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史料积累 推进清史研究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采撷清史资料的精华
——《文津阁四库全书·清史资料汇刊s》a评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爱平
随着国家大型文化工程清史纂修的开展,与之相辅相成的清代文献整理工作也全面启动,而《文津阁四库全书·清史资料汇刊》(简称《汇刊》),就是其中规模较大,收录较全的一种。
《汇刊》从文津阁《四库全书》所收录的清人著述中精选出240余种,约计10000余卷、1亿5千万字,汇编成120册,影印出版。这是一部选择精审、内容丰富、利用方便的清史资料汇编本。
众所周知,《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所收录的书籍,上自先秦,下迄清代,几乎囊括了从古代到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全书虽然“包括古今”,取舍却十分严格。所有符合收录范围的书籍,都根据一定的标准分为著录、存目两类,凡列入著录范围的书籍,均完整地抄录下来收藏于各个藏书阁中,此即七阁《四库全书》。至于那些列入存目范围的书籍,则不再抄录,只将其书目提要录存于《四库全书总目》。相对于前代典籍而言,《四库全书》对清人著述的别择尤为慎重。不仅当时在世的学者著述一律不予收录,即便是对明末清初以来迄于乾隆以前的学者著述,也是斟酌再三,谨慎选择。因此,收录于《四库全书》中的清人著述,就作者而言,多为大家名家;从作品来看,也属上乘之作。而《汇刊》在此基础上,再加精选,于优中择优,可谓囊括清人著述之精华。以经部《易》类书籍为例,明末清初以来的重要学者和重要作品,如孙奇逢《读易大旨》、王夫之《周易稗疏》、钱澄之《田间易学》、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毛奇龄《仲氏易》和《春秋占筮书》、胡渭《易图明辨》、惠栋《周易述》、《易汉学》及《易例》等均予选入,集中展现了清代前期《易》学研究的成果。
作为一部专门汇集《四库全书》清史资料的丛书,《汇刊》不仅选择精审,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就传统的学术分类而言,《四库全书》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把全部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并于部下分类,类下再分子目。通过由部到类,再到子目的三级分类法,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包罗宏富、组织严密的庞大体系,全面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和各个专门领域。而《汇刊》精选的240余种清人著述,同样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并且其下的各个重要门类和主要子目,也大多包罗在内。如果从现在的学科划分来看,可以说,《汇刊》汇集了有关清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边疆、民族、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重要资料。以文化为例,在学术思想方面,有胡渭《易图明辨》、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王夫之《诗经稗疏》、秦蕙田《五礼通考》、惠栋《九经古义》、黄宗羲《明儒学案》等诸多研究儒家经典以及学术流派的著述;在文字音韵方面,有顾炎武《诗本音》、江永《古韵标准》等专门探讨古代音韵的作品;在目录版本方面,有官修《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文津阁本)、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等专门书籍;在天文数学方面,有王锡阐《晓庵新法》、梅文鼎《历算全书》、官修《仪象考成》、《数理精蕴》等精研古代天算,乃至融会中西天文、数学知识的专门著作;在典制仪节方面,有《钦定大清会典》、《钦定皇朝礼器图式》、《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等各种官修典籍;在诗词文章方面,不仅有官修《皇清文颖》、《钦定四书文》、《钦定千叟宴诗》等总集类著述,更有吴伟业、施闰章、王士祯、汪琬、朱彝尊等诸多清代名家的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汇刊》依据文津阁本,不啻为《四库全书》存世各文本的相互比勘以及诸多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提供又一个极为重要的参照系,也将为方兴未艾的“四库学”研究锦上添花。
放眼世界博采众长
——清史《编译丛刊》出版成果评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于沛
这次编纂大型清史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强调要有“世界眼光”。编撰者把清史放到世界历史的范畴中去分析、研究和评价,既要着眼中国历史的发展,又要联系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还要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有选择地汲取世界各国清史研究的有益成果。为此,特设立清史《编译丛刊》。该丛刊设立以来,组织编译了一批有价值的世界各国学者的清史论著。目前已相继问世,兹简予评介。
这批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作为研究成果的借鉴,有助于我国清史研究学者开拓历史认识视野,活跃历史思维,深化对所研究内容的认识。此外,在方法论的意义上,也可以给人们一定的启迪。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曾小萍著《州县官的银两:十八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上个世纪80-90年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广泛汲取安部健夫、佐伯富等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大量利用了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朝档案,主要是雍正朝硃批奏折,使其对于十八世纪清王朝财政改革的研究十分扎实,受到普遍好评。美国著名学者孔飞力PhilipA.Kuhn曾评论:“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学研究领域,建立在档案之上的对于制度的最好的研究。它将为一代研究者树立标准: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另位学者盖伯坚(R.KentGuy)也指出:“曾小萍的重要著作,向我们发出挑战:要重新思考我们对雍正朝以及对十八世纪中国的总体上的解释……该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以及有效的分析框架。”
已经问世的成果还有《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1901年初版,1903年再版。作者赫德,英国人,曾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掌管中国海关45年,与晚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中外关系极为密切。《论集》收集了作者的6篇论文:(1)《北京使馆——一次全国性的暴动和国际插曲》、(2)《中国和她的对外贸易》、(3)《中国与重建》、(4)《中国与非中国》、(5)《义和团,1900》、(6)《中国,改革和列强》。这6篇论文公开宣扬了“黄祸”论,即认为中国未来极有可能成为对世界极大威胁的“黄祸”,鼓吹防止“黄祸”,这是影响深远的西方对华政策的出发点。耶稣会士安文思撰写的《中国新史》,最初用葡萄牙文写成,后由克洛德·伯努译成了法语,1688年在巴黎出版,曾两度重印,该书作者长年生活在中国,基于其切身经历及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而撰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风物、世事等方方面面的中国学研究名著。另有《中国近事报道》,1696年于巴黎出版。本书是法国传教士李明来华期间写给国内要人的通信汇编。全书按书信分章节,共十四封信。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做了详尽地报道。此书出版后短短四年,法文重版五次,并有英文、意大利文及德文译本。三个世纪中,它不断被人们引用,至今研究清朝历史也有可供借鉴之处。德国汉学家余凯思历时多年写作的《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至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2000年由德国奥尔登堡出版社出版。作者依据当前帝国主义研究中的“边缘”理论、符号学观点和日常生活史编纂方法,着重论述了德国和中国各社会团体在胶澳租界发生的错综复杂的接触和交往,深入分析了德国殖民者统治的战略、中国社会各阶层抵抗的战略和中德两国跨文化相互作用的形式,提出了若干富有启发性的新见解。
简评《清人笔记随录》
南开大学编审宁靖
来新夏先生所撰《清人笔记随录》,作为国家清史编纂工程中《研究丛刊》之一种,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作者在五十余年舌耕笔耘之余,为了广涉猎,拓眼界,回翔于清人笔记而随读随录的札记。不意积之时日,集腋成裘,积稿盈箧,又几历寒暑,终经研究、整理而成为一部提要性著述——《清人笔记随录》。它与作者先期著作《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后先辉映。作者虽谦称著此类书仅供学人翻检之需,实则为一文献目录之专门性著作,为清史之编纂增一新史源,为采铜者作一良导引。
笔记之体,始于汉魏,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而清人笔记数量尤多。由于作者专攻有清及近代史事,故颇多着意于清以来笔记,以了解清代人物与事物。清人笔记内容极为丰富,举凡学术、典制、人事、风情、传闻、异说、物产、奇技,无不涉及,确为研究清史之史料宝藏。《清人笔记随录》乃作者札录所经眼清人笔记二百余种之成果。所收笔记作者,上起生于明而卒于清者,下止生于清而卒于民国,但其所著成于清者。其体例一遵古典目录学之遗规,每种一文,记述撰者生平,内容大要,有关序跋,备参资料,版本异同等。其一人多种者,皆附于一人之下。全稿以撰者生年为序,以姓氏笔画为次。其难定撰者生年者,则列于有具体生年者之后。俾读者能按人求书,因书究学。
《清人笔记随录》所涉书籍甚多,但其各篇随录则文字简练平实,浓缩丰富内容于一篇,大多能括其要点卓见,论其评说得失,显示出作者在文献学方面的功底。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在历年翻读笔记过程中,时见有可备证史之社会经济史料,即随手另纸摘录,不惮烦琐,经过分类整理,现辑成《清人笔记中社会经济史料辑要》附于全书之后。另附有书名、人名索引,均可用以供研究者使用,也体现了作者学以为人之道。
《清人笔记随录》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步,至今整理编次成书的五十多年间,作者历尽曲折而矢志不悔,“文革”之火,使大量存稿成灰。20世纪70年代初,作者学农津郊,仍利用农隙,整理残编散笺;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国运振兴,百废俱举,作者在公私猬集之余,孜孜修订旧稿,在《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问世后,又于90年代末,成《清人笔记随录》近六十万字,并以谈迁《北游录》居卷首,以隐寓谈迁《国榷》再纂之深意。《知见录》叙清代人物,而《随录》则述清代事物,一知人,一论世,二者并将为清史研究提供大量史源线索。作者为文献学与清史研究做出应有贡献。若合二书通观,亦足称为作者在文献学研究成果中之双璧。
作者高龄成书,其志可钦。读者亦愿借《清人笔记随录》问世之际,祝愿作者以耄耋之年,更尽热力,再成新著,以嘉惠后学!
枢垣秘电入史来
——读《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胡忠良
《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晚清时期军机处电报秘档总汇集。晚清光绪、宣统两朝,军机处做为清政府的政务中枢,开始采用电报的形式下发谕旨和接收内外重臣的奏报,以保证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公务的及时沟通。军机处发送和接收电报,照例要誊录在册保存备案,形成电报档册。此次全部整理出版的4万件电报档,时间始自光绪十年,止于宣统三年。采用类下分项、项内编年的编纂体例。每条电报都有标题,个别类项混杂、顺序错乱的档案,进行了必要考证调整。
这些军机处电报原档,内容丰富,翔实可靠,从特殊层面反映了晚清时期清政府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财政、教育、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重大决策的内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凸现了晚清重大军政事件的历史主脉络。在本书中,我们不难发现,电报作为特殊的文书形式,通常被应用于紧急的重大事件。比如,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京等重大事件发生的年份,电报档就会骤然增多。如光绪十九年谕旨类电报档只有8条,综合类电报档只有694条,但到光绪二十年谕旨类电报档增至631条,综合类电报档更是多达1991条。究其原因,皆因为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而该年电报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都围绕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第二,除孔亟军政大事外,一些临时突发性的紧急事件在电报档中也有具体反映。如中外勘界交涉、重大教案、百姓焚烧外国领事馆等事,外国人在华贸易、通商、开矿、传教、游历、工作生活及相关交涉等情况。此外,清朝驻外大臣的密报、秘密镇压革命会党、密旨查拿驱逐康有为事件、宫中采买、地方民情治安动向等事,电报档中也有记录。第三,本书专题脉络清晰,便于研究利用。本书中除设有谕旨类、综合类电信档外,还含有专题一类。其中包括中法战役电信档,各省筹款电报档,商约发电、收电档,东事发电、收电档,云南河口事件电信档,军机处密电档等。这些档案皆以专题为纲,下按朝年、月、日依次编排。如商约收、发电档,收录了从光绪二十七年至光绪三十三年约1千余件档案,记载了这一时期清政府与外国议定商约的详细情况。此外,即使是谕旨类与综合类电报档,由于按朝年编排,而电报档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该年发生的重大军政事件上,因此其专题脉络也隐然可循。第四,电报档不但可与同期的奏折(包括录副奏折)、廷寄互为补充,而且一些内容为奏折与廷寄所不具备。通常情况下,奏折与廷寄,是朝廷与地方的主要文书渠道。一些重要事件,除及时电报外,随后还会有奏折上报,对简约的电报做更进一步的详释。但一些简短的电报则通常不会有后续的奏折与廷寄。故此,一些电报档的内容则是奏折与廷寄所没有的。
军机处电报档册,原属清廷机密,具有原始性与权威性。本书绝大部分档案属第一次对外公布,具有填补资料空白的重要作用,是研究晚清历史不可或缺的原始珍档。
太液秋风王朝缩影
——《清代中南海档案》评介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郑永华
中南海是有清一代极为重要的皇宫园苑。由于其紧邻紫禁城的独特位置,中南海不仅是清代帝王怡情赏玩的胜地,也成了举行各种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有鉴于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从所藏清代内务府、内阁、宫中等全宗中,编选有关内容,历时五年,汇集成《清代中南海档案》,分政务活动、帝后生活、陈设收藏、君臣诗文、修建管理五卷,凡三十册。作为清史《档案丛刊》之一种,由西苑出版社出版,使这些原来深藏于内府秘阁的珍贵档案,绝大多数是首次公之于众,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清代中南海档案》是清代宫廷史、园林史和地方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中南海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置精美的宫苑之一,这里的一台一阁,一草一木,都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萃,具有高度的艺术、文化价值。在中南海形成的历史进程中,清代所作的兴修和改建最为重要,整个园林的基本格局和主要建筑,就是在乾隆时期完成的。《清代中南海档案》中专门收录了中南海形成过程中修建管理、陈设收藏的详实档案。如各次工程的银两估算、钱粮奏销清册,承修承做各厂工程做法、尺寸清单、活计清册,采买公文,修缮工役,园内安放器物的谕旨,以及各处陈设收藏、匾额对联、诸帝所做的御制诗文等等。这些是研究中南海建筑史与园林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对相关文物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清代中南海档案》为整个清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从清初开始直到清末,清代诸帝常常驾临中南海,或宴请各族王公贵族,或观武阅射,或接见各国使臣,并常常驻跸于此,处理政务,接见大臣,发布谕旨,中南海成了离大内咫尺之遥的又一政治中心。该书以政务活动作为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南海作为清代重要政治中心的特点。因此,清代许多重大的决策和事件,在中南海档案中都有所反映。如政务活动卷档案中记载:“顺治十年三月戊辰,上幸南台,召内三院大学士,学士、翰林官、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从,赐宴。上持弓,顾谓诸臣曰:‘我朝之定天下,皆弓矢之力也。曩者每岁出猎二、三次,练习骑射。今朕躬亲政事,天下至大,机务至繁,凡一应章奏,皆朕亲为批断,日无暇晷。身虽无暇,心常念兹不忘也。’”卷一,页23而在嘉庆二年十二月初八日,太上皇乾隆仍不顾严寒和近九十岁的高龄,坚持同嘉庆至瀛台“阅冰技”。卷六,页16顺治持弓论朝政、乾隆陪子“阅冰技”,都非常形象地反映了清代重视骑射的基本国策。在其他各卷中,也能挖掘出大量反映当时军国大事的内容。这样的档案,书中不胜枚举。可以说,一部中南海档案就是整个清王朝的历史缩影。
晚清士大夫中外视野的记录
——《薛福成日记》评介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阚红柳
薛福成(1838-1894年),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政论家。《薛福成日记》前后记录了自清同治七年正月初一至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八日二十五年的见闻,本为南京图书馆收藏之稿本,学人难睹全貌,现经蔡少卿教授主持点校整理,纳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予以出版,诚为学界盛事。
《薛福成日记》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生动再现了晚清士大夫视野下的世界社会历史文化风貌以及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士人心态。该日记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内容广泛,记录翔实。薛福成出身寒素书香门第,自幼纵览经史,后又历官中外,出使四国,阅历丰富,见闻广泛。尽管公务繁忙,但他勤于著述,“自壮至老,读书从公,日有常课……数十年来逐日行事,悉载日记。”并且,薛福成记录日记力求丰富,他自称,“凡舟车之程途,中外之交涉,大而富强立国之要,细而器械利用之原,莫不笔之于书,以为日记。”因此,《薛福成日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不仅记录了晚清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变化、灾异、运输等方面的情况,而且较为完整地记述了关于中外交涉、西方各主要国家的地理、历史、物产、人口等情况,以及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的事宜,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的世界社会历史文化风貌。该日记不仅记录完整,而且内容具体准确。第二,反映了西学影响和冲击下的士大夫心态。《薛福成日记》“述事之外,务恢新义,兼网旧闻。凡瀛环之形势,西学之源流,洋情之变幻,军械之更新,思议所及,往往稍述一二。”十九世纪后期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和融合的时代,而薛福成则是晚清士大夫中敢于突破传统禁锢,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并对之加以反思的佼佼者。其日记真实记录了薛福成认识世界的心路历程,反映了处于中西文化夹缝中的晚清士大夫的人生际遇和感悟。如他考察英国议院,得出结论:“西洋各邦立国规模,以议院为最良。”并由此认为,设议院是富国之良术。通过亲身考察,薛福成对西方的认识日益深刻,并奠定了其思想的维新色彩,对当时以及其后的进步思想家影响甚大。第三,文词洗炼,优美自然。薛福成工于文学,其散文清新流畅,在晚清文坛自成一家。这部日记作为晚清桐城派的散文佳作,将海外见闻与奇思异想交织在一起,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其中不乏情景交融、引人入胜之名篇,即便作为休闲散文来读,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薛福成日记》的后半部分《出使日记》由于出版较早,已经得到学者们的重视,现整部日记经点校整理后出版,无疑为学术界奉献出第一手的珍贵资料,必将推动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已出版图书目录
(截至2005年1月,合计28种135册)
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丛刊(5种70册)
1.《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影印),18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2.《清宫热河档案》(影印),18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承德市文物园林局合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7月。
3.《清宫普宁寺档案》(影印),2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承德普宁寺管理处合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7月。
4.《清代中南海档案》(影印),30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西苑出版社,2004年4月。
5.《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影印),2册(总40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8种48册)
6.《恽毓鼎澄斋日记》(排印),2册,120万字,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7.《越缦堂日记》(影印),18册,广陵书社,2004年4月。
8.《陈宝箴集》(上、中、下)(排印),3册,200万字,汪叔子、张求会编,中华书局,2004年5月,2005年1月。
9.《晚清东游日记·中日诗文交流集》(影印),1册,王宝平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
10.《晚清东游日记·日本军事考察记》(影印),1册,王宝平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11.《薛福成日记》(排印),2册,140万字,蔡少卿整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12月。
12.《新编汪中集》(排印),1册,50万字,清汪中著,田汉云整理,广陵书社,2005年1月。
13.《文津阁四库全书·清史资料汇刊》(影印),20册(总册数暂定120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1月。
三、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4种5册)
14.《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讨论集》(排印),2册,110万字,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15.《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排印),1册,28万字,孔祥吉、日村田雄二郎著,巴蜀书社,2004年4月。
16.《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排印),1册,50万字,虞和平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12月。
17.《清人笔记随录》(排印),1册,50万字,来新夏著,中华书局,2005年1月。
四、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7种8册)
18.《中国新史》(排印),1册,20万字,葡安文思著,何高济、李申译,大象出版社,2004年7月。
19.《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排印),1册,33万字,法李明著,郭强、龙云、李伟译,大象出版社,2004年7月。
20.《八国联军占领实录:天津临时政府会议纪录》(排印),2册,77万字,倪瑞英等译,刘海岩总校订,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
21.《清初扬州文化》(排印),1册,22万字,美梅尔清著,朱修春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2.《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排印),1册,15万字,英赫德著,叶凤美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23.《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年至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排印),1册,52万字,德余凯思著,孙立新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4.《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排印),1册,30万字,美曾小萍著,董建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五、《清史译丛》(2种2册)
25.《清史译丛》(第一辑)(排印),1册,22万字,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6.《清史译丛》(第二辑)(排印),1册,22万字,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六、其他(2种2册)
27.《盛宣怀档案资料选编之四:汉冶萍公司(三)》(排印),1册,100万字,陈旭麓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28.《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渊源》(排印),1册,60万字,谢承仁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吕鹏军整理)
【来源:作者原创】
- 上一篇:首都文物界苦苦寻找二十几年 乾隆御碑挖出来了
- 下一篇: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新进展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