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史海钩沉

史海钩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解读“禅让”在历史中的症结

繁体中文】  作者:林鹞   发布:2015年07月2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为什么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翻开华夏篇章,从古代“禅让”制中也许我们能找到点线索。上古时期的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从某种角度上看,可以说“禅让”是中国最古老的社会群体发展进步的优秀政治制度,一直贯穿于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也正是因为“禅让”这根绳索的存在,华夏文明得以附着,源远流长,更古不息。

  一、禅让是社会群体发展的历史产物,时期不同,状态不一

  禅让制,形式上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让位给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实际上是中央集团治理国家的权利象征与制度的具体体现。

  后来随着王朝发展延续与更替,禅让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世袭的产生,世袭制也可以说是禅让制的变形,主要是为“家族天下”。当然这也是各朝各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当然这种制度现在仍然有很大的借鉴之处。二是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有内禅外禅区别。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所谓的“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或帝王让位给别人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比如,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为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最后族人拥戴禹之子启为王。

  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正统的禅让制到禹之子启就“终止”了,他建立第一个朝代——夏朝。随之而来的便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夹杂着人类欲望的一次次膨胀,5000年来,朝朝代代更古循环。

  当然,历史上的王朝更替,除去武力征服之外,不乏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这些所谓的禅让,都是朝中权臣胁迫皇帝退位,而由于继承者是当政者的臣子,为避免“不忠”的骂名,便打着“禅让”的旗号,以取得正统性,也有人说是蒙蔽天下的说辞。因此,以禅让而灭亡某一朝代,史书中也多表述为“篡”(如“王莽篡汉”),若以武力直接推翻某一朝代,则用“灭”(如“元灭宋”),以表明某种价值判断。

  二、一段禅让史,一部社会进行曲

  来看看历史那些以“禅让”为名义进行的改朝换代:

  8年,西汉的孺子婴禅让给新朝的王莽;

  220年,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

  265年,曹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西晋武帝司马炎;

  420年,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南朝宋武帝刘裕;

  479年,南朝宋顺帝刘准禅让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

  502年,南朝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南朝梁武帝萧衍;

  557年,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南朝陈武帝陈霸先;

  550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让给北齐文宣帝高洋;

  557年,西魏恭帝元廓禅让给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581年,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朝文帝杨坚;

  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

  705年,周圣神皇帝武曌禅让给唐中宗李显(内禅);

  907年,唐哀帝李柷禅让给后梁太祖朱温;

  937年,南吴睿帝杨溥禅让给南唐烈祖李昪;

  951年,后汉李太后下诰将后汉皇位禅让给后周太祖郭威;

  960年,后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

  ……

  三、二晋前后延,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当然这些禅让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如三国演义大家知道吧,司马懿作为曹操的军师与吴、蜀交战,因其卓越的军事政治指挥才能,连续辅佐曹丕、曹叡、曹芳三帝,成为魏国的实权人物。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也听说过吧。司马昭就是司马懿的儿子,魏国的权臣,司马懿去世,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掌权。司马昭权势极大,自封为晋王,封其子司马炎为太子,公元二六五年,司马昭卒,魏帝曹奂经过多次“禅让”,当然其中缘由不言自明,最后司马炎才接受皇帝禅让,随改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晋王朝,司马炎是为晋武帝,也是西晋第一位开国皇帝。建国套路和曹操掌权再由儿子曹丕称帝一模一样。

  司马炎即位之时,三国之中的吴国还未被平定,故而武帝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平定东吴统一全国。公元二八零年,晋军南下进攻建业(今南京),吴主孙皓出城请降,至此,魏、蜀、吴相继灭亡,中国出现了暂时的统一。

  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武帝分封十多位有功同姓为王,又对晋朝的官制、兵制、法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整,由于晋臣多为前朝的名门望族,故而他们提出的政治改革措施多以保障其自身利益为主,其中大部分并不适应当时晋的实际社会状况,所以晋朝初年的经济并未有太大发展。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马衷继位。惠帝本是愚痴之人,并不能治理国家,以至于朝中大权尽落于皇后贾氏之手。司马氏诸王不满于朝中贾氏专权,纷纷想杀贾氏而独掌大权,于是便发生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

  此次发生在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使晋朝原本就衰弱的统治进一步恶化,至西晋末年,不仅国内人民纷纷起义反抗暴政,而且域外的匈奴、鲜卑诸族也对西晋的统治虎视眈眈。正当八王混战、匈奴、羯起兵反西晋、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的时候,长江流域算是较为安静的地方,中原一部分士族和民众开始渡江来避乱。

  三〇七年,晋怀帝任命琅邪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建邺(晋愍帝时改称建康)。司马睿有了这个职位和地盘,来投靠的士族也就多起来,成为长江流域的中心势力。

  公元三零八年,匈奴大单于称帝,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开始了灭晋的历程。三一六年,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西晋自武帝建立政权以来,共历三代四帝,前后仅五十一年,西晋王朝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三一八年,司马睿被推戴为(东)晋皇帝,建立起东晋朝。由于政治制度、皇室血统以及国号等诸多方面因素,可以将东晋看做是西晋的延续,所以说“二晋前后延”。

  登帝位受百官朝贺时,晋元帝三四次请王导同坐御床受贺,王导辞让不敢当。原来晋元帝除了因为姓司马有权被推为皇帝,其他实力是没有的。他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导,军事上完全依靠王敦,重要官职多被王家人占有,他想选用自己亲信人也不能无顾忌。当时人们说“王与马,共天下”,实际是司马氏势力远不敌王氏势力。作为一个开国的皇帝,要请一个大臣同坐受贺,可以想见司马氏的微弱。

  此后东晋政权的存在,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力量,而是因为几个大姓间常常保持势力的平衡,共同推戴司马氏作皇帝来维持这种平衡。然而,这正与美国家族财团利益冲突的现状相吻合,不禁惊叹,跨越两千年,历史竟在这里曾经上演,美国是否要学习一下“王与马,共天下”这段历史呢?

  四、江湖混混建立名副其实的(南)宋王朝

  东晋朝十一帝,首尾一百零四年。接下来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朝不用说了,主要是少数民族政权。说说南朝。

  刘裕出身破落的低级士族。东晋初,刘家避难,从彭城迁居京口。刘裕幼年贫穷,不得读书,以耕地为业,兼做樵夫、渔夫及卖履小贩。他又是个酷爱赌博的无赖,曾因赌输,被京口大族刁逵缚在马桩上索赌债。这种经历使得刘裕懂得劳动民众的疾苦并具有冒险求利的性格。后刘裕在刘牢之部下当小军官,勇悍善战,屡立大功。刘牢之部下诸将,抢掠财物,比盗贼更凶,独刘裕约束部属,纪律严明,大得民心。从此,刘裕成为北府兵的著名将领。

  四〇四年,桓玄篡晋,刘裕在京口约集失意士人密谋攻桓玄,被众推为盟主。刘裕击败桓玄,掌握东晋朝政权。后来积累战功,打下帝业基础,和晋元帝依靠大族推戴的情形完全不同。

  刘裕所创的宋朝,皇帝独掌大权,主要辅佐,多选用寒门,原来的高门大族,只能做名大权小的官员,难得皇帝的信任。削弱士族的政治势力,实行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宋朝国内的统一程度远非强藩割据的东晋朝所能比拟,政权大大增强了。刘裕消灭纪纲不立、豪强横行的东晋朝,建立起比较有力的宋朝,对汉族历史是一个大的贡献。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很大部分上决定在少数人手里。其实我们大都有英雄情结,不管这个人是皇帝、隐士、武士还是一个普通人,历史总因为这些人发生着方向性的改变,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例如黄帝大战蚩尤实现大一统,鬼谷子布局战国争雄,司马徽布棋三国鼎力,张良执导汉室的兴衰,刘伯温导演大明王朝。还有司马懿、刘裕等等不经意间,这些人便轻易的改变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纵观历史任何朝代,只要是关系着社会重大进步的时刻,总会出现类似的历史人物,不管他是一代帝王还是一个普通人。

  禅让,5000年来已成为一个权力和制度的象征,随着华夏文明的传承不断的演变发展,出现了皇权世袭、门阀政治、中央集权等等形态。但是,禅让的目的是纯粹的,属于华夏精品,不论是少数人决定,还是大多数人决定,总之,都是为了更准确的选择出引领历史文明进步的主导者,进一步完善人类的追求,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当然这期间,总会不自觉的由社会和文明发展自然产生相应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否有权)推动着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