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豆棚闲话:文人与琴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9年03月2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琴棋书画”作为文人四事,琴为之首,“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瑟”,在文人眼中,琴不仅是抒发性情的乐器,还代表了文人修身养德的一种立场。
    古代文人所弹的琴,一般是七弦琴,史籍中多称琴。唐代刘长卿诗中有“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之句,“泠泠七弦”指的就是古琴,它的配件也很讲究,比如用黄杨代表正色,用枣木代表赤心,玉温金坚、竹寒且青,都用来比喻君子的美德。
    孔子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琴不离手,他告诫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教学时,时常一边弹琴,一边讲授,不光他自己弹,他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弹。孔子曾经向师襄子学琴,三日得其艺,六日得其技,九日得其神,他一再婉谢师襄子让他更换曲目的建议,直到十日之后悟到《文王操》琴曲的意境才高兴不已,真是“学而不厌”,让师襄子大为叹服。
    孔子和阳虎长得很相像,而阳虎曾经害过匡人,因此他被匡人当作阳虎围困起来,眼看就要有生命危险,他从容地将琴拿出来,边弹边唱,镇定自若,用琴声退了咄咄逼人的杀气,死里逃生。
    三国时,“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的美男子嵇康,通玄学,精音律,诗也写得好,还有一身打铁的力气。遭钟会陷害,被司马昭所杀,临刑前,他“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演奏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唱,哀恸人心。
    但《广陵散》是否真的失传,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当代著名古琴家管平湖根据明初朱权《神奇秘谱》整理出一份《广陵散》,据说就是嵇康弹的那首曲子。
    到了陶渊明,他的弹琴,类似于姜子牙的直钩钓鱼,成为一种姿态,他说“乐琴书以消忧”,他喜欢抚琴读书。对于琴只是抚抚而已,并不是弹,因为他的琴是没有弦的,不能发出声音。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
    别人对他这种“弹琴”的方式很不理解。他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他的抚琴很有点“得意忘言”的玄学味道。这和他读书的方法是一个理,他自谓“好读书,不求甚解”,和弹琴一样,他把读书也当作一种悟道的方式。所以古人说:“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
    到了唐代,古琴已被视为八音之首,并进一步脱离民间,成为文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这时候的文人有些懒了,像王维那样“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人少了,更多的是听琴,这一点可以从李白《听蜀僧睿弹琴》、韩愈《听颖师弹琴》、常建《听张山人弹琴》、白居易《听弹古绿水》、贾岛《听乐山弹易水》这些诗题看出来。
    唐代的爱琴诗人当中,要数白居易的生活最有“小资情调”,他自云一生“嗜酒、耽琴、淫诗”,他还常常坐着轿子到郊外游玩,轿中就有三样东西:一张琴,一个枕头,几卷陶渊明、谢眺的诗,轿边竹竿悬挂着两个酒壶,随意停于山水之处,弹琴饮酒,尽兴方归。但他也更主张听琴,他在《听弹幽兰》一诗中就提出了“欲得身心归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的主张。
    友人到他的住处,除了会以诗酒之外,白居易往往还会亲自弹奏一曲,弄《秋思》一遍。《秋思》大概是他的拿手曲目,也可能是友人喜新厌旧,听这首曲子听得太多,有可能是白居易弹琴的技艺还不精湛,所以白居易自己交待:“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
    唐代古文运动先驱作家独孤及,更是一位“琴痴”,晚年眼睛染病,却拒绝医治,宁愿失明,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听琴更为专心。
    宋元以后,琴的地位更加神圣。欧阳修大概是史上第一个主张音乐疗疾的人,他曾自述患上忧郁症,向朋友道滋学琴,治好了此病。而他的另外一位姓杨的朋友因屡试不第忧郁成疾,他也劝对方去弹琴排忧。
    现在浮华喧嚣的尘世,能放得下一张古琴的位置,已经很难找到。像前面提到的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家徒四壁,靠教琴、修琴和卖画养家餬口,他有三个女儿,而五十年代,他的居住面积却仅有十平方米,而就在这十平方米的屋子里,管先生是将他的古琴挂在墙上的。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