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红旗近卫军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6年04月16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在强国论坛上看到有网友举出《中国通史纲要》的观点,认为“清朝强盛时期的行政效率要高于明朝”。在评论这个说法前,小兵想先问一句——谁能肯定,明朝强盛时期的行政效率就低于清朝的“康乾盛世”呢?如果仅仅一味拿清朝中前期的国势日上同明朝中叶以后的衰败作比较,那是在以己之长攻人之短,这种对比是毫无意义的。至于单纯从军队人数上判断明清行政效率或统治效能孰高孰低,则更是以偏概全,如果不去深究这两个朝代兵力多寡的具体根源,仅凭这条理由是很难服人的。
    有人认为,明朝国防(或曰民族政策)的一大败笔就是没能很好的笼络羁糜北方各游牧民族如蒙古、女真等,结果军队兵力过于庞大,耗费了大量钱粮,以至最终拖垮了大明帝国。小兵对这番“高论”颇不以为然。试想,朱元璋是以汉族被压迫者的代言人身份起兵反元的,在那个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同蒙元势力妥协就意味着丧失中原百姓的民心,而且残元势力的复辟阴谋也不允许汉族中央政权与之和谐共处。至于残元分裂后逐一兴起的蒙古各部,其首领或拥兵自重,或桀骜不驯,大多对明王朝充满了敌视。
    不错,明朝的常备军人数的确始终保持在200万人左右,建国之初这一数字约为180万,后因战事增多兵力亦持续增加,到永乐中期全国总兵力已扩至280万左右。但考虑到终明一代,军事斗争一直连绵不断(中前期主要是抵御残元及蒙古各部势力,后期主要是防备和对付新兴的后金/清军队的南下,东南沿海则长期遭受倭寇的严重侵扰。当时称之为“南倭北虏”),明帝国保持一支兵力庞大的军队显然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如果从单纯的军事角度来看,清中前期来自蒙古的军事威胁,较之明朝简直就是小儿科。葛尔丹兵力极盛时也不过寥寥数万人马,而在明代,残元势力或鞑靼、瓦剌各部一旦入寇长城沿线,动辄便是十数万重兵压境——明初盘踞甘宁的扩廓帖木儿拥有强悍的“骑兵十万,步兵倍之”,再加上占据东北的元太尉纳哈出20万雄兵,以及其它元军,整个北元兵力“不下百万众”,更不要说当时的南方还有云南的元梁王巴匝剌瓦尔密,以及四川明昇的夏政权等割据势力了。
    明代对外战争的规模也远非清朝所能比拟。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命大将冯胜统兵15万出击,大破元军主力纳哈出部于捕儿海,光俘虏就抓了七万多;永乐年间明朝的几次作战,北伐蒙古用兵50万,南征安南挥师80万,虽也有丘福之败,但总体而言当时明军军威之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康熙年间清朝同葛尔丹作战,一场歼敌不足万人的昭莫多战役即称得上“转折之战”(此后葛尔丹一蹶不振),这要是放在明朝,充其量也就算次中等规模的边界冲突罢了。
    但可能又会有人说了,明朝兵力虽众但多系吃闲饭的“冗兵”,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洪武-永乐年间是公认的盛世,那么这一时期明朝的几百万军队是否导致中央政权的统治效能低下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即使兵力再多,但只要给国家造成的负担较小,而且战斗力不减,那这支军队就不能被叫作“冗兵”。与北宋徒费大量银钱供养了一支“平时不老实,战时不顶用”的百万弱军不同,明朝前期的常备军尽管人马众多,但却没有从经济上拖垮国家财力,何也?这主要源于明初朱元璋推行的军屯制度。军屯发展到永乐年间臻于极盛,据统计当时“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在兴屯矣”,全国军屯田地近89万余顷,粮食产量(1403年)达到惊人的2345万石,相当于当时全国赋税粮的43%。朱元璋就曾自夸:“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这种说法尽管有些言过其实,但可以肯定通过“令军队屯田自食”,朱元璋确实不仅较好的解决了军队的自给问题,减轻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而且对恢复社会生产、富国强兵产生了积极影响。
    明朝前期,尽管还要参与繁重的经济建设,但军队并未因此荒怠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抵御南倭北虏的进犯,明王朝统筹布局,量敌用兵,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点、线、面有机结合,实边固防,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国防体系。虽然明代国防偏于保守,但这不等于其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例如洪武年间在北方长城沿线设置“九镇”(相当于九大军区)作为战略依托,同时组建精兵集团(相当于野战军)以利机动作战,其攻防体系可谓空前牢固。明清之际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就曾在其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讲:“(明初的北部国防)东西延亘,指臂相依,称全盛矣。故合边之数不过四十万,较之宋人备西夏一路犹七十万者,盖蓰倍也”。意思是说“明朝通过有机布防,九镇兵马比北宋边防守军人数少而力量却胜强后者数倍”。洪武永乐时期,明军始终保持了很强的战斗力——洪武元年、二年、八年、二十年,直到永乐二十二年,朱元璋与其子朱棣先后九征北方残元及蒙古各部,且多数都以明军的胜利告终。以上种种,难道也能够作为明朝“冗兵误国,治国无方”的证据吗?
    实际上清朝建国之初,由于各地反清力量仍然活动频繁,清军的兵力也曾一度膨胀达数百万之众。以吴三桂等人为首的降清汉族WZ,在短短几年内就由几十万人急剧扩充至200万!清军虽然在康熙朝后期有所削减,但在以后不同时期仍有反复,最终在道光年间固定在了80万人。单从数字上来看,80万清军确实远少于200万明军,可问题在于:这80万清朝军队有什么战斗力可言吗?他们御外侮则丧权辱国,平内乱则一败涂地,如果不是后来地主编练WZ兴起的话,清朝的统治恐怕还要早几十年结束哩(即便不会很快灭亡也将陷入动乱)。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大清帝国在鸦片战争时能拥有200万军队,那英国侵略者怕是在开战前还真得好好思量一番呐。说到底,清朝还是因为养不起那么多军队呀,每年好几千万两的进项(超过明代国库收入数倍),却只能维持不及前朝一半的兵力,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如果其中的猫腻一一细究起来,只怕会更加骇人听闻哩。至少,小兵没瞅见明代能冒出个像和珅那样的一代巨贪来!
    (题外话:和珅各项资产折合白银达8亿两之巨,相当于清朝15-20年的国库收入,如果搁到现在,《福布斯》杂志上的世界首富肯定非和珅莫属。当年有个广州的行商,资产不过区区2600万银元,就已经被美国人惊呼为“世界首富”了,此人若跟和珅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具备可比性)
    清朝的北部边防之所以比较安定,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满清皇室注重笼络蒙古上层势力,通过互相通婚、封爵、接济日用品、设旗等方式巩固了满蒙联盟。但我们必须考虑到满清统治者原本就是少数民族,他们和蒙古人在文化习俗上比较接近,不存在汉族政权那种排外的“华夷”思想(汉族的和亲从来都是权宜之计,而即便是拥有蒙古妃子的明太祖朱元璋,其对待异族也远未达到皇太极一宫四后妃全是蒙古人的地步),这成为满蒙关系得以紧密的最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其次,清朝建国之初,蒙古各部已分崩离析,再没出现过类似明朝时瓦剌、鞑靼那样能够足以统合蒙古人力量的强大部落,纵使也有过葛尔丹、策妄阿拉布坦等野心家兴兵作乱,但其实力之孱弱,对中央政权威胁之小,同明朝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清朝在鸦片战争之前,基本上没有来自海上的重大威胁。单从海军实力来看,清朝在“康乾盛世”时所拥有的水师力量较之明朝更是无法企及。终明一代,中国的海上力量虽几起几落,但基本上都能够保持东亚最强。无论明初的郑和船队还是明末的郑芝龙集团,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堪称数一数二的强大舰队。而清朝的海防大多只不过将明代修建的工事继续沿用而已,直到鸦片战争打响,清军很多炮台上装配的还是明代铸造的“老爷炮”哩。如果小兵拿此时腐朽不堪的清朝同明朝国防巩固的洪武永乐年间相比,大家认为这有意思吗?
    至于所谓“(明代)中央政府能有效稳定控制的区域仅限于中原汉族地区,与清朝空前有效的大一统根本没法比”的问题,小兵原来还打算单写篇东西说说这事,不过既然今天涉及到此,也就干脆附带着“一勺烩”吧。
    不错,清朝的确是开疆扩土极有成效的一个封建王朝,但问题在于,它的“大一统”花费了多长时间呢?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762年彻底平定准部和回部叛乱,完全统一天山南北为止,清朝用了将近120年来统一全国,这个时间恐怕无论如何也不能算短吧。至于清朝的“大一统”局面是否真的“空前、有效”呢?如果说明朝只能有效控制中原汉族地区的话,那么清朝又何尝不是如此。整个康乾盛世,旨在削平强藩、扫除叛乱、镇压暴动、反击外敌的各类战争始终就没消停过,康熙朝平三藩、收台湾、战蒙古,可谓武功赫赫了,然而直到老皇帝咽气也没搞定西北边患;雍正朝继续征战西北,兼之用兵西南,连年高昂的军费支出几乎让清廷到了当裤子的地步;而那个威福天子乾隆,统驭四方六十余年,不也靠凑数(把镇压人民起义,屠戮少数民族,干涉藩国内政全算在内)搞了个“十全武功”自吹自擂吗?
    如果严格按照所谓“有效统治区域及时间”来看,清朝还不如明代呢,乾隆统治后期(1762)清朝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而这一所谓“空前有效”的统治维持了不过30多年(1796),便爆发了横扫川、陕、豫、鄂、甘五省,持续时间长达九年零四个月的白莲教大起义。据统计,起义军先后攻破或占领清军大小据点204个,抗击了清政府从全国16个省征调的兵力,打死清军一、二品的高级将领20多人,副将、参将以下军官400多人。而在乾隆死后不过50来年(1799-1851),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便爆发了……莫非,以上这些也都要算作“清朝大一统空前有效”的证据吗?明朝虽然在中叶以后国势日衰,但在核心统治区中央政权仍能够牢牢把握住局势,毕竟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真正燃起时已到了公元1627年,而此时距清军入关只有十来年了。
    小兵承认,明朝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很糟糕的一个封建王朝,但这不等于后来的清朝就能比它强到哪去。至少那个“荒唐、好色、懒散”的万历皇帝,还能够在朝鲜遭日寇入侵时果断出兵援救并最终获胜,也不像清朝那样把越南朝鲜等藩邦一个接一个的出卖给外国;至少明朝面对来自东西方的一切侵略者都敢于亮剑迎战,而不是像清朝那样怯懦的“先定守局,再图进取”或是无耻的向敌人屈膝投降;至少明朝末代帝王崇祯还有勇气和自己的王朝一同覆灭,也要比道光以后清朝的软骨头诸帝强甚万倍!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