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海军覆灭记:北洋舰队沉在颐和园?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重修颐和园,谁比慈禧更积极?造园的经费,难道真的来源于海军?一座颐和园,能够再造一个北洋水师?亚洲第一的海军究竟有多少短处,使它难逃覆灭的命运?这一段众所周知的历史,是否还有它另外的隐情?
一、史上最点儿背的生日
1894年11月7日,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颐和园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慈禧大宴群臣,歌舞升平,而此时一封封前方战报,却被搁置在角落中。5个月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朝六万大军在辽河东岸全线溃退。而中日甲午海战期间,慈禧颐和园庆寿的这一段插曲,被后人戏谑为,“一人庆有,万寿疆无”。
有人说了,慈禧败家忘国,最大的罪状不在于她这几天不理朝政,而是她为贪图享乐,竟然动用了北洋水师的海军军费来修建颐和园,害得北洋水师没钱买装备。不过您别忘了,慈禧不是傻子,以她的精明,不会算不清账,过一次生日和毁掉自己的国家,孰轻孰重?这种自毁长城的事情按道理是不会发生的。话说回来,当初如果没有慈禧的大力支持,那北洋海军根本就建立不起来,何况在甲午战争期间,慈禧还从自己的私房钱里拿出300万两银子来做海军的军饷。就凭这点,挪用一说,就很有可能是有人有意栽赃,而这个结论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帝党的核心人物康有为。理由很简单,只有把后党的根基——慈禧太后搞臭了,民心所向的帝党才有翻身的可能。
现在的一些影视剧作品中,通常会把慈禧描写成一个挥霍无度的人,这个观点的主要证据就是她办寿宴动用了巨大的款项。当时的清朝是满目疮痍,根本没什么国力可言,所以面对这么一笔资金的来源,许多人就会联想到北洋水师的军费上。那么慈禧到底有没有挪用海军经费呢?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失利的最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别急,您请接着往下看。
咱们先说说慈禧到底有没有挪用海军经费。想当年有一个伺候光绪皇帝的太监,名叫王世龢,他就曾经说过这个事件,不过他说得比较悬。他说当初因为修内廷,故宫里面搞工程的人都赚了很多钱,后来又修其他工程,别的部门的人也赚了很多钱,这时候海军衙门的人就看着眼红了,于是生出干脆也修一个园子挣上一笔的想法,并付诸了行动,而这个园子就是颐和园。这个太监的话可信度有多少,今人很难考证。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慈禧是个很跋扈的人,估计很多人都记着她的一句名言,“谁让我这个生日过得不舒服,我就让他一辈子都不舒服!”由此可见,当年的那个生日对于慈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她要修建颐和园的这种欲望也确实非常强。
慈禧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个生日呢?其实慈禧这个女人的命运并不好,很坎坷。她早年就丧父,一不留神还被选进了宫里,一入侯门深似海,何况是在宫里,在一没背景、二没靠山的情况下,慈禧完全凭借着自己的魅力和努力,最终赢得了咸丰皇帝的宠幸。当她为咸丰皇帝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后,她的命运开始发生转机,母凭子贵嘛。
但一切并没有预计的那么好,慈禧27岁就守寡了。一个27岁就守寡的女人,带着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还要想方设法让这个孩子坐稳皇位,而周围的那些大臣还老想杀她,也就是说所谓的顾命八大臣即肃顺、端华这些人,当时情况的糟糕程度可想而知。
等到好不容易把这些事都处理干净了,自己的儿子也成长起来当了皇帝。儿子又跟她离心离德,到最后,这不省心的儿子又为了醇酒美人自戕,18岁就死掉了。这简直是太打击人了。于是慈禧不得不在贵族宗室中,再选一个小孩子当皇帝。
您看看她这一生,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倒霉的事都让她赶上了,基本上就是一部悲剧。因此慈禧经常会不自觉地拿自己去和两个女人做比较。
一个女人就是孝庄皇太后,为什么她要跟孝庄皇太后比较呢?因为孝庄皇太后也是一生坎坷,和她可以等量齐观,因此她经常把她和孝庄皇太后所遇到的坎坷命运相比较。第二个女人是谁呢?就是乾隆皇帝的母亲,她特别羡慕乾隆皇帝的母亲,为什么呢?因为乾隆皇帝那个时代正处于“康乾盛世”,他有充分的钱可以给她妈妈祝寿。颐和园怎么来的?那是乾隆为给他妈祝寿而造的。就连《白蛇传》这个过去在江南一带非常流传的故事,也是乾隆皇帝派人亲自定的最后稿本,用它来给母亲唱戏的,为的就是博老太太的开心。这慈禧就特别羡慕乾隆皇帝的母亲,羡慕他有个好儿子,可以孝顺她,给她祝寿。
回过头来,咱们再看看慈禧的几个大生日是怎么过的。慈禧40岁的时候,四十大寿还没等张罗呢,日本就侵略台湾,于是生日被搅黄了;等到1875年五十大寿的时候,中法战争,生日又被搅了;好不容易熬到六十大寿,中日甲午战争,眼看着这个生日又要没戏了。
所以她早在战前几年就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过一个好生日,一定要过一个开心的生日。其实与其说是她想过个好生日,不如说她是有点跟自己较劲,憋着这个劲,就为了过好这60岁的生日。
如果我们是站在当代人的历史评价上,可能会觉得这人做的事情太不可理喻,可是您若站在她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就像陈寅恪说的,“要有历史的同情”,您就会觉得她这么做,也不是绝对没有道理。咱平头百姓逢个大寿还得操办操办呢,何况人家是太后呢?一个没儿子、没老公的老太太,尤其还是集国家所有大权于一身的老太太,寂寞这么些年了,就想过个开心的生日,也不是什么罪过。人家这么些年都没大办过,偶尔办一次也应该理解一下不是?
慈禧当时就曾说过,一个平民家的老太太,60岁了,尚且有儿子给祝寿,我怎么就不行?据说她说这个话的时候,也是声泪俱下,觉得儿子太不争气,亲生儿子18岁死了。再换了一个,宗室里选出的光绪皇帝,又是过继的而且也不怎么听她的话。所以,她对自己的生日有着一种非常急迫的愿望。
但您知道吗,其实最热衷于修园子的,并不是慈禧本人,而是她手下的那些大臣。堂堂北洋水师为了能让慈禧过好生日,还特意建了一个衙门,这个衙门就是专门用来给慈禧的生日筹钱的。
苦命女人慈禧半生辛劳,把大清朝从风雨飘摇中拯救出来,过一个开心的生日,并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退隐园林,庆贺生日,封建国家以孝为本,百十万两白银也并不是拿不出来。可是,对这件事一些朝臣表现的似乎比慈禧本人还积极,这又是为了什么?究竟谁该为修园贺寿的后果负责?
二、心怀鬼胎的动机
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个人物。
爱新觉罗·奕譞(公元1840-1891年),字朴庵,爵封醇亲王。生于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1840年10月16日),卒于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91年1月1日),道光帝旻宁第七子。奕譞生母是道光帝庄顺皇贵妃乌雅氏,与第八子钟郡王奕詥、第九子孚郡王奕譓、第九女寿庄固伦公主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奕譞的大福晋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奕譞与她所生的第二子载湉后来成为光绪帝。奕譞与侧福晋所生的五子载沣则继承醇亲王封号,载沣的长子溥仪为清朝末代皇帝。
由介绍中可以看出,光绪皇帝继承同治皇帝皇位的时候,他是过继给已经死去的这个咸丰皇帝,等于他是同治皇帝的兄弟,他们是兄弟辈,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的本生父。
这样一个复杂的关系造成什么呢?可以说这关系直接造成了奕譞对这个颐和园抱有一个小心思,就是他希望这个颐和园是给慈禧太后准备的干休所,是一个让慈禧颐养天年的所在地。因为只有慈禧老有所乐了,才有可能交权,把权力交给他自己的儿子。只有自己的儿子能够独掌朝纲,他才算是功德圆满了。因此奕譞最大的愿望就是慈禧太后退出政治舞台,安享晚年。
除了奕譞,其实还有一个人是顺着慈禧给她做寿的,这人就是李鸿章。
一开始李鸿章是反对修园子的,据说曾经有个奸商叫李光昭的。他谎称能为修颐和园弄来南洋木材,慈禧大喜,拨款60万两白银给他。李光昭借此招摇撞骗,却被李鸿章识破,立即将此人抓起来,并公布给世人,闹得朝野上下沸沸扬扬,修园子一事也因此不了了之。
李鸿章在抓了李光昭之后,他完全可以很低调地把骗子处理掉,但是他没那么做,相反地,他把这个骗子游街示众,闹得满朝皆知,而且还把他交到了反对修园子的恭亲王手里,这也就等于说李鸿章当时是投入了慈禧的反对派的怀抱。
李鸿章当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和恭亲王建立比较巩固的政治联盟,因为作为一个汉族官员,你在一个满洲贵族把持的朝廷之中,如果你上面没有人,没有靠山的话,恐怕是很难维持得住的。可是,同样是李鸿章,在慈禧60大寿修颐和园这件事情上,也是主要的执行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李鸿章的难言之隐
说到李鸿章是不是反对修园子,如今我们从他很多的奏折中,包括他给同僚、朋友的信件中,可以看到很多发牢骚的话。比如说内廷的花销实在太大了,根本就没有办法维持下去。甚至于到了1888年的时候,当时的朝廷觉得北洋海军已经建成了,因此停止了两年的购船银子,为此李鸿章还发过牢骚,而这种牢骚在他的奏折信件中比比皆是。那么按照这个逻辑,他应该是修园子的反对派才对,对不对?但是实际上,他的考虑恐怕比书面上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更为复杂。
李鸿章这个名字估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一手缔造了北洋海军。但是随着北洋海军的不断发展,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实际上在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在议论一件事儿,什么事儿呢?就是说这北洋海军和淮军,究竟是朝廷的国家军队,还是李鸿章的私人卫队呢?言外之意,一旦他要造了反,我们可怎么办?
另外,李鸿章本人也是一个非常敢揽事儿的人,因此一些汉族同僚,跟他互相有很多的恩怨。比如说清朝某年管钱的是户部尚书,而当时的户部尚书是翁同龢。北洋海军发展的最关键那一段时间,就是翁同龢在管着国家金库的钥匙,但是翁同龢本人和李鸿章是宿仇,这仇是怎么结下来的?这事说来话长了。
还是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这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在南方做官,守一个城,结果仗打得不太好,后来就弃城逃跑了。当时湘军的首领曾国藩就非常想上书弹劾翁同龢,想治他的罪,但是又怕因此而得罪人。要知道那时翁同龢虽然还不是皇帝的老师,但朝里的势力很大,很多人都是他的学生,这个状不好告啊。这时候的李鸿章还是曾国藩的幕僚,他就说,你不用担心,这个东西很好写,我来写,于是李鸿章就替曾国藩写了这份奏折。折子中写了什么呢?前面还是叙述事实,但后面就是要命的话了,其中最要命的就是这么几句话,字不多,大概意思就是说他是以曾国藩的名义,替他写奏折,我李鸿章知道他们翁家朝野上下势力很大,但是我不敢因此而玩忽国事。这就等于是将了皇帝一军,最后怎么办?这次弹劾的结果,翁同龢的哥哥被流放外地,父亲郁郁而终。没成想风水轮流转,不久后,翁同龢成为了皇帝最亲密的老师、户部尚书,主管国家财政大权,这下翁家报仇的机会来了,从此以后,翁同龢对李鸿章壮大北洋海军的行动就开始处处设置障碍。
在这样的一种巨大的、四面楚歌的压力下,李鸿章要想继续维持他的洋务事业,继续维持自己的政治声望,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最高统治者对他放心。他后来之所以做出大量的事情来支持修园子,实际上是真的想获得最高统治者的认可,获得满清贵族的认可。只要获得他们的认可,他就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那些汉族朝臣对他的攻击,这是他的真正考虑。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鸿章费劲了心机。比如说北京城的第一盏电灯,就是在慈禧太后那儿点燃的。当时在广州有一个水师学堂,里面有一个德国人,是个教官,他叫马驷,他回国休假的时候,李鸿章就跟他说,你到欧洲,给我把最高级的照明设备成套给我弄来。实际上他是想把这些实物给那些不懂洋务的最高统治者们看。在当时闭关锁国的大前提下,如何才能获得统治阶级对洋务运动的支持?那就是你得让他们看见实物,看出好来,看了实物得了好处,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好,可以弄,那就能弄了。
要说这也够难为李鸿章的,毕竟对慈禧太后进行科普,你不可能面对面地和她讲道理。就是讲了也没有用,一定要给她看到一个真实的东西。一旦她看到好处了,她可能就会放松对洋务运动的这种抵触心理。要知道当时的那种抵触,甚至可以称为是警惕、隔阂,是心理上的排斥,只有从心理上让她接受了,才有可能彻底解除对洋务运动的管制。
从坚决反对到积极筹备,对重修颐和园,李鸿章有太多的无奈。为了让马上民族的统治者接受现代国防概念,他真可谓是煞费苦心。那么颐和园是怎么与海军经费扯上关系的?李鸿章是怎么找到一个漂亮的借口实现他自己的目的?
【来源:作者原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