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清朝历史

清朝历史

左宗棠:一身清廉抗敌收复新疆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时间:2006年4月15日

■地点: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四季庭院

■演讲主题:晚清人物系列之左宗棠

■演讲者: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东梁教授

■演讲者小传:杨东梁,湖南岳阳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左宗棠四十岁出山三年内从幕僚升至总督收回占中国版图六分之一的国土成了宫保鸡丁的始祖——

从1986年10月至2005年2月,杨东梁先生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馆长。主要著述有《左宗棠评传》、《中国清代军事史》、《大清福建海军的创建与覆没》等10部学术专著(部分为合著),还发表了《评戚本禹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海防与塞防之争”浅析》等学术论文、文章百余篇。目前,正参加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清代诗文集丛刊》项目工作。

我记得我不久以前曾经看过一个资料,美国的《新闻周刊》在2000年的时候推出了一个栏目:《千禧年一句话》,这个栏目一共刊载了最近一千年全世界的40位智慧名人。这其中,中国有三位:一位是毛泽东,我想这个大家都是没有异议的;再一位是成吉思汗,第三位就是左宗棠。

作为智慧名人,左宗棠的智慧具体地表现在什么地方?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认为左宗棠他是中兴清朝的名臣;他是求强求富的名贤;他也是抗敌御辱的名将;最后还是一身清廉的“名宦”。我想这四句话可以概括左宗棠这个智慧名人。

有一个官员,叫潘祖荫,曾经讲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国家固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固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中兴清朝的名臣

左宗棠所生活的时代,清朝的统治已经是病入膏肓,处在一种封建的衰世,当时中国的形势是什么呢?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种描绘,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起:土地兼并严重,社会风气败坏,军队腐化,灾害频仍,同时很自然地就是民变四起,老百姓到处起来反抗。

面对这样一种封建的衰世,左宗棠他却想做一个挽狂澜于既倒的风云人物。这是左宗棠的抱负,也是左宗棠一生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在咸丰二年的秋天,他首先是进入了湖南巡抚的幕府,当时湖南的巡抚叫张亮基。张亮基是绝对信任他,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了他,所以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左宗棠自己也讲,“事无巨细,尽委于我。”但是他在张亮基的幕府里头呆的时间并不长,只有6个月就退出了这个幕府,因为张亮基调走了。不久,新来的巡抚骆秉章再一次去聘请他,据说是三次请他出山,这样他又出来了,在骆秉章的幕府里头,他一共呆了6年,在这6年里面,主要是对付太平天国,对付太平军,那么他在湖南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我想我只引一句话,有一个官员,叫潘祖荫,曾经讲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国家固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固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左宗棠他自视更高,自己看自己比社会评价更高,他自比诸葛亮,他这个人是这样,他不但说是自比,他到处讲,包括给朋友写信,都不说他自己的名字,署亮白,意思是诸葛亮跟你说话呢,所以有人说他是自大狂。但他确实有本事,有本领。最后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了,捻军的起义也被镇压了。所以才出现了所谓中兴的局面,那么左宗棠也就成为中兴清王朝的名臣之一。

新中国建立后,兰州第二毛纺厂,根据调查,就是在当年左宗棠办的织呢局最后留下了两台顺毛机的基础上办起来的。

■求强求富的名贤

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入侵,面对山河沦丧,面对贫穷落后,一些仁人志士先知先觉,走上求强求富的道路,左宗棠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曾经打过一个非常形象而生动的一个比喻:彼此同以大海为例,西方他们靠近大海,可以以大海作为一种优势,我们中国也靠近大海,我们也可以从大海中去找到对我们有益处的东西,所以彼此同以大海为例,“彼有所挟”,西方人、西方列强他们有所仗势;“我独无之”,而我们却没有。这样就“犹如渡河,人跨舟而我结筏”,人家坐的是大船,而我们坐的却是一个木筏子,风浪一吹,可能就翻了。然后他做了一个比喻,譬如使马,又比如说骑马,人跨骏而我骑驴,西方骑的是一匹骏马、千里马,跑得很快,可是我们呢?却骑着一头破驴,慢腾腾在后面走,最后他有一个问句,可乎?可以吗,可以这样做吗,允许这样吗?当然我想,结论是非常明确的,不能。

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左宗棠在福建的福州马尾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造船厂,这就是福州船政局。这是我讲他求强求富的第一点,这主要是求强。求富更多体现在办了兰州机器织呢局,实际上是左宗棠时代的开发大西北。在光绪六年,也就是1880年的时候,经过左宗棠的积极筹划,终于在兰州建立了甘肃机器织呢局。这个甘肃机器织呢局的机器都是从德国买来的。

在兰州这个西北地区,办一个现代化的织呢厂应该说是一个创举,或者说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它是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滥觞;另一个方面,它又为西北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技术骨干。新中国建立后,当时的兰州第二毛纺厂,根据调查,还曾经就是在原来左宗棠办的这个企业留下了两台顺毛机的基础上办起来的。

■编者手记

说起左宗棠,很多人立即会想起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说的是左宗棠当年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情景,他的军队同时也是一支种树的排头兵,到处种树,种了几十万株树,后人把它叫做左公柳。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死后清朝送谥号文襄,有《左文襄公全集》134卷流传于世。左宗棠大器晚成,考进士不成之后回家耕地教书,40岁才出山做幕僚。为人狂傲,目标远大,性格刚烈,23岁结婚当年,他曾写过一副对联,上联为“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下联是“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出山后,凭借在平定太平天国中的杰出表现,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的短短三年间从一个普通幕僚升任管辖福建、浙江两省的闽浙总督。

在55岁那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克服重重困难,为清政府平定陕甘之乱。曾国藩从前曾经与左宗棠交恶多年,看不惯左宗棠的狂傲自大,两人曾有一次用对联相互讽刺,曾国藩写道: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左宗棠听后立即反驳: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但是得知左宗棠平定甘陕动乱之后,曾国藩大为钦佩:“虽起胡润芝与九泉,亦不能及左季高之成就,余子不足言矣。”

稳定陕甘之后,左宗棠主动请缨进军新疆。从叛军和沙俄手中收复新疆,此时已是67岁高龄。这是左宗棠一生中最大的亮点,他因此被称为是在唐太宗之后对国家主权领土功劳最大的第一人。

《晚清人物系列之左宗棠》为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一期演讲题目。选定的主讲人杨东梁为国内左宗棠研究权威。据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编导介绍,中学时代的杨东梁曾经洋洋洒洒写了将近六万字的读书笔记,对“甲午中日战争”提出自己的评价和认识,得到了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鼓励与赞许。

做研究生论文时,杨东梁即以左宗棠为探讨对象,他的不同观点在当时引来了研究生导师的些许担忧,会不会因此而无法通过呢?后来,同样关注左宗棠的王震将军在看过了杨的文章之后,密密麻麻的眉批中给予了肯定。

■隽语录

■左宗棠自比诸葛亮,不但说是自比,还到处讲,包括给朋友写信,都不说他自己的名字,署亮白,意思是诸葛亮跟你说话呢,所以有人说他是自大狂。

■这时的左宗棠已经快70高龄了,身体不好,在营帐里面还吐血,于是他也为自己的后事做了准备,舆榇出关,也就是抬着棺材出了嘉峪关,准备和敌人决一死战。

■左宗棠叫左宫保,因为他是总督,当过闽浙总督、陕甘总督,被授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衔,太保也好,少保也好,都称之为宫保,所以人们也称他为左宫保,这个鸡丁就叫宫保鸡丁。

来源:国际在线

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左宗棠在福建的福州马尾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造船厂,这就是福州船政局。这是我讲他求强求富的第一点,这主要是求强。求富更多体现在办了兰州机器织呢局,实际上是左宗棠时代的开发大西北。在光绪六年,也就是1880年的时候,经过左宗棠的积极筹划,终于在兰州建立了甘肃机器织呢局。这个甘肃机器织呢局的机器都是从德国买来的。

在兰州这个西北地区,办一个现代化的织呢厂应该说是一个创举,或者说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它是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滥觞;另一个方面,它又为西北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技术骨干。新中国建立后,当时的兰州第二毛纺厂,根据调查,还曾经就是在原来左宗棠办的这个企业留下了两台顺毛机的基础上办起来的。

■编者手记

说起左宗棠,很多人立即会想起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说的是左宗棠当年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情景,他的军队同时也是一支种树的排头兵,到处种树,种了几十万株树,后人把它叫做左公柳。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死后清朝送谥号文襄,有《左文襄公全集》134卷流传于世。左宗棠大器晚成,考进士不成之后回家耕地教书,40岁才出山做幕僚。为人狂傲,目标远大,性格刚烈,23岁结婚当年,他曾写过一副对联,上联为“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下联是“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出山后,凭借在平定太平天国中的杰出表现,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的短短三年间从一个普通幕僚升任管辖福建、浙江两省的闽浙总督。

在55岁那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克服重重困难,为清政府平定陕甘之乱。曾国藩从前曾经与左宗棠交恶多年,看不惯左宗棠的狂傲自大,两人曾有一次用对联相互讽刺,曾国藩写道: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左宗棠听后立即反驳: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但是得知左宗棠平定甘陕动乱之后,曾国藩大为钦佩:“虽起胡润芝与九泉,亦不能及左季高之成就,余子不足言矣。”

稳定陕甘之后,左宗棠主动请缨进军新疆。从叛军和沙俄手中收复新疆,此时已是67岁高龄。这是左宗棠一生中最大的亮点,他因此被称为是在唐太宗之后对国家主权领土功劳最大的第一人。

《晚清人物系列之左宗棠》为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一期演讲题目。选定的主讲人杨东梁为国内左宗棠研究权威。据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编导介绍,中学时代的杨东梁曾经洋洋洒洒写了将近六万字的读书笔记,对“甲午中日战争”提出自己的评价和认识,得到了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鼓励与赞许。

做研究生论文时,杨东梁即以左宗棠为探讨对象,他的不同观点在当时引来了研究生导师的些许担忧,会不会因此而无法通过呢?后来,同样关注左宗棠的王震将军在看过了杨的文章之后,密密麻麻的眉批中给予了肯定。

■隽语录

■左宗棠自比诸葛亮,不但说是自比,还到处讲,包括给朋友写信,都不说他自己的名字,署亮白,意思是诸葛亮跟你说话呢,所以有人说他是自大狂。

■这时的左宗棠已经快70高龄了,身体不好,在营帐里面还吐血,于是他也为自己的后事做了准备,舆榇出关,也就是抬着棺材出了嘉峪关,准备和敌人决一死战。

■左宗棠叫左宫保,因为他是总督,当过闽浙总督、陕甘总督,被授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衔,太保也好,少保也好,都称之为宫保,所以人们也称他为左宫保,这个鸡丁就叫宫保鸡丁。

来源:国际在线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