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秉笔直书”与“齐之良史”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0年03月1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二十四史之后,近代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有为的历史学大师,也出现了一大批当得起“良史”传统的史学著作,但是就《中国通史》而言,怕还没有一部这样的作品,“良史”的传统在最重要的地方是仍旧得不到发扬的。
    听说金庸先生有意要撰写一部《中国通史》,这听起来是一件好事,不过最后究竟能够如何,就很难说。虽然早有论者指出,金庸先生的小说,其主旨实在是在历史,最近为了尊重史实,连郭靖苦守了多年的襄阳也要改成易州,不过金庸先生以小说家的身份来重写历史,毕竟是件让人生疑的事情,可以预期,这部《中国通史》如果真的出来,或许能像韦尔斯的《世界史纲》一样文采风流,但在学界,怕是不会有任何分量的。
    不过回头想来,撇开金庸先生的学养和历史观不说,单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而终于敢于挑起重写历史这样的重担,就很令人钦佩。我们国家并非没有类似《中国通史》之类的书,其实光是叫做这个名字的就有好几部,不过然而真正能够令学界叹服、令读者接受的,恐怕是至今还没有的,对于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国来说,这样的形象,实在是史学界的一种尴尬,如果日后真的让金庸版《中国通史》风行于世,恐怕更是一件令人汗颜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历史学家们没有尽到责任。
    说到历史学家,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好的传统,比如当年齐国的史官伯、仲、叔、季四人,因为齐国的权臣崔抒杀死了齐庄公而在史书上记录下一句“崔抒弑其君”,结果前面兄弟三个因为秉笔直书而接连被杀,但是最小的一个照旧也要这么写,终于令权臣崔抒也不得不屈服。任由自己去被历史评说了。
    史官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老早的时代有一种精神叫做“礼”,广义的理解跟现在的所谓文化差别也不大,春秋时候虽然孔子以为“礼乐崩坏”,不过文化的力量还是足以和帝王或者权臣的威权相抗衡,所以最后才会有“齐之良史”的美名,等到皇权进一步发达,“良史”就没有了,不好说后来的史官都甘愿放弃文化,但是可以肯定,讲文化的“良史”是一早就要被皇权消灭掉的,所以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一部二十四史,才会招致那么多的怀疑和否定。
    二十四史招致怀疑,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它们是“官史”,而是在于修史者没有自己的精神在。说到历史的精神,虽然近百年来世界史学界风起云涌,新潮不断,但从历史的根本来说,最高的境界仍然是当年兰克著史时写下的4字箴言:秉笔直书,或曰“如实记述”。
    兰克的这4个字,比之齐之良史,未必就高到哪里去,其实骨子里该是相通的,不同的是兰克就此开创了西方史学的新气象,而齐之良史的传统,在我国竟然历数千年而不彰。
    二十四史之后,近代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有为的历史学大师,也出现了一大批当得起“良史”传统的史学著作,但是就《中国通史》而言,怕还没有一部这样的作品,“良史”的传统在最重要的地方是仍旧得不到发扬的。现在金庸先生愿意一试,我们很愿意期待,只是期望能看到的是像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那样的作品,因为我们不需要什么历史学上的新成果,只想看到一部好看的、独立的《中国通史》。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