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小议赤壁之战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5年08月2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引言:
    孙子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笔者一直认为高明的将领用兵很流畅,老道,现在知道这种感觉的理论根源孙子已经解释了形势的确是预知胜负的关键。
    (因为本文的目的不是研究双方的战略态势的文章,不过开篇一定要写明思路,不是我不考虑,而是不是本文重点。)
    让我们开始正文吧,^_^
    先说周瑜:
    背景分析:
    严格来说,作为防守方,想真正的防卫大江是非常难防的,因为军队如果分散在沿江的防线上必然造成在战术主战场的局部空间的防卫薄弱(如同沿江撒沙子一样),因为处于外线的敌人在渡江的方向上是掌握主动权的,所以可以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分散在江防的防守方。所以防卫大江或者岛屿,有如同防卫长城一样,如果分散兵力,就容易造成一点击破,各个击破,所以一般采取纵深机动防卫,就是利用天险进行要点防守,寻找外线敌人的进攻弱点进行有效的突破,比如补给线,粮道,兵道等方面。而作为内线进行跨区域联合防守,当防线上某点被敌人有效突破的时候,区域内可以根据情况派遣机动军队进行补救,并且防守的态势可以呈现扇型,几个区域间可以协同作战。所以固守战术要点,并且寻找敌人的弱点是内线破敌的关键。
    所以周瑜和孙权进行商议,周瑜延江固守要点,而孙权筹集军队在柴桑(九江)进行机动,其实从柴桑到江夏时间很短,因为过了夷陵,江水平缓,沿江西北进的速度也很快。(夷陵的资料参考我以前的资料)
    而作为内线防守长江防线的周瑜熟悉水战,并且熟悉战术,他知道寻找到曹操的军队的集结地就是他防守地战术要点(因为曹操是外线作战,补给线比较长,而且分兵两路南下,一路走汉水,一路走南郡,所以需要汇聚一处集结渡江。详细见下文),而因为刘备占据了曹操东进的要地夏口,那么作为一个区域的指挥官,他重点要防卫曹操南下渡江,并且要在等待中,寻找曹操的漏洞。
    再说曹操:
    背景分析:
    曹操严格来说没有在南方进行过作战,所以他并不熟悉水战,他在北征乌桓后,在玄武池演练水军,相信他的当时目的就是对付南郡的刘表,暂时还没有准备备战东南的孙权。
    曹操在获得南郡后,在荆州之战中,曹操的兵力分散,这是因为曹操初步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拿下全部荆州,而荆州出去襄阳外,还有重要的南郡和毗邻孙权的夏,樊口这两大战略要点,所以曹操分兵两路,一路南下取得南郡,另一路从襄阳延汉水南下准备攻取夏口。而刘备的东退导致了南下的水军不能夺取夏口,所以需要和夺取南郡的另一支曹操的主力进行汇合。有人会问,既然长江各处都可以渡江,为什么曹操不从南郡渡江,为什么一定要从乌林,陆口南渡导致了赤壁之战那?因为延南郡向东到陆口一带,长江以南是云梦大泽和洞庭湖,即使渡江也并不利于补给和行动,而且乌林处于两路南下军队的汇总之所,而且补给可以沿江也可以走陆路,补给方便。故曹操会选择在这里把主力进行集结,而周瑜也这是因为上述的原因,所以才在长江的南岸的陆口阻止曹操渡江。
    (其实说个题外话,三国演义里,周瑜让诸葛亮去破袭曹操粮道,的确是处于内线防守方应该做的,不过曹操用兵多年,不会犯袁绍那样的军事盲的错误而已,所以周瑜就算想在粮食方面破曹,也不过只是想想而已了。)
    既然曹操战败了,我们仔细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在战术上曹操面临两个新课题,就是如何渡江作战和水军陆军联合作战的问题。
    其实既然守江方守的辛苦,并且弱点也是处处体现,所以攻击方突破江防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多路渡江,利用多路局部渡江点形成优势,充分利用兵力多的特点,有效的形成主攻和侧应的战术(.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晋灭吴还是隋灭陈,宋灭南唐,都是利用兵力优势,多点渡江,让敌人虽然有区域防守,但迫使守江一方处处受制,机动不得,顾此失彼,难以全方位机动。(孙子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可以仔细分析其战术原理。)而在赤壁战场上,曹操在渡江上形成了单点渡江的态势,形势对自己非常不利,这恰恰证明了曹操并不熟悉渡江作战的特点。曹操再有的战术问题就是水路协作的作战问题,曹操在陆口和周瑜的水军交锋,大败而回,而曹操并没有明显的意识到水军是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他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陆战上,即局部战场的人数和补给是胜负的关键。而作为习惯水战的周瑜他面对的主要对手则是屡战屡败的刘表的水军,而刘表的水军早在以前跟周瑜的作战中早已经被杀破了胆,而且关键是曹操对于他们的态度很明显,他们不过是一支被迫投降的军队,所以他们的士气和战法都很低落。在水战方面,周瑜的优势是很明显的,而且可以说远胜曹操,足以达到阻止曹操南渡的战术目的的。
    所以曹操失败的原因就是不熟悉渡江的战术和对于水路的协作的战术不熟悉。
    再总结周瑜的胜利原因。周瑜作为一个战区的指挥官,他了解自己军队的特性,并且在跟孙权的军事讨论中提出了曹操军队的缺点,就是曹操不熟悉水战,而且军队长途跋涉,早就是强弩之末了。(孙子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并且他熟悉防守长江的方法和战术,他和刘备阻止了曹操的南下,并且他寻找到机会大破曹操。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一个孙子也提及的问题:“等待”。(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在战争的过程中,形势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但是能够属于利用形势的指挥员是才是真正的战术家,而如果能够创造一个机会和把握一个机会更证明这个指挥家的才能的确不凡。从三国的三场主要战役中,三个杰出的指挥官,曹操,周瑜,陆逊都是属于利用对手在战术上的缺陷,并且耐心的等待,并在等待中寻找和发现敌人的战术漏洞,并予以坚决的突击,破袭,导致一场场影响深远的变化。而他们全都是在战术对峙中,因为敌人不熟悉军事,或者不熟悉战术而产生失误,甚至错误所导致体现的漏洞。如官渡之战中袁绍在外线进攻中忽视补给线的漏洞,被曹操抓住,赤壁之战中曹操不熟悉渡江的战争和水路混合作战,而被周瑜寻找到了机会,刘备的问题(我在下一篇-夷岭之战中会提及)被陆逊寻找到了战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首先寻找一个战术平衡点(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来形成僵局,并且利用自己灵活的战术去破袭敌人,如曹操利用外线的补给过长的漏洞,周瑜利用曹操不熟悉水军的漏洞,陆逊利用刘备军队过于分散而把握住了机会。
    其实曹操,周瑜和陆逊作为三场决定性战役的指挥官,他们都是善于把握瞬息万变的战机而著称,可以说是都是高明的战术家。不过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战术特点,曹操从破徐州就演绎了机动和穿插作战的战术,(关于机动孙子说: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关于机动作战的原理孙子说: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而在官渡中更是准确的寻找了战机,可以说熟悉陆战的基本战术特点,而周瑜利用曹操不熟悉水军的特点,大胆使用火攻破袭敌人,可以说精通水军。而陆逊在等待中,利用刘备军队分散在漫长的树林中的弱点(个人认为刘备这个错误比袁绍还低级),火攻破刘,体现出其良好的军事素养。(.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所以赤壁一战,曹操方面反映了曹操不熟悉渡江作战的特点,体现了他习惯陆战的特点即在兵力和补给上压倒对方,而周瑜熟悉水战,并且准确的分析出曹操军队的缺点就是不熟悉水战和渡江作战的特点。所以有算胜无算,并且周瑜把握住了机会,大破曹操,已经足以证明他的确是优秀的战术家。
    本文的对赤壁的分析结束。
    新加篇:
    既然说到了周瑜,就多说几句,周瑜作为一个战术家,他具备最优秀的战术家的很多品质,其实说穿了就是一点――赌。(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周瑜在赤壁破曹可以说是其一个亮点,不过其想取蜀的思路的确敢于押宝,周瑜分析形势认为刘备不会,或者没有准备在周瑜取蜀的同时在背后切断他,周瑜认为刘备一是认为自己正在扩张消化期,没有能力或者是时间来顾及周瑜,二是认为曹操,或者刘备不会和刘备或者曹操联合起来在背后破袭自己,而且自己挟带着赤壁大胜和南郡,以夷陵,南郡为补给基地,又有熟悉蜀地的甘宁为内应,应该可以大破刘璋,(孙子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如果破袭刘璋,占领巴地,就算刘备北进,曹操南下,周瑜也有补给基地。故一个优秀的战术家就要善于利用形势来赌博,个人认为周瑜取蜀的形势并不比山本破袭珍珠港强到那里去,他们都是善于利用对方的消极和麻痹来形成最有效的战术打击。当然残留的结果总是留给战略家们去处理了。比如鲁肃和孙权那样人,他们的思维角度更偏向于政治和同盟,跟一个战术家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