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用儒家的手,搬起王家的石头,砸了汉家的脚
【繁体中文】 作者:朱东 发布:2015年03月1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西汉传到孝平帝的时候,被王莽篡夺了政权。但是,我们要明白,在这个问题上,孝平帝仅仅是个当事人,却并不是责任人。真正要为汉家天下的倾覆承担责任的,是孝平帝的爷爷,汉宣帝的儿子汉元帝刘奭(shì)。
《汉书·元帝纪》中记录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见宣帝多用文法吏,用法律管束臣下,就劝宣帝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谓一针见血的既道明了汉家的制度,也点明了元帝的错误。
因为,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尊之儒并不是孔子创建的原始儒学,而是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董氏儒学”。
其改造方法,就是通过加入“天命论”,使本来仅仅是一种侧重于伦理学说的儒学,拥有了一定的宗教色彩和功能,进而成为一种政治工具。而“天命论”作为一种学说,为了保证它的完整性——能够自圆其说,就必然是一把双刃剑,既通过用“天意”附会儒学的理论,来强调君主的权威性,要求人民无条件的服从君主,又用“天意”来要挟君主,宣扬上天对君主的约束与监督。
所以,“独尊儒术”的提出,就在新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实现了上下君民之间的相对平衡。宣帝当然明白,要用这套“懂事的”儒学来教化社会,但也要其应用限定在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之中,而不能将其用于现实的政务管理之中,针对现实的政务,用的其实是法家的思想。
形象的说,是用法家来治短,用儒家来治长。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当前的稳定,又能保证长远的发展;既能保证皇权的威严,又保证社会的道德。
一旦专用儒术,虽然可能从理论上存在一个美好的未来,和足够高尚的道德,但是当前的稳定,与皇帝的权威都将无从保障了。没有始何来终?没有本何来末?其结果,必然是在对美好的憧憬中,走向混乱和覆灭。用《大学》的话讲这就叫——“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可惜,这些都是汉元帝所没有理解的。原因可能很多,除了他个人的智力水平之外,有一个原因可能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这个汉元帝在事实上是汉朝历史上,第一个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的皇帝。因此,他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围绕在他的身边,境界未必很高的儒生们的影响。
于是,在登基之后,摆脱了宣帝管束的汉元帝,就开了他的以“纯任德教”为核心内涵的,充满了道德高尚色彩,洋溢着理想主义气息的新政。
形象的说,元帝就像一个脑子不好使,但又十分用功的学生一样,由于成绩上不去,只好在作业本的整洁程度上下功夫,尽最大可能的在形式上做个好学生。这就导致了他向另一个心理需求的迈进——要做一个符合儒家标准的好皇帝。
在这种心理需求的驱使下,元帝从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都尽可能模仿儒学的要求,尊崇天命论的指示行事:西汉皇帝,因灾异下“罪己诏”一共28条,元帝一个人就下了10条;因怪异天象而大赦天下的命令一共22条,元帝一人就下了5条。两项都是冠军。
元帝的纯任儒学,显然获得了社会上、朝廷中的儒生的广泛认同,又由于这些人掌握着话语权,控制着社会的舆论导向,因此元帝的“精神”,经过他们的整理与放大之后,形成了两个结果:
第一个,就是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中国好皇帝的标准”。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甚至可以视为是汉元帝的“历史功绩”。因为他解决了一个“好皇帝”的标准问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审美观。在客观上,对后世的皇权形成了一定的约束,为君民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奠定了基础。
然而,不幸的是,这一标准直接被用在了对他的后继子孙,也就是在其身后的几位西汉皇帝的评判之上。而这几个皇帝,恰恰是在这个标准之下的典型的坏皇帝。
第二个,就是在事实上,通过导向作用,将全社会的专注焦点,都引向了一种对道德的理想主义追求之中。
我们说,对任何事物的追求,一旦进入了理想主义的状态,那么这种追求本身,就难免不是偏执的;追求的方式,就难免不是形式化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元帝不仅是西汉后期理想主义风潮的始作俑者,甚至还可以将其视为是此后数百年,越演越烈的以文人为主体,弥漫于整个社会的矫揉造作之风的始作俑者。
这种风气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就是,越来越忽视实用实效,而强调形式审美;越来越忽视当前,而沉醉于对未来的憧憬。其本质,就是用未来,来替代现实,甚至是束缚现实。用理想逃避现实,来甚至是透支现实。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虽然后人往往把王莽简单的定义为一个处心积虑意在篡政的阴谋家。但是客观的说,这其中并不是十分的公平。
准确的说,在很大程度上,王莽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道德快男”,或者更准确的说,就是一个由汉元帝兴起的理想主义风潮,催生出来的“道德快男”。
因为,王莽的父亲早亡,虽然在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的保护下,他可以从叔伯那里得到一定的支持和保护,但是在那个父权鼎盛的时代里,这基本上就意味着,在通常情况下,他已经失去了在家族中的话语权,当然也就是更加失去了在仕途上发展的机遇与空间。
因此,对于王莽来说,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显现出所谓的过人之处。后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文治武功王莽都没有多少可圈可点的地方,所以他的唯一过人之处,就是他的行为极其符合儒家的标准。并因此赢得了从家族内部,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元帝的“纯任德教”在社会上树立起来的观念,乃至审美标准上的导向,王莽几乎没有任何的机会来篡夺西汉的政权。
事实上,在经历了元、成、哀前后三代皇帝的荒唐治理之后,在矛盾空前激化的社会中,王莽就理所当然的被朝野视为使“周公在世”,是能够挽危局的不二人选,是天下人的希望所在,自己的身家所系。
所以,在他的身后有一大群来自朝野上下的,盼望由他来替代刘氏家族的西汉,来治理天下追随者,拥护者。
人们之所以,会对王莽后来的种种堪称大逆不道的行为,够被忽略和容忍,原因就在于,这原本就是他们潜意识中的愿望。
所以,形象的说,正是充满了理想主义情怀,真诚的纯任德教的汉元帝,用儒家的手,搬起王家的石头,砸了汉家的脚。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汉朝,用鲜血和理想铸就的时代
- 下一篇:善于占有和运用舞台的配角——汉光武帝刘秀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