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世界倾听沈阳福陵述说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0年02月1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新闻背景一:福陵,是清代第一代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福陵,清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在顺治、康熙、乾隆时期均有增建,占地面积19.48万平方米,1988年1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背景二:为迎接“一宫两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福陵经历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为期两个多月的规范修缮。如今,恢复了历史原貌的福陵,以她那庄重、古朴、肃穆的风范,向世人重现清代帝王陵园的雄姿,迎接“一宫两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验收。
8月17日,记者登上了修缮后的福陵方城、马道———
修旧如旧返璞归真
步入福陵正红门,你会立即感受到古朴、肃穆的气氛,所有现代建筑工艺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展现在眼前的,是福陵的历史原貌。
拾级而上108磴,依次望去,但见大碑楼、东朝房、果房、涤器房、茶膳房、隆恩楼、隆恩殿、东西配殿、角楼、月牙城、方城等22处古建筑,全部进行了修旧如旧的修缮,剔除了墙面、地面所有的水泥勾缝,重新勾抹了传统工艺的糯米汁、桐油、白面、白灰勾缝,总量达两万余平方米。
各古建筑原来屋面破损的琉璃瓦,达6150平方米,经过查补、夹垄、串瓦,已经完好、规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1970米长的“风水墙”,全部更换成历史原貌的琉璃瓦墙帽;方城东侧的柏油路,更换成了青石板路面;12座古建筑上总共286根柱子的“地杖”,全部采用了“一麻五灰”传统工艺,予以恢复,呈现出朱柱、灰墙、黄琉璃的庄重氛围。
神碑幻影古今传奇
登上108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碑楼。大碑楼为“九脊重檐歇山式”,飞檐斗拱,枋、柱、檩、椽均施彩绘,四面红墙均有拱门,下部方形台基,四面各出踏垛。屋脊、红墙、青砖干摆的“下碱”等部位修缮后,大碑楼显得更加神采奕奕。
大碑楼内立有“大清神功圣德碑”,通高6.67米,碑高5.5米、宽1.8米、厚0.72米;碑座为长4.8米、高1.17米、宽1.9米的“龙趺”。该石碑的石料,是从北京附近的房山县采集而来,由数块石坯组成,碑身重达50吨以上。
从古至今,“大清神功圣德碑”始终有个奇特现象:每当阴雨天气,碑身背面就会隐隐约约显现出“人形”,恰似一名身材修颀、头挽高髻、宽袍大袖、容貌秀丽的少女。这个奇特现象,曾引起古往今来诸多文人雅士的观赏兴致,成为清代“留都十景”之一的“神碑幻影”。
根据有关专家考察、分析,碑石由纹理密度小、善于吸收水分的干松石质构成。“神碑幻影”现象,可能是因为碑身受潮后,由于水分的作用使石质纹理颜色变深、纹理突出,于是便呈现出了“人形”。
隆恩殿顶“宝匣”失踪
走进方城隆恩门,正面就是隆恩殿。隆恩殿居中方城,歇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内无天花,梁架裸露,上面施以彩绘,为东北早期建筑特点之一的“彻上明造”样式,为主要祭祀场所。如今,经过修缮后的隆恩殿,重现往日威严,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据史料记载,清代陵寝、宫殿主要建筑的大脊上,都藏有“宝匣”,内装9种45件宝物,有金、银、铜、铁、锡元宝各一枚;铸有“天下太平”字样的鎏金铜钱5枚;青、黄、赤、白、黑五色宝石各一块,五色缎(颜色同前)各一尺,五色线(颜色同前)各一两;经文纸5张;以及各种粮食、中药材等等。
根据史料记载,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发现,福陵隆恩殿大脊“宝匣”已经丢失。当时,福陵隆恩殿大修,拆换屋顶大脊及琉璃瓦。当工匠们在监工监督下,打开大脊上的“龙口”准备取下“宝匣”时,惊讶地发现“宝匣”已经不翼而飞了。同治皇帝得知后,要求盛京内务府重新备制一份“宝匣”,以便工程竣工之日安放,同时责令盛京将军都兴阿严查“宝匣”丢失原因。
经查,隆恩殿上一次大修在同治八年(1869年)。但经询问当时监督大修的钦差大臣胡家玉等二人得知,当时“宝匣”完好无损,只是药材、经文、五谷等已经腐烂,并进行重新更换。同治皇帝追问盛京将军都兴阿,打开大脊时是否在场,他说“患病,未能前往”。结果,将军都兴阿被“罚奉六个月”,草草结案。至于“宝匣”何时丢失、何人所为,至今仍是难解之谜。
福陵陵寝埋葬三人
以往,人们一直以为,福陵里埋葬的是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纳拉氏。其实,陵寝中的主人不是两人,而是三人:太祖努尔哈赤、皇后叶赫纳拉氏、大妃乌喇纳拉氏。
努尔哈赤:爱新觉罗氏,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辽东苏子河流域的建州左卫,父“塔克世”,明朝建州左卫指挥使;祖父“觉昌安”,建州左卫都指挥。努尔哈赤10岁时,母亲喜塔喇氏病故后,受继母纳喇氏虐待。他时常上山采集山货,到抚顺交易售卖。此后,他投身明朝总兵李成梁帐下,作战勇猛、屡立战功,18岁时与佟佳氏•哈哈纳札青成婚。
经过艰苦奋战,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新宾赫图阿拉城建立大金国,年号“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口实起兵反明,连续占领抚顺、清河等城堡。著名的“萨尔浒大战”后,努尔哈赤先后占领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北宁等地。
天命十三年(1628年)3月,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结果失败;同年8月11日,努尔哈赤死于现今于洪区翟家乡大埃金堡浑河水域,终年68岁;8月12日,葬于沈阳城内西北角;天聪三年,正式安葬于福陵。努尔哈赤一生有后妃14人、16子、8女。
皇后叶赫纳拉氏:名“孟古姐姐”,生于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卒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9月27日,享世仅29岁。叶赫纳拉氏父亲杨吉努,为海西叶赫部首领。叶赫部位于现今吉林省梨树县境内叶赫乡。叶赫部与建州关系较好。明万历三十一年,杨吉努见努尔哈赤英姿勃勃、相貌非常,又出身建州贵族,便将女儿孟古姐姐许诺努尔哈赤“堪为君配”,待长成后,亲自送往与君“缔姻”。
孟古姐姐14岁时,努尔哈赤与孟古姐姐大宴成婚。孟古姐姐“面如满月、丰姿妍丽”,而且“器量宽洪、端重恭俭、聪颖柔顺”,深得努尔哈赤钟爱。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10月25日,孟古姐姐生皇八子,取名“皇太极”。从此,努尔哈赤对孟古姐姐的感情更加深厚。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孟古姐姐病故。努尔哈赤举行盛大祭礼。然后将孟古姐姐葬在自家院内3年,第4年才迁葬于尼亚满山岗,在那为她建陵,派觉尔察氏一户看守。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汗位”,孟古姐姐因此成为“皇太后”。天聪三年,皇太极在沈阳城东石咀头山营造福陵,将太祖努尔哈赤与孟古姐姐“合葬”。
大妃乌喇纳拉氏:名阿巴亥,生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出身于乌喇部贵族之家;其父满泰,为海西乌喇部酋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当时年仅12岁的阿巴亥,就嫁给努尔哈赤为侧福晋。
天命五年(1620年),阿巴亥升为大妃,支持家政。阿巴亥生有三子:长子阿济格、次子多尔衮、三子多铎。努尔哈赤晚年,将镶黄旗牛录分给大妃阿巴亥之子所有。努尔哈赤去世后,诸王强迫阿巴亥殉葬。阿巴亥无奈,只好服从,于努尔哈赤去世后第二天早晨自尽,与努尔哈赤同椁而殓,葬于沈阳城内西北角。随同大妃阿巴亥一道殉葬的,还有二庶妃代因扎、阿济根。
皇太极营造福陵后,将皇后孟古姐姐、大妃阿巴亥,一道与努尔哈赤合葬。
呵护国宝确保“申遗”
东陵公园主任崔正风介绍说,以往,福陵东侧地带,是东陵公园的办公、生活区。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东陵公园拆除了原有职工作业房、食堂、休息室、驻园派出所等10处建筑物,共计3405平方米,腾出大量的土地,栽植了近1000株油松,美化了福陵周围环境。
按照申报文本要求,福陵的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可分为主卷、副卷、备考卷3部分,共20项87条。目前,有关人员已从图书馆、档案、古籍书店等部门,以及北京、河北省等相关单位,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资料收集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整理装订工作。
记者在方城内看到,东西配殿举办了“清朝历代皇帝陵寝展览”,展出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清朝十二皇帝蜡像,并展出了60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图片,以及翔实的史料。
游人们饶有兴致地观看展览,尤其对努尔哈赤的生平史记,一生中重大、有影响事迹的图片、文字,以及皇室家族重要事件颇感兴趣。一位鞍山女士带女儿前来游览福陵后,高兴地说:“‘一宫两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沈阳的大事,更是辽宁的大事;预祝申报圆满成功!”
在福陵涤器房门前,记者看到了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的辛勤成果:挖掘、清理出的两个房屋基址。崔正风主任介绍说,这应该是饽饽房、齐班房的遗址。因为按照清代皇陵的布局,宰牲厅应该设在正红门之外,所以除了齐班房外,另一个遗址,应该为制作面食供品的饽饽房。
在两座遗址内,留存有房屋柱础、墙基等遗迹,还出土了大量的瓷片、牲畜牙齿和骨骼等珍贵的历史文物,提供了福陵历史原貌的实物资料,为再现福陵雄姿,勾勒了凝重的一笔。
这天中午,记者站在福陵大碑楼前,看到许多中外游人拾阶而上,谒陵怀古。福陵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沈阳的自豪,还应该是世界的自豪……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被称为“天下第一大富翁”的伍秉鉴
- 下一篇:古井里藏了多少秦王朝的秘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