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是如何灭亡的?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1911,旧历辛亥年。这时大清国名义上的统治者是一个叫溥仪的6岁男孩,而实际“大当家的”是他的父亲载沣。
三年前,即1908年11月14日,“生的伟大、活的憋屈”的光绪皇帝在瀛台涵元殿郁郁而终,年仅38岁。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后按照早已制定好的计划,下达懿旨:立溥仪为嗣皇帝,入承大统,承继同治皇帝之嗣,兼承光绪皇帝之祧,摄政王载沣监国,所有政事,悉秉她老人家的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老佛爷这么安排真是煞费苦心,也是说来话长。
学者冯尔康认为:“清帝前7人有生育,平均每人生养21人,但是到了咸丰帝锐减,仅得3人,其后同治帝、光绪帝则全没后嗣。皇帝遗胤的多寡,同他们的享年有一定的关系,如顺治帝死时才24岁,如果他能长寿,可能还会添不少子女。但也不一定,咸丰帝26岁有了载淳之后还活了五六年,且正处在生育旺盛的年岁,然而却没有再添子女,这只能说明他失去了生育能力。同治帝死年19岁,年纪虽轻,已结婚两年,后妃5人,若有生育能力,早该有几个子女了,然而却没有。光绪帝享年38岁,始终无出,显然与他年龄无关,真正问题在于他的生殖功能不正常。自咸丰帝起,皇帝享年不永,胤息奇缺,说明他们体弱,是不景气的现象,而这种式微,与国势的衰弱又是完全相一致。这表明两者间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皇帝虚弱,无力励精图治;国力不充,也使皇帝忧虑,心劳力拙,健康恶劣,在此情况下,像咸丰帝、同治帝那样不节制性欲,本身只有早亡,遗下弱嗣,甚至没有血胤。”
同治十三年(1874),慈禧的亲生儿子、仅仅亲政两年的载淳驾崩。按清朝祖制,皇帝死后无子,应从皇族近支选一个晚辈的人继承皇位。同治帝下一代“溥”字辈中,较为合适的是道光帝长子奕纬的长孙溥伦。如果这样,慈禧太后将被尊为“太皇太后”,“虽尊而疏”,隔着好几层,就不好再垂帘听政、干预国事了。这个头衔太那啥了,因而慈禧坚决反对立“溥”字辈的人为帝,极力主张还在同辈中选择嗣帝。
“载”字辈中最有资格入选的是奕訢的长子载澂,但慈禧与奕訢已生龌龊,且载澂年已十七,如立为帝,就要亲政,更不便于慈禧揽权。慈禧的如意算盘是立醇亲王奕譞的嫡子载湉即位,“七爷”老实厚道,看不出有篡权的野心,载湉只有4岁,又是慈禧太后的外甥(奕譞大福晋为慈禧亲妹子是也)。这样安排,不仅照顾了“自家人”,更重要的是太后还是太后,可名正言顺继续垂帘,又无权位被人觊觎的担忧,真是一举两得,帝后双赢。
在讨论嗣帝人选的御前会议上,慈禧太后开门见山地指出:“文宗(咸丰)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指慈安太后)同此一心,汝等敬听,则即宣曰载湉”。(《翁同和日记》)
“老佛爷”做了方向性的重要讲话,定了调子,拍了板子,其他大臣也只有随声附和了。次日,有关部门妥议两宫垂帘章程,宣布明年改元光绪,一场潜在的政治危机化为无形。
当然,敢于触犯天颜的不是没有。“立幼君可专政”等自由主义言论还在朝野中流传,最有力度的要数吴可读的“尸谏”了。光绪元年(1875)4月,吏部主事吴可读,乘慈禧给同治举行大葬之机,以一死请为同治皇帝立嗣。他在给中央的“意见书”中公开指责慈禧强立载湉为帝,是“一误再误”,说慈禧所谓“俟嗣皇帝先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完全是骗局。要求慈禧“再行明白降一谕旨,将来大统仍归我承继大行皇帝嗣子”,使“以子传子”的祖宗家法不致中断。吴可读的“尸谏”震惊朝野。迫于舆论压力,慈禧重申了嗣皇帝有子即继承大行皇帝为后的谕旨,一场风波终于平息下来。
后来的历史证明,慈禧的决定是多么英明果断。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皇父”老醇王在惊恐中死去。光绪皇帝在西太后淫威下长大,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以致在亲政以后,一见“亲爸爸”还浑身发抖,这种心理状态怎么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呢,看来戊戌年那档子事儿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政治斗争艺术已炉火纯青的老太后这一次又想故伎重演,老醇王变成了小醇王载沣,4岁的载湉换成了3岁的溥仪。
就在光绪皇帝驾崩的前一天,慈禧在西暖阁秘密召见军机大臣世续、张之洞,征询为光绪立嗣一事。
两位大臣奏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
慈禧说:“卿言诚是。然不为穆宗立后,终无以对死者。今立溥仪,仍令载沣主持国政,是公义私情两无所憾也。”(徐彻:《慈禧大传》)
满腹经纶的张之洞顺着说:“然则宜正其名。”
慈禧:“古有之乎?”
张大军机:“前明有监国之号,国初有摄政王之名,皆可援以为例。”
慈禧:“善,可两用之。”
张大军机又说:“皇帝(指光绪)临御三十余载,不可使无后,古有兼祧之制,似可仿行。”
老太后沉思良久,最后决断:“凡事不必泥古,此事姑从汝请,可即拟旨以进。”(《近代稗海》)
决定大清国命运的“大事”就这么决定了。这里有一个细节不可不提,在研究这个重大人事安排的会议上,却缺席了两个举足轻重人物。一个是首席军机大臣、庆王奕劻,在会议召开前,他就被老太后派到东陵勘察万年吉地去了;另一个是掌握北洋军权、久控京津要地的军机大臣袁世凯。据传,老袁曾与老庆密谋,试图拥立载振之子(奕劻之孙)入嗣。老太后心明眼亮,为了皇权顺利交接和朝廷大局的稳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避开两人,神不知鬼不觉,驾轻就熟地完成了这项重大工程,等到奕劻和老袁得到消息,溥仪入嗣的大局已定,也就无可奈何了。
可人算不如天算,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就在光绪帝暴亡的次日,这个统治中国48年的女强人也将走到生命的终点,她不得不又下一道懿旨:“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须请皇太后(光绪皇后)懿旨,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1908年11月15日,御医张仲元、戴家瑜为慈禧开具了“死亡证明”:“请得皇太后六脉已绝,于未正三刻升遐。”这个嗜权如命的老太太,终于因病医治无效,在西苑仪鸾殿逝世,享年74岁。
老太后辛辛苦苦一辈子,也该歇歇啦。
12月2日,北京城朔风凛冽,天寒地冻。载沣抱着溥仪来到大行皇帝梓宫前三拜九叩,祈告受命,又给皇太后(一年后上徽号隆裕)行了大礼,父子俩人这才来到太和殿,宣告天下,正式登基,改元宣统。
御座之上,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小皇帝忽然放声大哭,在一旁的载沣急忙从一个太监手中拿出一个叫做“唬小儿”的玩具,哄着小皇帝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主持朝廷日常工作后,日理万机的监国摄政王载沣可谓宵衣旰食,殚精竭虑。
说到本朝摄政体制,还就要从头谈起了。那时,小皇帝溥仪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顺治皇帝6岁登基,由叔叔、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皇权在握、雄心勃勃的摄政王多尔衮,凭着自身的勇气和智慧,统帅八旗子弟兵,以秋风扫落叶之势问鼎中原,打下了大清国万里江山。
此摄政王非彼摄政王。
【来源:作者原创】
- 上一篇:清初四川人口锐减是张献忠屠川造成的吗
- 下一篇:清朝撤局的造币厂有哪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