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东路北伐军梅县松口大捷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6年05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民国14年(1925年)孙中山带病北上与北洋政府(段琪瑞为内阁总理,实权操在东北张作霖、中原吴佩孚、华东孙传芳大军阀手中)商谈中国统一问题,军阀们毫无诚意,孙中山肝病复发于3月12日逝于北京。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国共双方在苏联的支持下于1926年7月在广州誓师北伐。8月取得两湖交界处的汀泗桥大捷,击败吴佩孚主力,10月北伐军占据武汉三镇,向北挺进。
    北洋军阀吴佩孚仍不甘心失败,唆使孙传芳派兵向粤东抄北伐军的后路。
    1926年10月初,闽军福建省省长周荫人(孙传芳的死党)部与东路军(国民革命第一军军长何应钦部)在松口以梅江为界形成北南对垒之局面,战争一触即发。当时敌强我弱双方在粤东交战的兵力闽军3万众。有说7万人(1);东路军1万余人。交战之初东路军各部向松口集结,并派部游击隆文、桃尧之间,阴止闽军援助松口之兵。
    10月7日闽军由福建永定县入粤进占松口。带兵的将领是孙传芳的“爱将”第三军军长刘俊。兵力有刘俊的第三军及炮X、特务团和没有配马的骑X,实际有作战能力的6000余人,却号称万人(2)。其时何应钦部只有第九团(卫立煌为团长)驻守松口溪南,其余部队由他率领,以主力从大埔攻永定。
    留守松口的东路军(松口人叫“学生军”因官兵大都是黄埔军校学生兵)纪律严明,宣传工作也做得好。由于军民关系好,百姓心向“东路军”,当敌探询问时,群众故意回答:溪南“驻有9个团”。刘俊军以为在松口一带有9个团。因此号称“万人”大军的刘俊,也只好步步力营,不敢轻进。
    刘俊军10月7日抵松口,主力驻扎在官坪村,进占溪北,与驻溪南的“东路军”隔江开火。
    何应钦军长率主力已消灭了永定同荫人部,并率部随即星夜返回大埔抵松口。
    10月9日、10日,何应钦派出的援兵向闽军(松口人叫“北军”因官兵都是北方人)驻地攻打。何应钦和苏联顾问鲍罗廷亲临前线指挥。10月11日,溪南守军在卫立煌团长的率领之下与前来的援军配合作战。援军分两路进攻闽军,一路由桃皮坑攻打车田、大布;另一路由泰下村攻打山口村。溪南守军从上游横山渡河载北军之后。
    闽军军纪极差,所到之处百姓受其害。桃皮坑和官坪村农民财物被洗却,车田村被勒派军米每天五、六千斤,松口镇米店被勒索军米数百石。松口的群众拥护“东路军”,送茶水、煮饭菜、当挑夫等,大力支持“东路军”。
    10月12日,北军三面受敌。“东路军”对刘俊大军实行大包围,对“闽军”逐个山头、逐个据点分割围歼。此时,战场上枪炮轰鸣,硝烟弥温。山口村的仙口塔、王明宫桥、铜琶桥、洋坑村都是战场所在地。交战之处房屋和沿河店铺尽是弹痕弹洞,不少平民百姓被流弹误伤。最后将驻守在官坪的刘俊军部及其主力三面包围,以钳形攻势,强攻强打,只在洋坑(往隆文方向)留给“闽军”一条逃路,以免敌人拼死抵抗,
    10月14日早上,闽军由洋坑村向北(隆文方向突围,行至洋坑村“磨坊下”这个地方遭到东路军的伏击。东路军占据有利地形,从高处居高临下向闽军袭击,军长刘俊在此被击毙。闽军夺路拼死突围,伤亡惨重,死伤2000多人,打扫战场时有闽军死尸500多具。闽军从洋坑村突围之后向隆文、苏前坪直至松源方向逃跑,象赶鸭子一样,遭到东路军的穷追猛打。
    松口战役9月7日开始,10月14日结束,此一仗,东路军缴获北洋军枪枝5000余支,大炮十多门,机关枪十多挺。军长刘俊、团长王其志和3名营长被击毙(3)。俘敌4000余,双方死伤1000多人。战后各处死尸甚多,计有1400多具,由集益善社收埋,花去掩埋费6000多银元(4)。
    松口交战之际,闽军曹万顺,杜超云两个团(驻守闽粤边)起义,并与10月16、17两天在松源(梅县属)、中州(永定属)与东路军合击败逃(松口战场李俊残部)和声援的闽军,缴获枪1700支,俘虏1800人,闽军死伤无数。数万侵粤闽军生还者200余人,多已成为乞丐。
    松口大捷以后东路军顺利入闽,沿途军民声援(如福建海军起义)年底控制全省,继之挥师北上攻苏淅;也减少了中路的压力,使北伐军很快占据沪杭。东路军受到国民革命政府军部嘉奖。


    写作参考资料:(1)《梅州市志》1999年出版674面
    (2)《梅州军事志》218面
    (3)《梅县志》1994年出版846面
    (4)《梅县松口镇志》1989年出版86面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