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清朝历史

清朝历史

清朝《大义觉迷录》案始末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在清朝,雍正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独裁统治,借用文字杀人,《大义觉迷录》就是一例。《大义觉迷录》乃雍正钦定,目的是为了“教育”有反清复明思想的汉族知识分子。不料到了乾隆时,该书竟成了禁书,不准世人阅读。而这一些的起因,是缘于湖南的曾静投书案。
  曾静(1679-1741年)湖南永兴鲤鱼塘镇人。父亲早丧,家境贫寒,屡试不第,愤懑穷居,闭门授徒,人称他为“蒲潭先生”。曾静在乡村教书,经常向学生揭露清人入关及统治汉人的罪行。雍正五年,曾静在省城读过吕留良的评选时文,对“其中虽有数十年,天荒地塌非人间”的诗句,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吕留良有皇帝之才,无皇帝之命。他派得意门生张熙去浙江拜谒吕留良。吕留良已经去世四十余年,他儿子吕毅中交给张熙吕留良的一批著作,有日记纂一本,诗集一本,日记草本四束,抄本文集四本,散诗稿一束,其中有《吕子文集》、《备忘录》等遗著。
  曾静研究吕留良文集后,树立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以夷狄入主中原为然。他写了《知新录》、《知几录》两本书。在《知新录》里,他说:“如今八十余年没有君,不得不遍历城中,寻出个聪明睿智人出来做主……”表达出强烈的反清复明思想。还集中列举出雍正皇帝的“十大罪行”,即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任控等,说他是历史上少见的暴君。曾静阐述“华夷之分”理论,向群众散布反清言论,鼓励他们反抗满族统治,光复汉业。
  雍正六年,曾静听说川陕总督岳钟琪两次要求进京觐见,却被皇帝拒绝,认为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代,而岳飞是因女真犯宋而被冤杀的,所以岳家与满族有世仇。曾静便派学生张熙带着他的书信和《生员应诏书》,到西安去找“天吏元帅”岳钟琪,策动起兵反清,说“宋武穆王岳飞后裔,今握重兵,居要地,当乘时反叛,为宋明复仇”。
  而岳钟琪对清朝可谓忠心不二,根本不想造反。当曾静向他投书时,岳钟琪大吃一惊,因为前不久,有人诬告岳钟琪谋反,被闹得满城风雨。这件事全被雍正皇帝一手挡了过去,他在御批中写道:“数年以来,谗岳钟琪者不止谤书一箧,甚至谓钟琪为岳飞裔,欲报宋金之仇。钟琪懋著勋劳,朕故任以要地,付之重兵。川陕军民受圣祖六十余年厚泽,尊君亲上,众共闻名,今此造言之人不但谤大臣,并诬川陕军民。”这样,岳钟琪万分感谢皇帝。这次张熙来劝岳钟琪谋反,给岳钟琪一个向皇帝效忠尽力的好机会,于是,他按照雍正的密旨,先对张熙秘密审问和诱供,张熙“甘死不吐”。后来,岳钟琪用诡计骗取张熙的信任,方知曾静是幕后指使人。岳钟琪获得真实情况,马上向雍正作了奏报。由于张熙已说出内部情节,曾静也无法隐瞒实情,交待了他们与浙江吕毅中、吕留良弟子严鸿逵等人的联系。之后,雍正立即派出刑部侍郎杭栾禄、副都统党罗海会同湖南巡抚王国栋,联合拘讯曾静。
  吕留良何许人?早在顺治十年(1653)就中了秀才,本是专门研究程朱理学,明之后,以操守自重,不仕清,而是招徒讲学,很有名气。他写过“清风虽细难欢我,明月何尝不照人”的诗句,明白地表示他的排清念明的思想。顺治时,他参加过考试,后来归隐山林。地方官几次以“山林隐逸”要他出来做官,他都辞谢。吕留良号召人们要坚持汉民族立场,不要为夷狄政权服务。在他的语言和文字中,从未承认清政府是合法的政权。康熙时期,有人推荐吕留良做“博学宏词”的考选,他也不参加。他从事著作,特别强调夷夏之防和井田制度,对清廷和时政表示不满。最后,他终于削发当了和尚。尽管吕留良隐居山林之中,从事著书立论,但他的排清念明思想和骨气,以及学识渊博,存留在大江南北,影响了大批后人,直到康熙二十二年病逝。
  自从曾静投书后,雍正帝下了圣旨:“将大逆吕留良所著文集、诗集、日记及他书,已经刊刻刷印及钞录者,于文到日出示遍谕,勒限一年,尽行焚毁。”清朝官员一边在湖南逮捕曾静、张熙,一边在浙江迫害吕留良的家人。吕毅中和沈在宽(严鸿逵学生)被诛杀,连去世多年的吕葆中(吕留良之子)也遭到掘墓戳尸的处分。还将吕、严两家直系家族凡十六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处斩,十五岁以下的母妻姐妹不是奸杀,就是发配功臣家为奴,真是惨绝人寰。连刊刻吕留良之“逆书”的车鼎丰、车鼎贲,都是秋后执行斩首,孔用克、周敬舆私藏禁书,逃不脱“拟斩监候”的厄运。
  曾静归顺后,雍正帝将他与死去的吕留良严格划分:“曾静只讥及朕躬,而吕留良则上诬圣祖皇考之盛德;曾静之谤讪由于误听流言,而吕留良则自出胸臆,造作妖妄,是吕留良之罪大恶极,尤较曾静为倍甚者也。”
  曾静招认不讳,说出自己的反清观点。雍正为让曾静、张熙作为活口人证,耐心“开导”、软化,使曾静从反清转而竭力谴责吕留良,吹捧清王朝,并写出《归仁说》,从理论上陈述清朝统治的合法性,要世民“归仁”于清。后来,雍正给曾静以特别优待,不仅不打不骂,还要玉食锦衣地把他供养起来。命令地方官员安排曾静到湖南观风整俗使任职,又命奕禄带他到江宁、杭州、苏州等各省学府去现身说法,当众认错,并为雍正辟谣,宣扬雍正至仁至孝和勤政爱民的各种功德,以消弭全国文人的反清情绪。曾静同时为自己误信了吕留良的邪说,说什么“该死该剐的罪,尽是吕留良之说所陷”。误解了英明君主,表示痛心忏悔。同时,又对雍正大肆歌功颂德,什么“皇上渊衷至仁,天性至孝,发虑至诚,修己至敬,而道德之纯熟,学问之深渊,历练之缜密,处事之精详,则又一理之浑然”,赞美:“我皇上又如此道全德备,超越千古”,是“数千年而始生一大圣人”也。
  通过审讯曾静,雍正得知他弟弟允祀、允禟等人的忠实随从,在各地宣扬他用非法手段篡夺皇位的内幕,针对曾静、吕留良及弟子严鸿逵的反清观点,写出关于清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的辩论,并与曾静的供词及《归仁说》,汇编成《大义觉迷录》四卷颁发天下。这本书的书首为雍正的一篇万言长谕,其后是讯问曾静等人在狱中受审的供词,最后附上曾静的《归仁说》一文。这部书是曾静的文字狱的历史记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雍正在曾静投书案结束后,亲自编纂,刊刻成书,下令颁发,要求家喻户晓,人手一册,尤其规定学生必读。
  雍正十年,曾静投书案以严惩允祀的追随者及吕留良后人,宽释曾静、张熙而告终。雍正说:“朕治天下,不以私喜而赏一人,不以私怒而罚一人。”并下令说:“曾静系朕特赦之人。”释放曾静时,雍正皇帝还说:“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究诛戮。”谁知他死后,乾隆元年(1736),高宗弘历即位,重审此案,发现在《大义觉迷录》中曾静的供词里,实质上列举了雍正十大罪状,无形中起了反清的宣传作用,对清朝统治极为不利。因此,新君乾隆登基仅仅四十三天,就将曾静、张熙处以磔刑,并严令收缴和销毁《大义觉迷录》,列为禁品。若是民间有人私藏或阅读此书者,一律处死。之后,湖南浏阳平民朱某、广东学者屈大钧、福建童生范世杰都是读了《大义觉迷录》,而遭受一杀二流三抄家的文字狱。
  《大义觉迷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至尊皇帝与平民囚犯进行大辩论的书,也是一本泄漏大清帝国宫廷的各种内幕,隐秘最多的御制国书。就是这部由皇帝钦编并刊布天下的第一大奇书,雍正为什么要大力推广?它是歌颂清朝的武功文治,雍正的道德仁义吗?乾隆为什么会加速禁毁?它是泄露清朝宫廷秘密和雍正杀兄屠弟、夺取皇位的暴行吗?两个皇帝背道而驰的做法,乃是千古奇谜。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