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略谈“蜀”“汉”源流

繁体中文】  作者:琅邪 杨文理   发布:2007年01月2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陈寿《三国志》记西蜀刘氏政权为“蜀”,其军曰蜀军,其君曰“蜀主”,乃至称诸葛亮为“蜀相”,似乎刘氏政权国号为蜀,但考诸史料,却大不其然。
    同为《三国志》所载之刘备即位文云:“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脩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惟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脩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足见,刘备称制是为了“脩社稷”、“嗣二祖(即汉高及光武)”、“兴汉阼”,其绍继两汉之意昭昭,则国号为汉自然不成问题。
    诸葛亮《出师表》中亦劝后主亲贤用能,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足见西蜀皇族即“汉室”。而杨戏于延熙四年著文颂述国朝人物,亦名为《季汉辅臣赞》。西蜀刘氏政权国号为汉,可谓板上钉钉之事。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诸史料,皆出自《三国志》记载,以陈寿治史之能,当不会自摆乌龙,“没头脑”(易中天语,足见易先生之头脑已进化至与火星人伯仲,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者也)至此,当是另有苦衷,揣着明白装糊涂。
    汉魏移鼎,乃至魏晋相替,台面上皆系非暴力更迭政权,正因如此,以臣凌君,得国不纯也即成为统治者之道德法理软肋。陈寿著《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一者因晋朝初创,朝中多为故魏遗臣;二者因晋受魏禅,曹魏是否为正统,直接影响到晋朝的成色。倘若承认刘备在西蜀所建立之政权为汉,即否定曹魏禅代的合法性。曹魏若系篡贰,晋朝的合法性也便成问题,这叫“伪魏即伪晋”。陈寿投鼠忌器,不得不将“敌国之丑称”之“蜀”栽到国号为“汉”之刘备政权头上。
    对于陈寿这一曲笔,东晋南北朝史家曾予以纠正。如裴松之即称刘备“绍汉祚”。而晋臣习凿齿绞尽脑汁,搞出一个“晋越魏继汉”,曲线救国,在法理上为晋承汉世圆了圈,遂将曹魏禅代一笔抹倒,以西蜀为正统,称刘备使“汉室亡而更立,宗庙绝而复继”,其国号更不待言。唐以降,虽史家于三国正统之争不断,西蜀刘氏政权国号却大致无疑。如《资治通鉴》以曹魏为正统,却通称刘蜀皇帝为汉主,称其属曰汉人,斯为史家正说。
    然《三国志》列名四史,历久年深,“蜀国”之号渐约定俗成,如老杜作诗颂诸葛亮功德,却大书“蜀相”二字,佛头着粪,犹今日着满服祭孔,孔明于地下亦当苦笑。而《三国演义》打明了旗号为刘家张目,给曹魏上了不少眼药,却亦为所误,蜀军、蜀寨不绝于篇。《演义》影响之大无远弗届,上至文人骚客,下至市井走徒,不免多以汉为蜀,将史家为蜀汉正名之努力抛诸脑后,末了闹出央视版《三国演义》“蜀”字大旗乱飘之国际笑话(出口日韩诸国,可称国际)。
    今之学人,自不必为司马氏计,亦不必争议正统,书“蜀国”固无伤大雅,以还原历史计,称“汉国”、“蜀汉”较为适合。范文澜先生之《中国通史》已作出榜样。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