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23~1032年:重修晋祠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它原本是为纪念西周时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经大修后更名为晋祠,天圣年间(1023~1032)又屡加修葺,将原来祀唐叔虞为主的兴安王庙变为祀叔虞母亲的圣母庙。晋祠经过近千年岁月侵蚀,如今宋代原制只剩下圣母殿、塑像、飞梁、献殿等,其余建筑物为明清重建。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现存北宋重要建筑之一。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殿前8根廊柱上各雕盘龙一条,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早采用围廊的一例。此殿在建筑结构和式样上,既继隋唐,又启元明,是研究中国建筑的珍贵资料。殿内现存宋代彩塑43尊,是我国宋塑中的精品。圣母殿前,依隋唐旧制建鱼沼、飞梁。鱼沼为17.9米×14.8米的方型水池,四周泊岸墙用整齐青石叠砌。池中有抹角方柱34根纵横排列为十字形,上面斜架梁,用十字形桥面,称之为飞梁,桥下立于水中的石柱、斗拱和梁木为宋时遗物。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他虽然一生穷困不得志,但以诗歌著称,颇得欧阳修推重。梅尧臣的诗歌主张与西昆体的浮艳诗风相对立,他提倡《诗经》、《离骚》的传统,认为诗歌是“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而产生,注重写实,追求“平淡”的风格。他的创作实践与其创作主张是一致的,富于现实性、人民性,许多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达了对国事的关心。《汝坟贫女》、《田家语》、《陶者》等篇章都是他诗歌的代表作。梅尧臣平淡自然、含蓄委婉的文学主张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亦可见。《览翠亭记》写得自然而有韵味,叙事、写景、议论、抒情都流露出作者的高情雅趣,体现出一种自得其乐、旷达自适的恬然心态,一扫西昆体无病呻 吟之弊,带动了诗风、文风的变革。
【来源:作者原创】
- 上一篇:公元1027年:王惟一造针灸铜人
- 下一篇:公元1023年:益州设立交子务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