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

《春秋穀梁传注疏》引书考论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5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摘要:《春秋穀梁传注疏》引书八十余种,颇为繁富,其中原书大部分已失传,赖《春秋穀梁传注疏》保存一二,故其保存之功极大。《春秋穀梁传注疏》引书也极有特点,如三礼方面的书籍所占比例大、所引书名篇名不一、会通《春秋》三传、所引材料与现存文献的差异以及包容唯心主义色彩较浓的纬书等,这些需要辨证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春秋穀梁传注疏》;引书;考论
  《春秋穀梁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因其善于传达《春秋》经的义蕴,而受到各代学者的重视。学者们对其注释、笺疏和进行研究,形成春秋穀梁学。其中,《春秋穀梁传注疏》由晋代范甯注、唐代杨士勋疏,是《十三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范《注》、杨《疏》注释详尽,引书丰富,故能取代其他各家《穀梁传》注而完整流传至今。千多年来,人们对《春秋穀梁传注疏》引据的书籍种类和数量并未清理与研究。笔者对《春秋穀梁传注疏》进行研读后,对其所引的书籍考论于下。
  一
  由于《春秋穀梁传》的注与疏联系紧密,对其所引书合并梳理与统计。现按四部分类法举列如下。凡所引古籍皆列出书名,能考见具体篇名者亦将篇目列出。为避免行文繁芜,不引述具体材料。
  (一)经部
  1.《易》类:
  《易》本经引用了《坤卦》、《坎卦》、《解卦》、《鼎卦》、《归妹卦》、《文言》、《系辞》、《说卦》。此外,引用了西汉京房《易传》、东汉王弼《易经注》、东汉马融《易经注》。
  2.《书》类
  《尚书》本经引用了《舜典》、《禹贡》、《洪范》、《金縢》、《六誓》、《七诰》、《周官》、《顾命》。此外,引用了《尚书传》、《书·序》及孔安国《尚书注》。
  3.《诗》类
  《诗》本经引用了《风》、《雅》、《颂》三类。其中,《国风》类引用《邶风》之《穀风》、《周南》之《麟之趾》、《卫风》之《简兮》等;《雅》类有《大雅》之《抑》、《韩奕》;《小雅》之《白驹》、《节南山》、《小弁》、《桑扈》、《角弓》等;《颂》类有《周颂》之《噫嘻》。此外,引用了子夏《诗序》、《毛诗传》、陆机《毛诗义疏》。
  4.《礼》类
  三《礼》引用最多。其中,《周礼》类有《天官》之《大宰职》、《玉府》;《地官》之《小司徒》及《小司徒职》、《媒氏》;《春官》之《大宗伯》及《大宗伯职》;《夏官》之《司马》、《校人》;《秋官》之《司盟》、《大行人》及《大行人职》;《冬官》之《考工记》。
  《仪礼》类有《士冠礼》、《士昏礼》、《士丧礼》、《士虞记》。
  《礼记》类有《曲礼下》、《檀弓》、《王制》、《月令》、《曾子问》、《礼器》、《郊特牲》、《明堂位》、《丧服(小)记》、《杂记上》、《丧大记》、《祭法》、《祭义》、《祭统》、《哀公问》、《中庸》等。
  另外,还引用《大戴礼》、郑玄《礼记注》及《少仪注》、王肃《礼记注》、杜预《丧服要集》、《司马法》、《礼经》纬书之《礼纬》、《稽命徵》等。
  5.《春秋》类
  《春秋》类引用的书籍有:
  《左传》之属有《左传》、东汉郑玄《左传注》、《箴膏肓》、东汉贾逵《左传注》、东汉服虔《左传注》、西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北朝刘炫《春秋左氏传述义》。
  《公羊传》之属有《公羊传》、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
  《穀梁传》之属有西汉刘向《穀梁传注》、东汉何休《穀梁废疾》、东汉郑玄《释废疾》、东晋张靖《笺废疾》;三国魏麋信《穀梁传注》、西晋刘兆《春秋公羊穀梁传解诂》、东晋江熙《春秋公羊穀梁二传评》、东晋徐乾《春秋穀梁传注》、东晋徐邈《春秋穀梁传义》、东晋范甯《春秋穀梁传集解略例》、范甯《春秋穀梁传集解别例》、范甯《春秋穀梁传集解薄氏驳》、范甯《春秋穀梁传集解范氏答》。
  《春秋》纬书之《春秋纬》、《春秋左氏说》、《穀梁说》、《春秋考异邮》、《感精符》、《春秋说元命包》、《文要钩》。
  6.《孝经》类
  《孝经》类引用了纬书之《孝经说》、《援神契》。
  7.五经总义类
  五经总义类引用了如下书籍:东汉班固《白虎通》、郑玄《六艺论》、东汉许慎《五经异义》、东汉刘表《五经章句》、三国蜀谯周《五经然否论》、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8.四书类
  四书类引用了《中庸》;《论语》之《八佾》、《雍也》、《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宪问》、《子张》;《孟子》之《滕文公章句上》、《告子章句下》。
  9.小学类
  小学类引用了训诂之属有《尔雅》之《释器》《释宫》《释亲》等、西晋郭璞《尔雅注》、《玉藻》;字书之属有许慎《说文》、西晋吕忱《字林》、《字书》、《字诂》;韵书之属有西晋李登《声类》、西晋吕静《韵集》、《史记音义》。
  (二)、史部
  史部引用了正史类:《史记》之《周本纪》、《(齐)世家》、《鲁世家》、《楚世家》、《(孔子)世家》、《(六国)年表》;《汉书》之《高祖纪》、《食货志》、《五行志》、《艺文志》、东汉李奇《汉书·艺文志注》、《晋书·范甯传》。别史类有《世本》、《(逸)周书》之《籴匡解》《谥法(解)》、《(孔子)三朝记》;杂史类引用了《国语》之《周语》、《楚语》。
  (三)、子部
  子部引用了《老子》、《庄子》、《尸子》、战国邹衍《邹子始终》、《管子》、《吕氏春秋》及北魏高诱《注》、《荀子》、《本草》、《孔丛子》。
  (四)、集部
  只引用了扬雄《剧秦篇》。范甯《春秋穀梁传序》杨士勋《疏》有“旧解引扬雄《剧秦篇》曰:‘当秦之世,海水群飞’。”此当出自《扬雄集》之《剧秦美新》篇。
  综上所述,《春秋穀梁传注疏》引用了经史子集四部总共八十余种书籍。其中,经部引用的书籍最多,因为经学为传统学术的主体,而史子集部引书较少,特别是集部,因集部在当时还不发达。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训诂之学发达。《春秋穀梁传》的注释训诂在这一时期的成果也极多。据《隋书·经籍志》载,有近二十家《春秋穀梁传》注。 [1]卷32,《经籍志一·经志》在所引用的八十余种书籍中,有关《春秋穀梁传》笺注的书籍相当部分失传,赖《春秋穀梁传注疏》保存了一些内容。正如钱大昕《跋范氏穀梁集解》所云:“范武子《穀梁集解》,于先儒董仲舒、京房、刘向、许慎、何休、杜预皆举其姓名,惟郑康成称君而不名,范氏世习郑氏学故也;徐邈、江熙、徐乾、郑嗣四人,与范同时,……考《隋书·经籍志》有徐邈《穀梁传义》十二卷,徐乾《穀梁传注》十三卷,其余诸家皆失传,赖范氏书得存一二耳。徐邈书,杨氏作疏屡引之。” [2]卷27经杨士勋《疏》以后,二徐的《春秋穀梁传》注到宋代也失传[①]。其他,如陆机《毛诗义疏》、范甯《春秋穀梁传集解略例》、范甯《春秋穀梁传集解别例》、《春秋穀梁传集解薄氏驳》、《春秋穀梁传集解范氏答》、张靖《笺废疾》、刘表《五经章句》、谯周《五经然否论》、《(孔子)三朝记》以及纬书、小学类书等等也失传。因此,范甯、杨士勋的《春秋穀梁传注疏》对保存古籍有重大的功绩。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范《注》杨《疏》对文献的损伤作用,特别是唐政府组织颁定的《五经正义》,以官方的权威宣布所定经书的正统性以后,其他各家注、疏就失传了,正如刘师培《国学发微》指出:“《正义》之学,乃专守一家举一废百之学也”,“故自有《正义》而后六朝之经以失传,且不惟六朝之说废,即古学之存于六朝旧疏者,亦随之而竟泯!况《正义》之书,颁之天下,凡试明经,悉衷《正义》,是《正义》所折衷者,仅一家之注;而士民之所折衷者,又仅一家之疏。故学术定于一尊,使说经之儒不复发挥新义,眯天下之目,锢天下之聪”[3]。   
  二
  《春秋穀梁传注疏》所引书的种类、内容都极有特点,值得研究。
  第一,引用最多的是三礼类的书。
  因为《春秋》之义以道名分,《礼》能定名分,所以“《礼》能节人”,即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春秋之时,周天子衰微,“礼乐征伐之诸侯出”,这样必出现大量违背和破坏礼法的事件,正如《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要求统治者能“克己”以“复礼”。《春秋》强调礼,《春秋穀梁传》也从礼法的角度来阐释《春秋》,而《春秋穀梁传注疏》更广引三礼对《春秋》经传进行疏解,如《周礼》类有《天官》之《大宰职》、《玉府》;《地官》之《小司徒》及《小司徒职》、《媒氏》;《春官》之《大宗伯》及《大宗伯职》;《夏官》之《司马》、《校人》;《秋官》之《司盟》、《大行人》及《大行人职》;《冬官》之《考工记》。《仪礼》类有《士冠礼》、《士昏礼》、《士丧礼》、《士虞记》。《礼记》类有《曲礼下》、《檀弓》、《王制》、《月令》、《曾子问》、《礼器》、《郊特牲》、《明堂位》、《丧服(小)记》、《杂记上》、《丧大记》、《祭法》、《祭义》、《祭统》、《哀公问》、《中庸》等。另外,还引用《大戴礼》、郑玄注《礼记》及《少仪》、王肃注《礼记》、杜预《丧服要集》、《司马法》、《礼经》纬书之《礼纬》、《稽命徵》等,体现了该书的特色。因此,历代学者均重视对《春秋穀梁传》、《春秋穀梁传注疏》重视“礼”这一方面-的和研究。如清人侯康《穀梁礼证》、柳兴恩《穀梁大义述》、廖平《穀梁经传古义疏》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第二,所引作者名、书名、篇名不统一。
  《穀梁传注》作者麋信,《春秋穀梁传注疏》有时作麋信,有时作糜信,从《隋书·经籍志》考察应作“麋信”。《春秋公羊穀梁二传评》作者江熙,有作江熙,有作江 ,按《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江熙”。此是作者名不统一。如《春秋》纬书之一《春秋考异邮》,或作《春秋考异邮》,或作《春秋说考异邮》,或作《考异邮》。这是所引书名存在不一的情况。另如所引用的《尚书·洪范》、《洪范·五行传》、《五行传》;《礼记·檀弓》、《礼·檀弓记》、《檀弓》;《礼记·明堂位》、《明堂位》、《明堂》等等,均是篇名不一。甚至范甯、杨士勋在引用材料时,只提及人名,或者只说明该材料出自何书,这说明注疏者随意性大,并不十分严谨。
  第三,会通三传,以定是非,见异同,补缺略。
  《春秋》三传,《公羊》、《穀梁》二传属今文经,《左传》属古文经,家法不同;《公羊》、《穀梁》解经分属二师,师法各异。有的学者批评《春秋穀梁传注疏》解经引用《公羊传》、《左传》,不重家法师法,为例不纯。虽然,我们从范甯《春秋穀梁传集解·序》中看到对“释《穀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辞理典据,既无可观,又引《左氏》、《公羊》以解此传,文义违反,斯害也已。”的批评,但范甯指出《春秋》三传“文同而义异者甚众,故不可以一方求之”[4] 第2367页,故杨士勋说范甯“注广引《公羊》、《左氏》者,以证国氏不同之意,并明褒贬殊致也。”[4] 第2367页杨士勋《春秋穀梁传疏》中也直接指明“同说儒家,三传各异,俱述经旨,而理味有殊也。”[4] 第2360页“三传虽说《春秋》,各有短长。”[4] 第2361页“是三传之说各异也。”[4] 第2372页、“是三传异说。”[4] 第2374页、“是三传异也。”[4] 第2375页可见,范甯、杨士勋引用《左传》、《公羊传》意在说明三传解经的差异性和各自的特色。
  可分两种情况:其一,是三传解经不同。如《春秋穀梁传注疏》卷3,桓公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杨士勋《疏》认为“《公羊》以为鲍之狂,故甲戌日亡,己丑日死。孔子疑之,故以二日卒之。此传(《穀梁传》)之意,言陈侯辟病,以甲戌日出,己丑之日得之,不知死之日,故举二日以包之。《左传》以为再赴,故两日并书,是三传异说。”[4] 第2374页三传对陈侯之卒两书卒日提出不同的解说,说明三家皆有各自的理由。其二,三传文本各异。如《春秋穀梁传注疏》卷4,桓公十五年,五月,公会齐侯于蒿。范甯《集解》:“蒿,《左氏》作艾,《公羊》作鄗。”[4] 第2378页《穀梁传》“蒿”与《公羊传》“鄗”同属今文,因音同而字异,《左氏》之“艾”与《穀梁传》之“蒿”一属古文,一属今文,因义近而字异。另外,《春秋穀梁传注疏》中还有范甯针对《穀梁传》缺传的经文、杨士勋对范甯《春秋穀梁传注》未注的经传文分别引用《左传》、《公羊传》进行补充。这样,就使《春秋穀梁传注疏》更加完善。因为从东汉的郑玄至唐代的《五经正义》,今古文家法与各家师法逐渐融合综合,《春秋穀梁传注疏》会通三传正是适应了这一学术潮流。
  第四,《春秋穀梁传注疏》所引用各书也有特点。
  其一,全引之文与流传至今的文本比较有文字差异。如引用《庄子》外篇《外物》二十六:“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杨士勋《疏》引作“《庄子》云:‘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4] 第2366页。《老子》之五十七章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春秋穀梁传注疏》引文作“以政治国,以奇用兵。”[4] 第2391页又引用《论语·子罕》原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春秋穀梁传注疏》引文作“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4] 第2451页这是一字之异。另,引用《周礼·春官·大宗伯》原文“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壹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坐伯。”《春秋穀梁传注疏》引文作“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一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受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坐伯。”[4] 第2380页《周礼·夏官·司马》原文:“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春秋穀梁传注疏》引文作“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下国一军,其将命卿。二千五百人为师。”[4] 第2427页这是多字之差异。
  其二,节引原文。《周礼·秋官·司盟》原文:“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而《春秋穀梁传注疏》引文作“掌盟载之约”[4] 第2371页。《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原文作“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春秋穀梁传注疏》引文作“当尧之世,洪水横流。”[4] 第2359页《孟子·告子章句下》原文:“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春秋穀梁传注疏》引文作“重之于尧舜,大桀小桀。轻之于尧舜,大 小 。”[4] 第2450页
  其三,意引原文。即只引原文的大意,文字与原文有较大差异。《春秋穀梁传注疏》卷12,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范甯《注》:“礼:君赐之环,则还;赐之玦,则往。”杨士勋《疏》:“‘君赐之环则还,赐之玦则往’,荀卿书有其事。”[4] 第2412页查《荀子》二十七《大略》:“绝人以玦,反绝以环。”则范《注》所引则只是其大概。另《滕文公章句上》原文“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春秋穀梁传注疏》引文作“周谓之彻,殷谓之助,夏谓之贡,其实一也”[4] 第2450页。另《论语·子罕》原文:“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春秋穀梁传注疏》引文作“文王既没,其为文之道,实不在我身乎。”[4] 第2451页
  其四,引文错误。范甯、杨士勋在给《春秋穀梁传》作注疏时,有时因疏忽大意,将引文的出处误植,或所称引自某书的材料却不能查对。如《春秋穀梁传注疏》卷20范甯《注》有“矛楯之喻”。杨士勋《疏》以为“《庄子》云:楚人有卖矛及楯者,见人来买矛,即谓之曰:‘此矛无何不彻。’见人来买楯,则又谓之曰:‘此楯无何能彻者。’买人曰:‘还将尔矛刺尔楯,若何?’”此典在《庄子》书中查找不到,当出自《韩非子·难一第三十六》:“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之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因此,杨士勋将其由《韩非子》误植于《庄子》一书中。
  第五,《春秋穀梁传注疏》所引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
  《春秋穀梁传注疏》卷1:“隐公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范甯引京房《易传》加以注解:“日者阳之精,人君之象。骄溢专明,为阴所侵,则有日食之灾。不救,必有篡臣之萌。其救也,君怀谦虚下贤,受谏任德,日食之灾为消也。”[4] 第2367页《春秋穀梁传注疏》卷5:“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中,星陨如雨。”范甯引刘向曰:“陨者象诸侯陨坠,失其所也。又中夜而陨者,象不终其性命,中道而落。”[4] 第2382页《春秋穀梁传注疏》卷14:“成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杨士勋引刘向云:“冰者阴之盛,木者少阴,木者少阳,卿大夫之象。”并加以解释:“此是人将有害,则阴气胁木,木先寒,得雨而冰也。”[4] 第2322页《春秋穀梁传注疏》卷18:“昭公二十有五年,夏,有鸜鹆来巢。”杨士勋引刘向曰:“去穴而巢。此阴居阳位,臣逐君之象也。”[4] 第2440页京房、刘向均是善“推阴阳言灾异”[5] 卷75,《眭弘传》,对《春秋》经文中自然灾异与人事相联系进行唯心的解释。范甯、杨士勋注疏中还引用了一些谶纬方面的书籍,如《礼经》纬书《稽命徵》,《春秋》纬书《春秋考异邮》、《感精符》、《春秋说元命包》、《文要钩》,《孝经》纬书《援神契》等,对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不批判,反而持肯定的态度。如《春秋穀梁传注疏》卷10:“文公三年,秋,雨螽于宋。”《穀梁传》说:“外灾不志,此何以志也?曰,灾甚也。其甚奈何?茅茨尽矣。著于上见于下谓之雨。”杨士勋《疏》说:“《公羊》与《考异邮》皆云:‘螽死而坠于地。’故何休‘螽犹众也,死而坠者,象宋群臣相残害也’云云,‘上下异之云尔’。今《穀梁》直云‘茅茨尽矣,著于上而见于谓之雨’,与谶违,是为短。郑玄云:‘《穀梁》意亦以宋德薄,后将有祸,故螽飞在上,坠地而死。言茅茨尽者,著甚之验,于谶何错之有乎?’是郑意以雨螽于宋,亦为将祸之应也。”[4] 第2405页《穀梁传》将“雨螽于宋”解释为虫灾严重,符合事实,而杨士勋引用《公羊传》、《春秋考异邮》以及郑玄的解说,将自然的灾异与人事的祸福作牵强附会的关联,肯定谶纬之说。两晋至隋唐,图谶之书,已受到人们的批判和扫荡,而范《注》、杨《疏》还引用谶纬书籍来注疏《春秋穀梁传》,因此,其历史观、学术观是低调的。
  综上所述,《春秋穀梁传注疏》所引的书籍是极丰富的,在今天多数古籍失传的情况下,它的保存文献之功是不可抹杀的。另外,它引用的书籍或材料,也有极大特点,如与传世文本之间的差异值得研究,特别是一些节引或引其大意的材料,我们今天作辑佚时,或者前人从《春秋穀梁传注疏》中所辑佚出的材料,在引用或使用时均应该持审慎的态度。
  [①]《宋史》卷202,《艺文志一》。著录有范甯《穀梁传》十二卷 、杨士勋《春秋穀梁疏》十二卷。
  :
  [1] 隋书[M].
  [2] 钱大昕: 潜研堂文集[M].四部丛刊本.
  [3] 刘师培: 国学发微[A]. l刘师培全集[M]. 北京: 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
  [4] 春秋穀梁传注疏[M].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5] 汉书[M].
  Research of Chun Qiu Gu Liang Zhuan Zhu Shu Quote Books
  Abstract: Chun Qiu Gu Liang Zhuan Zhu Shu quoted over eighty books, the most of them had lost, but Chun Qiu Gu Liang Zhuan Zhu Shu preserved the part of them. So, it should be meritocracy. Quoting books of Chun Qiu Gu Liang Zhuan Zhu Shu had five characters, all of them need been analyzed and studied.
  Key words: Chun Qiu Gu Liang Zhuan Zhu Shu ; Quote books ; research
  [①]《宋史》卷202,《艺文志一》。著录有范甯《穀梁传》十二卷 、杨士勋《春秋穀梁疏》十二卷。
  :
  [1] 隋书[M].
  [2] 钱大昕: 潜研堂文集[M].四部丛刊本.
  [3] 刘师培: 国学发微[A]. l刘师培全集[M]. 北京: 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
  [4] 春秋穀梁传注疏[M].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5] 汉书[M].
  Research of Chun Qiu Gu Liang Zhuan Zhu Shu Quote Books
  Abstract: Chun Qiu Gu Liang Zhuan Zhu Shu quoted over eighty books, the most of them had lost, but Chun Qiu Gu Liang Zhuan Zhu Shu preserved the part of them. So, it should be meritocracy. Quoting books of Chun Qiu Gu Liang Zhuan Zhu Shu had five characters, all of them need been analyzed and studied.
  Key words: Chun Qiu Gu Liang Zhuan Zhu Shu ; Quote books ; research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