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三国历史

三国历史

历史上的刘备之五:总评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7月0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五)总评

刘备在军事上,诚然不具备第一流的韬略,他之所以能有三分基业和长期受到人们喜爱,还是因他善于用人和具有较佳的作风。“三顾茅庐”和“永安托孤”,就是以上两个优点加在一起的表现。刘备的用人待士,前面已经提到一些事实。总起来看,刘备的用人有以下的长处和特点:

刘备比较能知人,善于发现人才。例如庞统、邓芝、马忠等都因跟刘备谈话而受到赏识。刘备仅于马忠谈过一次话,就对尚书令刘巴说:“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蜀书·马忠传》:“马忠少养外家,姓狐,名笃,后乃复姓,改名忠。”)

“世不乏贤”这句话看来简单,但非善于知人者是不能道出的。那些庸碌或多仪的军制就经常感叹无才可用,或用而疑之。刘备临死时,告诫诸葛亮说:“马夙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是诸葛亮不以为然,后来诸葛亮初次伐魏,即用马谡为先锋,结果招致了街亭之败。说明刘备在知人方面,确实有高明之处。

刘备不只善于发现部署的才能,对于人的品性也有很强的辨别能力。例如刘备被曹操在当阳击溃,有人说赵云已经北降曹操了,刘备立即用手戟扔向那个进谗的人,说:“子龙必不弃我走也。”不久,赵云果然抱着刘备的幼子阿斗回来了。又如刘备领益州牧,有人诬告李恢谋反,刘备却“明其不然”。后来更提升李恢为庲降都督,李恢终于在南中立下了很大功勋。

刘备对部属往往能体贴照顾,全其孝道。例如刘备投靠公孙瓒的时候,渔阳人田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后来刘备担任豫州刺史,田豫因为母亲年老,求归故里,备涕泣与别,说:“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又如刘备在新野时,很器重徐庶。徐庶跟随刘备逃跑时,母亲被曹操追兵抓获,徐庶因此向刘备请求到曹操那边去。刘备体谅其母子情深,还是忍痛割爱,放徐庶北去。

刘备用人注重德才兼备。刘备进去刘璋时,梓潼县令王连守城不降,刘备“义之,不强逼也。”及刘璋投降,刘备对王连甚为重用。刘备对忠孝卓著的早死将领霍峻甚为悼惜,曾“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刘备同其部属的关系,比曹操、孙权跟家诚恳和互谅。刘备个人的作风也较检点。清人赵翼说:“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刘备在对待部署、百姓上,未见其有屠城与,灭人三族之事。至于曹操、孙权乃至司马懿均不能免此。如前所述,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已据有中夏,孙权亦有江东,而刘备“众寡无立锥之地”。假若不是刘备在用人和作风方面有较好的表现,恐怕是不能成就其三分基业的。故我们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刘备是以用人和作风定三分的。

刘备在历代帝王中,具有显著的特色。他之所以为后人所熟知并有教佳印象,并非处于偶然因素。他的军事才略虽不突出,但在用人待士方面,在历代帝王中是罕见的,对后世亦具有广泛而有益的影响。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