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商朝历史

商朝历史

太戊陵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3年12月20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太戊陵俗称商陵,内黄十二景的“商陵烟云”便是所指。据《史记·殷本纪》载述,雍己在位时“殷道衰,诸侯多不至”,及至太戊即位,“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由此,太戊陵又称“商中宗陵”。商中宗陵坐北面南,占地百亩,围墙筑高墙,前后分区,规模宏大,布局奇特。前区为陵墓区,后区为祭祀区,中间甬道为中轴线,直通拜殿,甬道东为太戊陵,西为嫔妃墓,历代王朝祭祀不绝。陵内宋开宝七年(公元947年)所立《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高耸雄伟,通高7.2米,宽1.6米,厚0.59米,由翰林梁同翰撰写,碑有铭有序,雕刻精湛,字迹清晰,笔法变化多端,妙趣横生,刀工娴熟,骨刀坚凝,堪称一绝。
  流传在内黄人心里的太戊,始终是一个敢于抗争和积极进取的帝王:他曾使一度衰萎的商王朝重新崛起,成就了王者霸业,并依托这片土地开创了商朝中兴的历史局面。在太戊之后,商朝的第十三代王河亶甲又把都城建在这里。自此,颛顼、帝喾、夏相、春秋卫成公、商朝太戊、河亶甲等均在这块建都谋猷、成就大业。
  这块仅有1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饱经了多少风沙的洗礼,成就了多少古代帝王的霸业。今天,当黄河改道的千年之后,透过烟雨的迷蒙,依稀仿佛间,一座座泥沙雕塑的城墙拨地而起,雷雷的战鼓推进了征战的布辇。

  地理位置
  商中宗太戊陵,位于亳城东1公里的次范村。 《内黄县志》卷首十二景图有“商陵烟雨”,曰:“陵寝所遗,享祀弗,古庙丰碑,烟霏雨湿。”说明商中宗陵,在若干年前是古柏森森,碑碣林立,腾腾古风,幽幽王气。县志上有关“谕祭中宗陵”的记载很多,每换一个朝代,都要委派大臣来祭,地方官吏春秋至祭,更是隆重非凡。县志还记有“商中宗陵,在内黄县城西南12公里次范村。
  陵高一丈五尺有余,环绕数十丈许。庙在陵后,正殿五间,傍有碑亭,庙门二重,前有丰碑”最大的一通石碑是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所立的《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铭并序》,翰林梁周翰撰文。文中:“按商本纪:帝太戊,契二十一代孙,帝雍己之弟……”碑总高近6米,碑身3.5米,宽1.7米,碑文850个字,清晰可辨,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地两米深处有黑土文化层,地面能见到仰韶、龙山文化和商、周时期灰色陶片。
  据老人说,这里所有历代帝王“谕祭”碑林,谁也没有数清过,可惜50年代均已移作他用,陵地还剩有十多块石碑龟座。近年群众捐资修复大殿,重修了陵园围墙,收集散失碑刻数通,前来考察寻根拜祖人群络绎不绝。

  碑碣
  碑碣或许是近些年才搜集来的罢,有的碑文已漫漶不可辨识。最大的一通石碑是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所立的“太宗新修商帝中宗庙碑”——这通碑高耸在墓冢之前,由于它的高大,其他碑碣颇显矮小了。陵园中还有的十多块螭首趺龟(石碑龟座)安详地注视着游人,它那坚实的体魄、无怨的负重或让人不解,或令人感叹,抑或,还传动着南北朝习习的遗风。
  太戊陵的碑碣是否在诉说着一个遥遥的远年的记忆?太多太多的历史溶进了自然,我甚至触摸不到一个具像的真切,只有缥缈的或忧郁的意象。

  历史的疑问
  商中宗太戊的都城和寝陵是否在内黄刘次范,已经不可考证。曾为商都之说,更是多为方家所不取。一些评论家、史学家在“都”与“陵”这两个不同事物上产了迷惘,一边试图通过“陵”的雪泥鸿爪来寻找“都”的印痕,一边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论证都与陵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商汤建国后定都偃师,直至太戊,共九王,历时约150年。有关专家鉴定,偃师作为商都时间也是150年。太戊的在位时间为75年(见《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并序》中亦称太戊“皇家有天下七十五年”),而仲丁在位仅十年。由此观之,从第九王到第十一王之间便出现了约60-70年的空白。
  那么,太戊王是否在后期把都城由偃师迁到了内黄?仅就商的都城而言,商朝有三十余王之多,各王的“都”、“陵”在岁月的流逝中早已不见了踪迹,我们更是无从揣测内黄的商都之说的依据了。但商中宗死后葬于亳城东南,却似乎是一个不争是事实。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