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诞生之谜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7年03月2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关于司马迁的生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主张是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另一种主张是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这两派原始论据基本上旗鼓相当,前者依据晋代张华《博物志》称“大夫司马迁,28岁三年六月乙岁卯,石也。”也就是说,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升为太史令,年28岁,由此上推二十八年
,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应为司马迁生年。后者所依据的是唐代张守节《正义》注称:“太初元年,迁年42岁。”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往上推42年,则是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
时至今日,对司马迁生年的分歧仍集中在武帝建元六年和景帝中元五年上。
应该说,由于司马迁在《自序》中没有记述其生年,汉代史料亦乏记载,以及唐代司马贞、张守节两位大师的分歧,从而埋下了至今难以分清的话题,双方提出的论据大多是按有利于己方的解释和推测,谁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否定对方的见解。
司马迁出生于何地?《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此龙门在何处,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说在今陕西韩城,一说在今山西河津县。
最早持陕西韩城说者是唐代的张守节,他在《史记》“正义”中说:龙门山在夏阳县(今韩城)。同时,韩城鬼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是太史公后裔。他们自称,原本为司马姓氏,因为司马迁受宫刑,后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为“同”字;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冯”字,并列陕西韩城芝川镇司马迁庙为佐证。
持山西河津县说者认为,自古以来,龙门(包括龙门山、禹门口)都记载在山西河津县。黄河自西北而东南出禹门口,急转弯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的地方。据悉此处曾有“汉太史司马故里”碑,只可惜此碑兴修水利时被毁之。而且现在该村仍有司马姓氏的居民。
司马迁究竟出生于何地,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司马迁后代之谜
司马迁虽然是受过宫刑的人,但有一个女儿是肯定无疑的。《汉书•杨敞传》记载:“敞子恽,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诸儒。”从史料看,司马迁的女儿及外孙杨恽,是机智果敢的有才能的人物。
司马迁的子孙后代,是可以取信的。韩城鬼东乡徐村,有清代嘉庆二十二年立的一块石碑,上刻:“维兹同族,世传司马……改姓同、冯二氏,返归故里,徙居徐村。”
据传说,元代一次大地震,南高门村陷没。冯姓长门冯庆,同姓次门同茂,迁到岭下老牛坡的地方,开垦荒地,建起村庄,取名续村,意思是司马后裔继续居住的村子,后来叫转了,变成今天的徐村。这个徐村,无一户姓徐,大多数姓同、冯,冯姓祠堂已不存在,同姓祠堂今存两座,一座大门额书“汉太史裔”,另一座额书“汉太史遗祠”。上祠墓时规定同姓或冯姓同在,缺一姓不能开祭。至今,同冯两姓不婚,视为同一血缘。
司马迁胡须之谜
司马迁的有须无须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争论呢?其中流传着一段辛酸的故事:司马迁受宫刑后,随着生理的变化,他的声音和行动也随之变化如妇女,胡须渐渐脱落无遗。司马迁的夫人柳倩娘是一个画家,对丈夫一生的各个时期的容貌,都画有影像。
有一年,他的儿子司马江,突然来到芝秀庵,言及他反汉,上了太行山。独身潜行京都长安,探知父亲的遗体,将遗骨搬回家乡,通过乡老,葬于新迁的村庄老牛坡。特到庵中,请母亲脱离险境,同到太行山,以便行孝养老。
临别之时,柳倩娘由箱中取出久藏的丈夫影像说:“儿呀!这是你父遗容三十幅,你当视作传家宝,代代相传,他年有机会为你父塑像的时候,千万牢记,不要塑他宫刑后的无须相,要塑他宫刑前的长须相”。
司马江问道:“塑像应以后期为准,为何要改后者为前者呢?”柳倩娘痛哭道:“儿呀!昏君陷害忠良之士,将你父判了宫刑,用意险恶。他们侮辱你父虽系男子汉大丈夫,实则与妇女一般无用,这是咱们家门的奇耻大辱!你们做子孙的,在给他塑像时,一定要塑出他的大丈夫的真容貌。若塑了无须的‘妇女脸’,岂不是承认自己沦为无用之辈吗?”
因此,现在人们看到的司马迁塑像是留着长须的。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千古谁识陈胜王
- 下一篇:揭开中国历史上阿房宫遭“焚”之谜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