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刘备之四:衰落时期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7月0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四)衰落时期
1、荆州的丧失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汉中王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代表君主行事)。曹操自汉中丢失后,威望大损。七月,关羽相机进攻驻扎樊城(湖北襄樊)的征南将军曹仁,曹仁命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于樊城北。八月,连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等七军皆被水淹,遂登高避水,关羽乘大船进攻,于禁等穷迫归降。庞德力战,不降被杀。关羽急攻樊城,立围数重,外内断绝。驻守襄阳(湖北襄樊)的魏将吕常也被关羽军围困。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关羽。十月,陆浑(河南嵩县北)民孙狼反,南附关羽。自许(河南许昌)以南,不断有人响应关羽,关羽威震华夏。曹操与群臣商议迁出许都,以避关羽兵锋。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献策说:“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而孙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
吴虎威将军吕蒙见关羽讨樊而多留兵,知道关羽怕自己偷袭其后,于是称病(吕蒙有痼疾)回建业,在芜湖(安徽芜湖)遇到定威校尉陆逊,陆逊建议“羽矜其骁气,但务北进,未嫌於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吕蒙于是向孙权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孙权以陆逊为偏将车右部督,陆逊到达陆口(湖北赤壁),写信给关羽,称颂关羽战功赫赫,而深自贬抑,表示依托关羽抗曹。关羽见陆逊不有名,便从江陵抽调了一部分兵力北上。
孙权闻知,以吕蒙为前部,亲自率军西上。吕蒙到达南郡,诱降了驻守公安(湖北公安)的将军士仁和驻守江陵的南郡太守麋芳。陆逊则西取宜都,断绝关羽入蜀归路。吕蒙抚慰关羽及其将士家属,并严禁劫掠民家。关羽听说二城丢失,回师。部下将士听说“家门无恙,见待过於平时”,均无战心。“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权使硃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荆州遂定。”
上庸孟达投降魏国,魏军进攻上庸,刘封战败还成都,刘备“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东吴始终以夺取荆州为国策。赤壁之战后,荆州为曹、刘、孙三家分据。在荆州问题上,怎样对付刘备成为东吴内部有争议的问题。周瑜、鲁肃私交甚笃,但周瑜主张吞并刘备,鲁肃则建议联刘抗曹。孙权自己认为“曹操在北,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采纳鲁肃意见,和刘备继续保持同盟关系。不久,南郡太守周瑜听说益州牧刘璋受到张鲁侵犯,向孙权建议西进取蜀、并张鲁,留下孙权堂兄孙瑜镇守,自己再回荆州夺取襄阳以图中原,孙权同意了这个计划。但周瑜暴病身亡,计划中途夭折。事实上即使周瑜不死,这个计划也难以实现。刘备夺取益州,除了刘璋开门接纳,还有张松、法正作为内应,即便如此,刘备还是费了三年工夫才把益州拿下。周瑜孤军深入,刘备万一犄其背,数万将士将埋骨他乡。周瑜唯一发表的这个战略计划究竟有多高明,不言而喻。
周瑜死后,鲁肃继任。他是一贯坚持联刘抗曹的,所以很快就劝孙权让出江陵,把刘备拉到抗曹前线来。这样做,有三个好处:
第一,解除了西顾之忧,孙权得以专心加强东方防务。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孙权听说曹操将东征,便采纳吕蒙意见,“夹濡须水立坞”。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公攻濡须”,号称步骑四十万,攻破孙权江西营,获其都督公孙阳,孙权率众七万,与相拒月馀”,曹操方退军。曹操把这样大的军事压力放在淮南,若非孙刘联合,西线无虞,还是难以应付的。
第二,可以腾出手来占领交州,使割据交州的士燮俯首称臣。
第三,能够加强对山越的控制。
当然,孙刘联盟不仅对孙权有利,对刘备更有着显而易见的好处。使其能在荆州站稳脚跟,并能伺机进入益州。在这段时间内,刘备的里另究属有限,并不能危及东吴安全。从整个全局来看,东吴的安全是得到了加强而非削弱。
情况是变化着的,政策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等刘备取得益州以后,双方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便无法调和了。过去孙权以为刘备势力不大,乐得与他和好,共抗曹操。但刘备取得益州以后,东吴西面又多了一个强大的霸主,孙权自然不安。加上吴国君臣对荆州、益州都觊觎很久,而现在荆州大半落入刘备手中,吴人十分眼红。所以,当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孙权便要求重新分割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便命令鲁肃阻挡关羽,吕蒙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亲自率五万人下公安,命关羽将三万人争三郡。吴蜀大战即将爆发,这时曹操将进攻张鲁,刘备恐曹操进而侵入益州,不得已和吴国讲和,中分荆州。以湘水为界:江夏、长沙、桂阳属吴,南郡、零陵、武陵属蜀,时为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但是孙权并不满足,趁关羽北伐,夺取了整个荆州,才松下了一口气。
2、夷陵之战与白帝城托孤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自立为帝(史称魏文帝),时蜀中“或传闻汉帝见害”,于是群臣劝刘备称帝,刘备不允。诸葛亮进言说:“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由此可知,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也是其群臣的共同愿望和利益。于是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时为公元221年)。
史言刘备“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按刘备既以汉王朝的继承者自居,照理说他即位后应该立即进兵讨伐篡汉的头号敌人曹丕。可是刘备去硬是要伐吴,“群臣多谏,一不从”。翊军将军赵云进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可是刘备不肯听从,既轻重倒置,也违背了联吴攻魏的既定方针。(个人不同意马植杰先生的看法,孙权已经破坏联盟,如何联合?汉中粮运困难,不如从荆州出兵。而吴国也比魏国容易对付的多。)
孙权听说刘备将东征,“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国南郡太守诸葛瑾写信给刘备说:“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於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於反掌。”(后来给《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裴松之驳斥了诸葛瑾的上述说法:“刘后以庸蜀为关河,荆楚为维翰,关羽扬兵沔、汉,志陵上国,虽匡主定霸,功未可必,要为威声远震,有其经略。孙权潜包祸心,助魏除害,是为翦宗子勤王之师,行曹公移都之计,拯汉之规,於兹而止。义旗所指,宜其在孙氏矣。瑾以大义责备,答之何患无辞;且备、羽相与,有若四体,股肱横亏,愤痛已深,岂此奢阔之书所能回驻哉!”)
从刘备的态度看,好象是把替关羽复仇作为首要之务,但实际并非如此。从史书上看,刘备最得力和喜爱的部下是庞统和法正。他们死后,刘备都难过得流涕数日。但关羽死后,并无刘备哀痛的记载。刘备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不是“忿”,而是“骄”。他一贯对东吴估计不足,所以当他命令关羽进攻襄、樊时,对吴戒备不周。而镇守巴西(郡治阆中)的车骑将军张飞随同出征,“当率兵万人,自阆中(四川阆中)会江州(重庆)。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这样,刘备没有一个谋臣宿将随同出征。只有一个黄权,原为刘璋部下,曾劝刘璋勿迎刘备入蜀,又不肯在刘璋投降前屈服。因此刘备很赏识他,后来又向刘备建议进取汉中,取得了胜利。这次黄权献策:“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但刘备不听,“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这样,黄权虽从征,也没能发挥作用。刘备之所以这样,完全是被骄傲冲昏头脑,他认为自己伐魏虽不能克,但对付吴国还不在话下。
孙权在偷袭荆州前,已经上书曹操献媚。曹操对此采取两面手法,一方面答应为孙权偷袭保密,一方面又把消息透露给关羽。以使吴蜀互斗,以坐收渔人之利。可是曹操也没有想到关羽失败的那么快。孙权取胜以后,为了怕刘备报复,继续讨好曹操。刘备率军东下时,孙权除向刘备求和,还向曹丕称臣,以避免陷入两面作战。
在选择抵御刘备的统帅时,也恰到好处的选择了刚刚在军事上崭露头角的陆逊(也是孙策的女婿),任命他为大都督。另外,迎战的将领有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除了孙桓是年轻的宗室以外,其他人都是富有战争经验的宿将。参战的兵力有五万,也较蜀军的四万兵力为多。(关于夷陵之战的蜀军兵力,和官渡之战的曹操兵力一样,学术界尚无定论。个人也不同意马植杰先生的说法,以为蜀军当在十万左右。)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二月,刘备率军自长江南岸缘山越岭,到达宜道县的猇亭
(湖北宜道西北长江北岸)。吴将皆欲出击,陆逊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於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诸将不解其意,以为陆逊畏敌,各怀愤恨。
刘备不仅沿路联络少数民族,并且还派侍中马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刘备以“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从巫峡到夷陵,连营数十屯。自正月到六月,一直未与吴军决战。这时,刘备埋伏八千伏兵,派将军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向吴军挑战。吴将皆欲出击,陆逊又不允,说:“此必有谲,且观之。”刘备见不奏效,只好召回伏兵,陆逊对诸将说:“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陆逊上书给孙权说:“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原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这时,曹丕听说刘备树栅连营七百余里,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刘备这样把兵力分散在长江之滨的崎岖山岭间,既不能集中力量打击敌人,又难以互相救援,只有等着挨打了。
闰六月,陆逊终于下令要向蜀军反击了。诸将都说:“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陆逊说:“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然后进行一次试探性进攻,诸将说:“空杀兵耳。”陆逊回答:“吾已晓破之之术。”于是命令士卒各持一把茅,分别从水陆向蜀军进行火攻。顷刻间,火光四起,蜀军惊慌失措。吴军同时冲杀,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蜀军四十馀营。刘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刘备乘夜遁逃,驿人自将逃兵扔下的铠甲堆在路上焚烧,以阻止吴军追击。刘备逃回入白帝城。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还不服输,说:“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可见他原来是多么轻视吴人了。
刘备败退以后,江北的黄权因归路断绝,率军降魏。执法官要按军法诛杀黄权妻子儿女。刘备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对黄权家属和平时一样。曹丕善待投降的黄权。这时“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黄权说:“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不久得到确实消息,刘备果然不诛杀黄权家属。
刘备回到永安以后,由于疲困、惭恚各种情绪的侵袭身患重病,以及防御虎视耽耽的吴国,没有再回成都。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把丞相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嘱托后事。
《蜀书·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的寥寥数语,充分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任。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国君,面对着自己才智不足的嗣子,并不是交给他用各种权术保住皇位,而只嘱咐他想儿子对父亲那样听从老丞相(时诸葛亮四十三岁,刘禅十七岁)的指引,意念不辨忠奸,危及大业。假若儿子不能继承基业,与其把国事弄坏、社稷丧掉,还不如把皇位让给”功德盖世“的老丞相好呢!这种语言应是出自刘备的内心深处,不仅表达了刘备的意向和情款,而且也是可以理解的最好的处置方法。而诸葛亮在答语中所表现的忠贞无二,以死相报的口吻,同他以后不畏艰险、鞠躬尽瘁的伐魏事迹,前后掩映,令人感到他们君臣真是如同水乳交融、珠联壁合。非此君不能地此臣,非此臣不能答此君。这样的“君臣际会”,怎能不得到人们的同情与赞扬呢?无怪乎陈寿说这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也认为“自古托孤之主,侮辱昭烈之明白洞达者”。清人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也评价说:“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在这种罕见的君臣关系下,人们对诸葛亮的歌颂已经达到极高的程度,可是对刘备的托孤,人们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评价。甚至有个别人认为刘备托孤之语只是一种权术,这种看法未免流于狭隘和猜度了。
情况是变化着的,政策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等刘备取得益州以后,双方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便无法调和了。过去孙权以为刘备势力不大,乐得与他和好,共抗曹操。但刘备取得益州以后,东吴西面又多了一个强大的霸主,孙权自然不安。加上吴国君臣对荆州、益州都觊觎很久,而现在荆州大半落入刘备手中,吴人十分眼红。所以,当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孙权便要求重新分割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便命令鲁肃阻挡关羽,吕蒙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亲自率五万人下公安,命关羽将三万人争三郡。吴蜀大战即将爆发,这时曹操将进攻张鲁,刘备恐曹操进而侵入益州,不得已和吴国讲和,中分荆州。以湘水为界:江夏、长沙、桂阳属吴,南郡、零陵、武陵属蜀,时为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但是孙权并不满足,趁关羽北伐,夺取了整个荆州,才松下了一口气。
【来源:作者原创】
- 上一篇:历史上的刘备之三:鼎足三分时期
- 下一篇:历史上的刘备之五:总评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