,也就不了了之。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是个案。不少文件看起来挺好,可就是执行不了、落不下去,根本原因就在于起草者缺乏基层经历,不了解基层情况。
无数事实表明,不是如今写材料的人越来越难找,而是写材料的人从来就难找;无论在党政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甚至在军队,好写手都是“香饽饽”。刚才第二个交流发言的李敏同志,他是军队培养出来的写手,现在成了军民融合、军地两栖型的写手。我看了他按办班要求交的作业,其中讲到他自己的成长故事,他说:
我刚接触文字工作是在本科毕业后的军校任职培训期间。开学之初,我们学员队的教导员决定组建一个新闻报道组,专门负责新闻报道工作。学员队总共有90人,刚开始报名的有30多人,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随着时间推进,尤其是报道工作只能在每天繁重的训练任务结束后抽空进行,要牺牲大量的睡眠时间,经常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还不一定能上稿。慢慢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3个月后,只有我还在咬牙坚持,直到一年的培训任务结束。
正因为有这样一段经历,才造就了今天的李敏同志。成功之路上从来都不拥挤,因为能够坚持的人不多。
写手难求,因其稀缺;写手难得,因其奉献,更因其坚韧。我经常说,从事文稿工作,能力不强应付不了,身体不好支撑不了,家庭不理解坚持不了。这句话不是我的原创,我是从RZ同志(注:开班式主持人,我们单位的研究室主任)那听来的。当年他刚调进部里工作的时候,也是在这个地方参加年轻干部座谈会,谈到自己从事文稿工作的体会,说了这么一句话,引起了强烈共鸣。大家都知道,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那么,写材料属于哪一种?它耗脑力是肯定的,你连续熬个几天几夜,没点儿体力也不行。但写材料和那种出大力、流大汗的体力劳动不同,它对体能的耗费是蚂蚁啃骨头式的,不仅伤精,而且耗神,一时半会看不出来,但日积月累下来,对身体的耗损相当厉害。到了我这个年纪,熬一个通宵,好几天都缓不过劲。所以我创造了一个词,叫做“精力劳动”,说的就是写材料。覃涛同志刚才转述了一位“老笔头”的心语——我们写材料,写的不仅仅是文章,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奉献、一种品质。张亮同志的“作业”里还有这么一句话:“在抓耳挠腮恨墨少的电脑前,在月落乌啼奋笔书的灯光下,在喔喔鸡啼完成稿的东方鱼白时,温热那十年冷板凳的,是内心深处对文字的热忱、对工作职责的坚持和对造福一方的信念。”这话写得真好!“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我们写材料的苦与乐,领导、同事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但我们自己、我们的家人一定知道。
不知不觉,我在××部工作进入了第十一个年头。这些年,我每年都要来干部学院讲上十堂八堂写作课,而且根本供不应求、讲不过来。请我来讲课的,从省直机关到县一级,各层级都有;近至BH,远至西藏,不同省市的都有;从机关单位到企业、高校,各类单位都有。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笔杆子也不是一下子就培养得出的。别说听我一堂课,就是我们这个为期7天的培训班,想让大家脱胎换骨,一跃成为“笔林高手”,都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办这个班呢?
我经常说,我讲一堂课,希望带给学员的最大收益是改变他们的写作心态,进而改变写作状态。而我们办这样一个班,坚持不懈办下去,目的则是希望对改变我省机关单位的写作生态有所助益。
心态决定状态。现实中,很多机关干部之所以写不好材料,首先不是能力问题,更谈不上悟性问题,而是心态首先出了问题。比较典型的,有这么几种心态。
第一种心态是“轻视”。有的干部觉得“做人没本事,只能搞文字”;有的觉得写材料只是在玩文字游戏,所谓的秘诀,不过是“一抄二套三综合”。但真正善于写材料的人都知道,要把材料写好,既要知大局、明大势、想大事,又要懂理论、懂政策、懂业务;既要“关起门来当领导”,又要“开窗放入大江来”;既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又要“站在田埂上找感觉”。这些是文字游戏吗?是所谓的写作套路能够解决的吗?一位外省的同行这样总结道:
文字表面是形状,背后是思维,实际是能力;表面是符号,背后是工作,实际是水平;表面是图像,背后是景象,实际是形象;表面是文和字,背后是道和义,实际是政和治;表面是爬格子,背后是苦中苦,实际是精气神。
我也经常说,我们在机关做的不是“文字工作”,而是“文治工作”,是在借助文字谋划、总结和推动工作;只有善于在工作中“想来想去”,而不是在文字上“搬来搬去”,才能把“文字工作”变成“工作文字”;只有多研究人、多研究事,“思有方,谋有据,行有章,干有法”,笔下才会有思路、有思想、有力量。
至于搞文字、写材料的人有没有本事,你看看我们请来的这些老师就知道了。这一次,我们一共为大家请来了11位老师,在“四大班子”中,覆盖了省委、人大、政府三家,他们多数是厅级干部,可以说是我省材料战线的“顶级写手”,是以文辅政的“最强大脑”。据我“考证”,他们提拔到副厅级岗位的时候,最年轻的只有39岁,最大的也只有43岁。还有我身边的RZ同志,也是靠着一支笔,从乡镇一路写上来,写出了几番际遇,写到了省直机关。在我们单位,因为“僧多粥少”,过去提拔干部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隐性台阶,主任科员很少能直接提副处长,要先当副调研员;副处长提处长就更难,要先当调研员,再当主持工作的副处长、调研员,然后才有机会“转正”。但RZ同志提副处长、处长,都是直接提,没有经过那些隐性台阶。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职务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就大小,但他们几位的成就确实离不开写、得益于写。在我身边,有很多“一鸣惊人”“一文得道”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说了。
至于有的人为什么一直在写材料的岗位上受煎熬?我不否认有那种“领导用顺手了,不舍得放手”的“职业悲哀”,但这样的情况着实不多,多数领导都懂得该如何激励人才,这样的领导才有人跟,跟的人才会尽心尽力去辅佐他(她)。我想,更主要的原因一个是有的人材料写了不少,但质量不高、进步不大;另一个可能是有的人“光会写材料”。请记住:
我们要想在机关单位“脱颖而出”“出人头地”,不能不会写材料,也不能光会写材料;
材料写得好的人,不一定仕途走得顺利,但是不会写材料,仕途的路子一定是很窄的;
会写材料只能成为提升的加分选项,而不是唯一选项。
这其中的道理,我也不多说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琢磨。
第二种心态是“自轻”。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不是写材料那块料”。确实,你得首先是块千锤百炼的“好料”,才能写得好材料。但是,大家也不能妄自菲薄,其实在座的每个人都有当写手的潜质,只不过有的人把“潜质”变成了“显质”,就像我;有的人“小宇宙”还没有爆发而已。
有人做过统计,1000个汉字就可以覆盖90%的书面材料,2000个字可达98%,3000个字就到了99%。
在座的同志,有谁会用的字不超过1000个?有谁认识的字不超过2000个?没有吧!所以我说大家都有这个潜质。
但是,潜质毕竟只是潜质,要让你的“小宇宙”爆发,你得点燃自己内心的激情。
稻盛和夫被誉为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他在《干法》一书中,把人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是“不燃型”,点火也烧不起来;第二种是“可燃型”,一点就着;第三种是“自燃型”,没人点自己就能熊熊燃烧。
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这“第三种人”,无需扬鞭自奋蹄。
也有的人,一开始对写材料挺有信心,但写来写去进步不大,甚至写的稿子老是被“枪毙”,写来写去过不了关,改来改去出不了彩,慢慢就失去了自信。
我就有过这样一位同事:他学中文出身,大学毕业后,靠着一支笔,一路写进了市委机关,当上了科长。后来,他被调进了我所在的省直部门,进了专职写材料的处室。到了新单位新岗位,一开始,他写材料的热情还挺高,但一连写了好几次材料,他的稿子都被领导“毙掉”了,讨论稿子的时候所提的意见也很少得到采纳,一下子自尊心就受伤了,似乎自信心也崩塌了。再遇到写材料的任务,他能躲则躲、能推则推,讨论稿子总是一言不发。结果,他很快被调整了岗位,而且名声也坏了。
很多人都听过“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的典故,这两个词所用的字完全一样,但顺序不一样,反映的心态完全不一样。写材料,多数人、多数情况下很难做到“一稿过”,必须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和毅力,有打翻身仗的信心和决心。有句话说得好:人最宝贵的是不怕失败和不忘失败,最值得骄傲的是从成功中走出来和在失败中站起来。
至于那些觉得自己的付出与进步不成正比的同志,一方面要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是不是有待改进,另一方面要记住两个定律:
一个叫“竹子定律”。据说,一棵竹子,前四年只能长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用6周时间,就可以长到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把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所以,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
另一个叫“荷花定律”。一个荷花池,第一天开的荷花很少,第二天开的数量是第一天的两倍,之后的每一天,荷花都会以前一天两倍的数量开放。如果到第30天,荷花就开满了整个池塘,那么请问:在第几天池塘中的荷花开了一半?第15天?错!是第29天。这就是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拼到最后,拼的不是运气和聪明,而是毅力。
第三种心态是“应付”。在机关单位,甚至在我身边,“应付式写材料”的人从来都不少,他们对材料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抄袭勾兑者有之,改头换面者有之,乾坤挪移者有之,移花接木者有之,粗制滥造者有之……凡此种种,表现不一,归根到底都是消极应付、不负责任。
WM部长有一句名言:接手的工作要用尽全部力气,出手的工作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我们在机关单位写材料,一般要过好多道关,要搞“接力赛”。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按WM部长说的去做,做到这个份上,我相信我们的文稿质量、大家的写作水平乃至工作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RZ同志创造了一个词,我非常喜欢。有一次,他对我说:“我交的稿子不一定能达到您的要求,但我可以保证一点——我交的每一篇都是‘良心稿’。”他所说的“良心”,我认为不完全是“责任心”,我觉得比责任心境界更高。责任心一般是对做事而言的,良心则是对做人来说的。文如其人,作文先做人啊!
第四种心态是“畏惧”。写材料有“三怕”:一怕苦,二怕难,三怕写好了脱不开身。“第三怕”前面我们讲过了,这里简要讲一讲“前两怕”。怕苦,本质是“思想庸懒”;怕难,有“思想庸懒”的成分,也有“本领恐慌”的成分。在前面的交流发言中,NN市委××部的张亮同志第一个发言,他是“部队大学”毕业的,一上来就说,当年在部队,很多同志宁愿跑个五公里WZ越野,也不愿意写一篇稿子。类似的情况在机关单位也不鲜见,有的同志宁可组织十次活动也不愿意写一篇稿子,有的宁可出差一个星期也不愿意整一份材料。这里面,固然有公文写作确实不容易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怕苦怕累怕折腾。
医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心因性疾病”,就是由心理因素引发的疾病,很多“文章病”也属于此类。如果不能消除这种“怕”的心理,要想写好材料,无异于痴人说梦。
“苦不苦,想想机关作八股;累不累,想想写手遭的罪。”写材料之苦之累是客观存在,更多的是主观感受。我经常说,“辛苦”不苦,“心苦”才苦;“艰苦”不苦,“煎苦”才苦;身体的累容易恢复,“心累”很难调整过来。其实,一个人感到苦和累,很多时候都是心态出了问题,只要把心放大一点,就会“吃苦不觉得苦,受累不感到累”。
前两年,有一副对联在网上炒得挺热,被誉为“2017神联”。
上联:若不撇开终为苦
下联:各能捺住即成名
横批:撇捺人生
这副对联很有深度。“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各”字的捺笔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其中的道理,对于我们参透“苦乐观”“名利观”很有帮助,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
“打铁不离砧,讲道不离身。”我想,关于写作心态、写作状态的问题,我们请来的老师多多少少都会讲到。就算是不讲,只要他们还默默地、兢兢业业地干着这个事,本身就是最好的注解和证明。
王沪宁同志是我们材料界的标杆性人物,他说过一句话:“榜样是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我们请来的这些老师,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默默笔耕、孜孜以求、不计名利。他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一部有故事有情怀的书;他们每个人的笔下心底,都有一口激情喷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油田”。请他们来讲课,就是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样的身边典型,具有不教而教的作用。
最后,我再简单讲一讲改变写作生态的问题。××部作为为党选贤任能的重要职能部门,很多工作都有导向作用。××部重视培养写作人才,××部关注到了写作骨干,就会有更多单位、更多领导对写作重视起来,把更多目光投向大家,就会有更多优秀的写作骨干源源不断地被发现出来、培养起来、使用起来,就会形成良好的写作生态。这就是我发起举办这个培训班的初心。
关于这个班的教学设计、课程安排,大家手上都有《学员手册》,里面写得很清楚,我就不多说了,这里简要说明3点:
第一,我们为办好这个班下了大力气,无论师资配备,还是教学组织,都非常用心,努力做到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好。如果有考虑不到不周的,大家可以提出来,我们努力改进。
第二,这个班的课程排得比较满,多数晚上都安排有交流活动,大家还要写作业,确实挺紧张的。但大家要认识到,××部门办班,不是让大家来休息、放松的,不可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们这是培养干部的一个渠道,也是激励干部的一种形式。现实中,有的干部一直在岗位上“冲锋”,却得不到一次“充电”的机会,“磨刀的不砍柴,砍柴的不磨刀”。我们办这个班,既是为了帮助大家充足电、磨好刀,以利再战,也是为了树立一种导向,优秀的干部就要优先培训,学得好才能干得更好。
第三,时间就像金钱,可以拿来消费,也可以拿来投资。如果你把时间花在吃喝玩乐、花在逛淘宝、聊微信上,那么这些时间就是用来消费的,过了就没了。反之,如果你用这些时间去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努力工作、WZ自己,那么这些时间就是一种投资,是在给自己的未来增值。
同志们,我们这个班叫做“优秀年轻干部文稿写作骨干培训班”,每一名学员都经过各地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的层层推荐,都很优秀,都是骨干。组织上把你们推荐上来,说明对大家非常认可,也是在重点培养。你们就像是一颗颗种子,播撒在我省各地各条战线上。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把“黄埔班”越办越好,让我们的材料战线人才辈出、蔚然成林!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