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承前启后的隋代书法

繁体中文】  作者:朱关田   发布:2014年07月1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南北。登基之初,甚重文治,优礼学者,曾“诏购求遗书于天下”

1.开皇三年(583),秘书监牛弘,上表请派遣使者到各地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平陈之后,因其书多出陈宣帝太建时所抄,纸墨不精,书亦拙劣,于是“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内、外之阁,凡三万余卷”

2.至大业初年,天下承平日久,且炀帝又重视江南文化,好聚集图书经籍,《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序》有称:

炀帝即位,秘书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以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由是,朝廷甚重书法,秘书省“加置楷书郎员二十人(从九品),掌抄写御书”

3.虽然杨隋书手的情况已不可考,但据韦述《集贤院注》:“隋旧书用广陵麻纸写,作萧子云体,赤轴绮带,最丽好。”

4.其书法出自萧子云,当属南朝流风,院中书手或多属南人。当时国子监设书算学,各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招收学生四十人。隋启唐制,是时既设有书学,吏部取士,亦应有书科。纸无千年之寿。由于隋时经籍及文书之类甚少见存,所见书法,大都是铭石之书,且以楷书为主,因此分析隋时书法只好囿于楷书范围。其结体大抵分作“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两类,前者出自北魏、东晋,后者源于北周、北齐。风貌主要有四种:一平正和美,以智永、丁道护为代表;一峻严方饰,以《董美人》、《苏孝慈》为典型;一秀朗细挺,以《龙藏寺》为代表;一浑厚圆劲,以《曹植庙碑》、《章仇氏造像》为典型。前二种启欧阳询、虞世南之格局,后二种开褚遂良、颜真卿之门路。其承前启后,中枢所在,功不可没,诚不容轻视之。

《董美人》,全称《蜀王美人董氏志》,蜀王杨秀撰,开皇十七年(597)十月十二日入窆万年县,清嘉道年间出土。是志多六朝别体,书法端庄遒丽,汪《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卷八称“字迹端妍含古意,与欧(阳询)、虞(世南)伯仲”,盖为确评。

《苏孝慈》即《苏慈志》,孝慈乃苏慈之字。仁寿三年(603)三月七日入窆同州。清光绪十四年(1888)出土,著录首见毛枝凤《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九,其有称:“楷法精健绝伦,实为佳刻,盖隋人楷法,集魏、齐之大成,开欧、虞之先路,其沉着痛快处,有唐人所不能到者。”

《龙藏寺碑》,齐开封参军张公礼撰。开皇六年(586)立石于河北正定县寺内。是石为隋碑之最煊赫者,后人多以欧阳询、虞世南相论述,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五,有评“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赵《石墨镌华》卷一亦谓“碑书遒劲,亦是欧、虞发源”。按是书结体宽博、运笔细挺,与褚遂良同一境界,即以书风而言,平正冲和有似虞世南处,但绝无欧阳询峭劲峻严之态。其承习北齐余绪,崇尚秀朗,与绍继北魏、偏重峻严者纯属二途。杨隋一代,南北书风渐趋融合,已启初唐门户,是碑洵为典型,王澍《虚舟题跋》称其书“无六朝俭陋习气,盖天将开唐室文明之治,故其风气渐归于正”云,甚是。

《曹植庙碑》,又称《曹子建碑》,开皇十三年(593)立石于山东东阿县鱼山祠内。楷书中掺杂篆、隶,错综变化。书法浑朴雄劲,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以为“快刀斫阵、雄快峻劲”,阳舒处乃为诸隋碑之最。

《章仇氏造像》,又称《章仇禹生等造经像碑》,开皇九年(589)十二月七日立石于山东汶上县。碑已断为三,楷书,兼作篆、隶。书法开宕峻爽,为北齐遗风之渐变者。

其他,诸如开皇十五年(595)的《巩宾暨妻陈氏志》,嘉庆二十四年(1819)四月出土。书法郁穆高爽,为近世金石收藏家所推重,如段嘉谟《金石一隅录》称:“字体高古,有钟、羊法,篆盖亦得汉魏遗意,后人不能及也。”朱士端《宜禄堂收藏金石记》谓“书法方整跌宕,已开唐初诸贤法门”;开皇十六年(596)的《贺若谊碑》,书法峻严宏爽,《石墨镌华》卷一有称“是唐初诸人前茅”。《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六也谓其“字画精整,隋刻之佳者。”

大业十一年(615)的《姬氏志》、《元智志》,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同时出土,书法端丽,有双璧之称。杨守敬《丁戊金石跋》曾评之曰:“两志书法并精整,此隋代变南北朝书体之始,以《苏孝慈》、《尉富娘》照之,可知其时风尚矣。”按《元智志》多六朝别字,书法秀朗遒劲,上承六朝下开初唐,尤胜《姬氏志》,特见称于后人,陆耀《金石续集》卷三评以为:“文字雅驯,书法严杰,北宋也。而结体一洗南北纤俗之习。世重欧、虞书,此为先导也。”不独陆氏所评若是,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卷一也以为“书法劲秀,刻画峻拔,乃石刻中之妙品”。张廷济《清仪阁金石题识》卷二论之更甚,有谓“文词典则,书格精整,古志石中绝无仅有之作”。《姬氏志》虽少疏朗之气,然亦饶有古意,两志或并出一人之手。与《姬氏》、《元智》两志同年人窆的《尉富娘志》,清同治十年(1871)出土。书法方整遒丽,《丁戊金石跋》以为“书法峭健,上嗣丁道护,下开欧阳率更,实出《元公》、《姬氏》墓志上。在今所出古墓志,无与匹者”,盖独具会心,不失高见。大业三年(607)的《常丑奴暨妻宗氏志》,明代出土,著录首见《石墨镌华》卷一,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间见佚。骈文典赡,其书法谨严雅丽,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以为“结体遒整,无齐、梁、魏、周之习,而开虞、欧、褚、薛之派”,又称:“不著书人名,而实在丁道护《启法寺碑》之上。”斯亦可见隋时无名书家的造诣,而诸如此类的无名书家正是隋代书法发展的主流所在。

此外《赵芬碑》(开皇十年),《正解寺碑》(开皇十六年)和《青州舍利塔铭》(仁寿元年)诸石也并为隋刻佳品,堪可称述。

隶书碑志,著名的有开皇三年(583)《梁邕志》,1931年出土,书法清劲秀逸;开皇九年(589)《□真暨妻王氏志》,1929年出土,疏逸瘦劲;仁寿三年(603)《张俭暨妻胡氏志》,1926年出土,遒劲雅丽。其三石已多楷意,也可见唐隶整饬风规之初形。至于诸体掺杂的书法,如《青州默曹碑》,隶中见篆;《曹植庙碑》(开皇十三年),楷间参用篆、隶,虽是东魏旧习,也已经别开生面。颜真卿的《裴将军诗》,楷书中参杂行、草,或即出自此类遗风的影响。

隋代善书者甚多,其实全从南北朝而来。以任隋职、或卒于隋者为限,其见称于唐人著述者,有智永、智果、房彦谦、卢绰(以上并见李嗣真《书后品》,下同),史陵、释述、释特、智楷、丁觇(张怀《书断》),蔡君知(蔡希综《法书论》),赵文渊(深)、赵孝逸、刘玄平和卢道虔、卢昌衡父子(窦《述书赋》)以及杨素、虞世基、阎毗、窦庆(李延寿《北史》),赵仲将、刘(李百药《北齐书》),殷胄(魏征等《隋书》)诸人。以智永尤为著名。

智永,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俗姓王,名法极,王羲之七世孙

5.落发会稽嘉祥寺。在陈,寄籍吴兴永欣寺;入隋,挂锡长安西明寺。生卒年无考。与兄智楷(孝宾,改名惠欣)并以书法擅名陈、隋间。初唐李嗣真列评秦汉以来迄至唐世书家81人,分作十等,智永列于中之中品,其《书后品》且评之云:“精熟过人。”开元年间,张怀撰《书断》,以神、妙、能三品评述历代书家,智永之楷、草、章列为妙品,行书列为能品,并作传曰:

师远祖逸少,历记专精,摄齐升堂,真草惟命,夷途良辔,大海安波。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阳询)、虞(世南),精熟过于羊(欣)、薄(绍之)。相传其曾有真、草《千字文》八百本,散诸于江东佛寺,各施一本。按《千字文》出自南朝梁武帝指命周兴嗣编次,殷铁石集拓王羲之书而为之。《书断》有记智永住吴兴永欣寺时临仿其书“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自制铭志”。又记“尝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满”

6.若是,智永研习先人遗迹,其精熟者自可想知。传世《千字文》墨迹本系唐摹本,多六朝别字,书法秀逸。风神娟静,信是出自其所临右军之手迹。后世释门书法多从智永出,其衣钵相传,沿袭而称之为“铁门限家法”。近世敦煌出土有唐贞观十五年(641)七月蒋善进临本智永《千字文》(伯三五六七),亦可见其在俗众中的影响。著名的《兰亭序》,相传也以为是智永传留于其弟子辩才的。

智永有弟子智果,曾知遇于隋炀帝,《书断》有记:“工书铭石,甚为瘦健,尝谓永师云:‘和尚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其自负若此,盖非庸僧。《书断》又评曰:“夫筋骨藏于肤内,山水不厌高深,而此公稍乏清幽,伤于浅露,若吴人之战,轻进易退,勇而非猛,虚张夸耀,毋乃小人儒乎?”故其所擅楷、行、草,仅入能品。《述书赋》曾根据其带名草书真迹,并称于乃师,有“智永、智果,禅林笔精。天机浅而恐泥,志业高而先成。或拘凝重,萧索家声;或利凡通,周章擅名。犹能作师门之领袖,为当代之准绳。并如君子励躬于有道,蒿人保志而居贞”云。相传有《心成颂》一篇,专言结法,恐已非全文。

明代丰坊作《书诀》,历评钟、王以来善书者,隋凡四人:史陵、薛道衡、丁道护、赵文渊(深)。史陵为褚遂良、唐太宗以及汉王元昌之师,书法虽称高古,至中唐《述书赋》,已不及见。赵明诚《金石录》收有史陵正书《隋禹庙碑》一石,大业二年(606)五月立在越州,有跋云:“其文字磨灭十五六,而其末隐隐可辨,云‘会稽郡’……笔法精妙,不减欧、虞……盖当时名笔也。今此碑磨灭而仅存,世之藏书者皆未尝有,非余收录之富,则遂不复见于世矣。”《嘉泰会稽志》卷十六记施宿当时尝令拓之,仅得二二四字;薛道衡(540—609),字玄卿,薛曜之曾祖,虽名重一时,书迹却流传不多。唐时曾见李怀琳所作之伪品,虽咄咄逼人,或近似之,然终非真迹。宋朝内府藏有《和南》正书一帖,《宣和书谱》有称:“非泯泯众人之笔。”《金石录》亦记有开皇五年(585)十月(《集古录跋尾》作开皇元年)所立《尔朱敞碑》一石,陈思《墨池篇》归在薛道衡名下,然其语焉不详,所见拓本盖已残缺不全。其后,更绝无一纸片石见之于世。

赵文渊(深),字德本,后周书学博士,见称于《北史》,卷八十二本传有记“雅有钟、王之则,笔势可观。当时碑榜惟文深(渊)……而已”《述书赋》也评以为“文深、孝逸(赵孝逸),独慕前踪,至师子敬,如欲登龙,有宋、齐之面貌,无孔(琳之)、薄(绍之)之心胸”。其注又云:“深师右军,逸效大令,甚有功业……惟此二人独负二王之法,俱入隋。临二王之迹,人间往往为货焉。”存世有隶书《华岳庙碑》一通,万钮于谨撰,天和二年(567)十月十日立在华阴,系奉敕书,赵《石墨镌华》卷一甚加推崇,以为“碑字小变隶者,时兼篆籀,正与李仲璇《孔庙碑》同,亦褚河南(遂良)《圣教》、欧阳兰台(通)《道因》之所由出也。”然其终非隋代书迹。赵文渊入隋,其书迹一无著录,或属暮齿,且时日不长,仅临二王而已。

隋代善书者,智永之外,尚可称述者实仅丁道护一人。

丁道护,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官至襄州祭酒从事,米芾《海岳名言》视丁道护与唐之欧阳询、虞世南侪类,并为变革古法者。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五亦称:“隋之晚年,书学尤盛。吾家率更与虞世南,皆当时人也。后显于唐,遂为绝笔。余所集录开皇、仁寿、大业时碑颇多,其笔画率皆精劲,而往往不著名氏……惟道护独自著之。”又特许蔡襄跋语“此书兼后魏遗法……隋唐之交,善书者众,皆出一法,道护所得最多”云者为精鉴。赵明诚《金石录》收其《兴国寺碑》(李德林撰,开皇六年正月立石)和《启法寺碑》(周彪撰,仁寿二年十二月十五日立石)二石,并早佚,惟《启法寺碑》传世尚有宋季拓本可见,尤以临川李宗瀚所藏贾似道钤印本为最著名。是碑正书,书法平正和美,与智永同一法嗣,当从二王而来。此亦可见隋时楷书,盖不尽从北派脱胎。

注释:

1.《隋书》卷一《高祖上》开皇三年三月丁巳条。

2.《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序》。

3.《隋书》卷二十八《百官下》。

4.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引。

5.施宿《嘉泰会稽志》卷十六“翰墨”条下记:“僧法极,字智永,会稽人,王右军七世孙,号永禅师。”陆友《研北杂志》卷上引之,多出数句,有谓:“僧智永名法极,王右军七代孙,百岁乃终。”其或本自何延之《兰亭记》“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句而稍加修正者。若是,智永名法极,智永乃其字,或以字为法号而行于世。上引“百岁乃终”,或“近百岁乃终”者,已无确考。然其大抵生于渠武帝时代当属无疑。

6.见张宗样抄本陶宗仪《说郛》卷九十二。《法书要录》本不见是记。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