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宋朝历史

宋朝历史

大宋王朝孤儿寡母屈辱百年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中国历史上,有六大着名王朝,也就是汉、唐、宋、元、明、清。一般地说,这几个朝代都有共同的特色:一是大,二是老,其疆土辽阔,寿命也长,是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大国。几姓王朝,连番地走马登台,法统相接,治乱相续,绵延下来了一部堂皇的中国古代史。
  这六大王朝中,有五个,起码在开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武功赫赫,威震八方,四夷来服。在国号前加上一个“大”字,是用不着扭怩的。
  唯一有问题的,是其中的“大宋”。
  这个宋朝,文事繁盛,堪称古代第一,但武事却是一塌糊涂,弱得要去“服四夷”--谁都能当他的爷爷!
  后人不免疑惑:同是中原王朝,宋何以独独积弱?是缺少名将,还是不出忠臣?都不是。中国历史上,一文一武两位“古今完人”--岳飞和文天祥,就出在大宋,两人为大宋的名臣谱系挣足了面子。其他虽然不及他们有名、但忠勇才干不亚于他们的,大有人在!
  说来,大宋的国势疲弱,武力不振,被北方强敌欺负了几百年,直到最终被欺负死,那是有其客观原因的。稍知历史的人一般都知道:五代后晋的石敬瑭想做皇帝,资本有点儿不大够,就做了一笔“公平交易”,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也就是后来的辽朝),以换取“大辽”的支持。
  燕云十六州那是什么地方?是中原北方的屏障,国之长城!燕云一送人,那就等于把房子拆掉了一面墙,大敞四开,北方邻国的铁骑南下,从此不费吹灰之力。大宋的烦恼,早在那时就已命里注定了。
  到后来,后周的柴世宗全力北伐,可惜只收回了三州就英年早逝。再往后,光复的任务,就传到了大宋皇帝的手里。
  以上说的是先天不足。待大宋打算来收拾旧河山的时候,问题就是后天不足了--连着几任皇帝在北伐问题上,都有重大失误。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看看四周都是割据政权,“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他睡不着了,要一个一个地收拾。掂量了半天自己的斤两,没敢去动北边的“北汉”,因为北汉后面有大辽撑腰。他和宰相赵普在一个风雪夜,在赵普家中吃着火锅,商定了平定天下的战略,那就是“先易后难、先南后北”。
  他这一偷懒,埋下了致命伏笔,等把南边的软柿子一个一个地捏完,老天不给他时间了。某日深夜,宋太祖正和弟弟赵光义聊天,忽然暴死,留下了一桩“烛影斧声”的悬案。
  弟弟赵光义即位,当了宋太宗,当仁不让地开始北伐。太宗组织的北伐一开始很顺利,辽朝的地方官望风而降,百姓更是“民怀二心”,心向大宋。
  不过,等宋军困住孤城燕京后,情况突然有变。
  燕京就在今天的北京西南,是大辽的陪都“南京”(辽的首都是上京,也就是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在燕京围城战中,宋太宗煞是神勇,亲登战车,近城督战。眼看再有三天就能拿下了,没想到,辽大将耶律休哥率了大军来援!
  大辽援军从天而降,宋太宗千算万算没算到这一步,只好硬着头皮过招。
  两军在城外高粱河摆开阵势决战。一开始,是宋军打得好,辽军勉强支撑。可是,耶律休哥眼尖,一眼看见宋太宗就在阵中指挥,位置前出,于是命令主力:别的不管,直扑宋太宗的卫队!
  辽军的这一手,是古代的“斩首行动”,打得宋军乱了套,一下竟把整个宋军的队伍击溃。一万多宋军战死,其余的狼狈溃逃。宋太宗侥幸突围,偷偷坐了一辆驴车脱离前线,跑得灰头土脸。
  这就是着名的“高粱河之败”。
  四年后,老天又给了大宋一次机会,大辽的皇帝死了,儿子即位,才12岁。皇后萧燕燕升格为太后,临朝摄政,是为萧太后。这时候的大辽,各方面都很不妙,正是所谓“主少国疑”之际--当国的是孤儿寡母,勋臣贵戚各握兵权,都在看笑话。
  宋太宗赵光义获得了这个情报,犹如服了兴奋剂:高粱河之耻,今日终可得报!于是在大宋雍熙三年正月开始部署,开春三月,发三路大军攻辽。
  这次摆下的阵势,对幽燕是志在必得。东路,主帅曹彬,统军十万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发,这是准备拿下幽燕的主力军。中路,主帅田重进,从定州(今属河北)出发,直取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主帅潘美,副帅杨业,出雁门关,旨在拿下云、应二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应县。
  这次宋太宗没有亲征,也许是上次坐驴车坐怕了,不敢再冒险,但是部署得却极为周密--东路曹彬这一路,虽是主力,却要求他们一开始要慢慢走,牵制住辽军的主力。而最先发起攻击的,则是西路和中路,待两路一得手,辽军必慌,要赶着去燕京西南防堵。这时候,东路再发力北上,三路汇合,致使敌人顾此失彼,好一举拿下幽燕。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一仗,又是先胜后败,而且败得极其窝囊,只成就了英勇殉国的“杨家将”。在后代的章回小说、戏曲与评书里,西路军副将杨业,演变成为“杨令公”、“杨继业”,被民间艺术家们说不尽、道不完。--我们这民族,若败了一仗,是一定要说上一千年的,不然解不了心头之恨!
  太宗赵光义也算是行伍出身,跟着太祖南征北战,可以说是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不可谓不勇。但是很不幸,他在军事战略上遇到了天敌。这个天敌,就是大辽太后萧燕燕。
  听“萧燕燕”这个名字,好像是一位淑女。不错,萧太后的确是出身高贵的女子,系宰相之女。可是她还有另一面,史称她“习知军政”。她和赵光义下了一盘大棋。看得出,她对军事可不是一般的习知,而是堪称战略天才。
  萧太后执政后,迅速调整了人事,收拢兵权,重用能人,很快做到了君臣和谐、上下同心,赵光义得到的那个情报,其实早已过时。面对宋军的来势汹汹,萧太后自然有办法对付。
  她早看破了宋军摆下的迷魂阵,认定了宋东路军曹彬才是主力,一定要全力以赴干掉,其他两路,偏师去应付就行了。
  这才叫:大战未开,胜负已见!
  起初,宋军又是打得漂亮,中、西二路军夺关斩将,势如破竹,连下蔚、寰、朔、应、云诸州,两路大军都达到了战略目的。
  此外最关键的东路一军,也顺利攻克固安、新城,继而拿下涿州(今属河北),逼到燕京的鼻子底下了。辽各城守将投降的投降、被擒的被擒,辽军士卒被俘的有上万人。
  形势大好。可是,老天照顾大宋也就到此为止。接下来,萧太后的宠臣、大辽的名将耶律休哥又出场了,战事随之发生逆转!
  最先处境不妙的是大宋曹彬的东路军,他们一打就打到了涿州,因为进军太顺利,以至粮草不继。在涿州呆了十日,只好又退回雄州等粮草--打了半天,白打了。
  宋太宗得报后大怒,认为大敌当前,主力大队回军就粮,乃兵家所忌,“失策之甚也”。立即派使臣赶往军中,令东路军不得后退,亦不准再冒进,而是沿着白沟河与宋将米信会合,待中、西两路军完全实现战略目标后,再与两军会师北上。
  历史的大转折,就在这个命令下达之后。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就是当时的情况--实际上赵光义的这个命令,并没得到执行。曹彬所部诸将一听说中、西二路连战皆捷,都坐不住了,争相请战。大家说:形势这样大好,我们怎能做落后分子!曹彬作为一路统帅,竟然压服不了众人,只得再次率部北进涿州,粮草不够,也顾不得了。
  这时候东路宋军的当面之敌,就是大辽名将耶律休哥。耶律休哥的队伍人数并不多,他便避免与宋军决战,只是在夜里派轻骑骚扰宋军,白天以精锐部队列阵,威吓宋军,搅得宋军筋疲力尽。
  辽军进展迅速,边警一夕数至开封,大宋朝廷上下都慌了手脚。这时候的大宋皇帝已是宋真宗赵恒,他一开始嚷嚷着要御驾亲征,率军亲往澶州与辽军决战,可是事到临头,又两腿发软,犹豫不决。大臣廷议更是说什么的都有,连迁都的建议都提出来了。
  宋真宗心里发虚,问宰相寇准:“南巡何如?”
  多亏了寇准是个主战派,力主皇帝必须亲征,他答道:“群臣怯懦无知,今敌骑迫近,四方危心。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
  禁军的头头、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是个硬汉,激励真宗道:“愿陛下急往澶州,臣等效死,契丹不难破!”
  --大臣都愿以死报国,皇帝还能怕死不去?宋真宗面子上过不去,只好答应亲征。
  这时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辽军在击败了边境一线的宋军后,兵锋东指,企图拿下瀛州(今河北河间),但是在瀛州碰到了硬茬儿。宋知州李延渥率众坚守城池,辽军昼夜猛攻,可就是拿不下来,在攻战中死了三万余人。辽军无法,只得绕开这个钉子户南下,攻克了祁州(今河北安国)、德清军(今河南清丰)和通利军(今河南浚县)三城,一面又频频遣使请和。
  到十一月,辽军已进抵黄河之北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之北,打到宋都开封的鼻子底下了。幸得澶州守军拼死抵抗,设伏弩射击辽兵,辽大将萧挺凛不走运,中弩身死,辽军损失惨重,锐气大挫。
  而赵宋王朝的皇帝,在此时却露出了胆小鬼的原形。大军出发后,真宗一路胆战心惊,磨磨蹭蹭,等到了澶州,更是丑态百出。
  澶州是个跨黄河而建的城市,分南北二城。宋真宗到了南城,死也不肯渡过浮桥到北城,寇准力劝皇帝上前线去激励军心,高琼甚至用鞭子驱赶为皇帝抬轿的士兵,这才把真宗逼到了北城。
  真宗心里七上八下,登上城楼宣慰众军。宋军看见天子来了。一片欢呼,士气大振。
  此时战场的形势极有利于大宋,澶州一带已经集结了几十万宋军主力,与辽军形成对峙。而在辽军身后,绝大部分河北地区仍在宋军手中。辽军却是前景不妙--前有坚城挡道、大河阻隔,后有伺机而动的大宋河北军民,陷入了腹背受敌的态势。
  这不是眼看要关门打狗了么?辽军不敢久留,只能急着通过和谈来下台阶。
  而宋朝方面,在这个绝好的形势下,却放弃了奋力一击的机会,在怕死皇帝的带头下,同意议和。
  宋朝的和谈使者曹利用,在临行前向宋真宗请示办法。真宗给了他一个谈判底线:最高可用百万银绢换和平。
  寇准听说后,大为愤慨,他偷偷警告曹利用说:“虽有圣旨,你此行许诺不得超过三十万,否则定将斩你!”
  曹利用好歹未辱使命,与大辽方面恰好谈成了三十万。回到澶州行宫时,真宗正在用饭,迫不及待让内侍出来问:答应给了人家多少?曹利用觉得不方便说,便以三个指头摁在脸上为意。
  内侍回报,宋真宗还以为是三百万,一惊,不禁叫道:“太多!”继而又舒了口气说,“姑且了事,亦可。”后来,曹利用才出面说明:不过三十万而已。
  真宗喜出望外,重赏了曹利用。
  十二月,宋辽间几经交涉,达成了讲和协定,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皇帝是哥哥,辽皇帝是弟弟;不过大宋这个哥哥却要每年孝敬给弟弟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这就是宋史上着名的“澶渊之盟”。
  此盟之后,两国虽然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但大宋在对外关系上的屈辱史也从此开始!
  四年后,老天又给了大宋一次机会,大辽的皇帝死了,儿子即位,才12岁。皇后萧燕燕升格为太后,临朝摄政,是为萧太后。这时候的大辽,各方面都很不妙,正是所谓“主少国疑”之际--当国的是孤儿寡母,勋臣贵戚各握兵权,都在看笑话。
  宋太宗赵光义获得了这个情报,犹如服了兴奋剂:高粱河之耻,今日终可得报!于是在大宋雍熙三年正月开始部署,开春三月,发三路大军攻辽。
  这次摆下的阵势,对幽燕是志在必得。东路,主帅曹彬,统军十万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发,这是准备拿下幽燕的主力军。中路,主帅田重进,从定州(今属河北)出发,直取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主帅潘美,副帅杨业,出雁门关,旨在拿下云、应二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应县。
  这次宋太宗没有亲征,也许是上次坐驴车坐怕了,不敢再冒险,但是部署得却极为周密--东路曹彬这一路,虽是主力,却要求他们一开始要慢慢走,牵制住辽军的主力。而最先发起攻击的,则是西路和中路,待两路一得手,辽军必慌,要赶着去燕京西南防堵。这时候,东路再发力北上,三路汇合,致使敌人顾此失彼,好一举拿下幽燕。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一仗,又是先胜后败,而且败得极其窝囊,只成就了英勇殉国的“杨家将”。在后代的章回小说、戏曲与评书里,西路军副将杨业,演变成为“杨令公”、“杨继业”,被民间艺术家们说不尽、道不完。--我们这民族,若败了一仗,是一定要说上一千年的,不然解不了心头之恨!
  太宗赵光义也算是行伍出身,跟着太祖南征北战,可以说是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不可谓不勇。但是很不幸,他在军事战略上遇到了天敌。这个天敌,就是大辽太后萧燕燕。
  听“萧燕燕”这个名字,好像是一位淑女。不错,萧太后的确是出身高贵的女子,系宰相之女。可是她还有另一面,史称她“习知军政”。她和赵光义下了一盘大棋。看得出,她对军事可不是一般的习知,而是堪称战略天才。
  萧太后执政后,迅速调整了人事,收拢兵权,重用能人,很快做到了君臣和谐、上下同心,赵光义得到的那个情报,其实早已过时。面对宋军的来势汹汹,萧太后自然有办法对付。
  她早看破了宋军摆下的迷魂阵,认定了宋东路军曹彬才是主力,一定要全力以赴干掉,其他两路,偏师去应付就行了。
  这才叫:大战未开,胜负已见!
  起初,宋军又是打得漂亮,中、西二路军夺关斩将,势如破竹,连下蔚、寰、朔、应、云诸州,两路大军都达到了战略目的。
  此外最关键的东路一军,也顺利攻克固安、新城,继而拿下涿州(今属河北),逼到燕京的鼻子底下了。辽各城守将投降的投降、被擒的被擒,辽军士卒被俘的有上万人。
  形势大好。可是,老天照顾大宋也就到此为止。接下来,萧太后的宠臣、大辽的名将耶律休哥又出场了,战事随之发生逆转!
  最先处境不妙的是大宋曹彬的东路军,他们一打就打到了涿州,因为进军太顺利,以至粮草不继。在涿州呆了十日,只好又退回雄州等粮草--打了半天,白打了。
  宋太宗得报后大怒,认为大敌当前,主力大队回军就粮,乃兵家所忌,“失策之甚也”。立即派使臣赶往军中,令东路军不得后退,亦不准再冒进,而是沿着白沟河与宋将米信会合,待中、西两路军完全实现战略目标后,再与两军会师北上。
  历史的大转折,就在这个命令下达之后。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就是当时的情况--实际上赵光义的这个命令,并没得到执行。曹彬所部诸将一听说中、西二路连战皆捷,都坐不住了,争相请战。大家说:形势这样大好,我们怎能做落后分子!曹彬作为一路统帅,竟然压服不了众人,只得再次率部北进涿州,粮草不够,也顾不得了。
  这时候东路宋军的当面之敌,就是大辽名将耶律休哥。耶律休哥的队伍人数并不多,他便避免与宋军决战,只是在夜里派轻骑骚扰宋军,白天以精锐部队列阵,威吓宋军,搅得宋军筋疲力尽。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