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斯人故去豪气犹在:梁启超故居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0年07月0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京华名人故居新探——寻访变法维新者梁启超故居
    北京市东城区北沟沿胡同,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胡同。胡同里23号宅院,曾经居住过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涂下了浓墨重彩的人物。他就是梁启超。
    陋屋难掩浩然气
    梁启超故居位于胡同西侧,正门朝东。虽没有象征身份与地位的豪华门楼,但西式风格的大门仿佛也透露出主人的“维新情结”。听住在这里的居民说,大门外以前有两块很大的上马石,如今已不知去向;门槛以前是用青石所做,由于访客众多踩踏变形,也已经撤换。
    门前的几棵大树,主枝干全部朝向东方,如条条巨龙腾空而去,气势浩然,而枝叶则在整条胡同上空伸展开来,把两侧的房屋连接在了一起。故居与普通民宅不同,临街的房屋非常高大。
    故居内部为一个坐西朝东的三进四合院,主要建筑现在尚存。走进院中,好像走进了迷宫,狭小的通道两旁尽是居民自建的房子,原来的老房子已被团团包围,只能从房顶的高度来判断。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院中”啊。
    走进大门右转,是一座油漆斑驳的木垂花门。往里走不远是一处抄手游廊,残破不堪,顶部已露天,只剩下像鱼骨似的一根根木椽。院中当年的假山、花园、养鱼池,早已不复存在。看着房檐上残存的考究的雕刻,我仍能想象并感受这深宅大院当年的宽敞与气派。
    “当初我们刚来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小砖房,院子非常宽敞,”在这座宅院内居住了30多年的崔大妈讲:“记得当时孩子们白天还在院内的空地上踢足球。”
    故居对面,隔着胡同,还有一个极小的院子,门口墙上嵌着写有“梁启超书斋”的石匾。另尚有南边的马厩亦还存在。梁启超故居现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忧国忧民图维新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是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四首》中写下的诗句,更是他一生忧国忧民的写照。
    北沟沿23号不但记录了这位历史巨人在北京的生活,而且也记录了他一生的思想和信念。
    从呼吁变法的“公车上书”到提倡君主立宪,再到反对复辟帝制,梁启超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其内心的矛盾和政治主张的“多变”,也完整地记录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艰难的思想历程。
    在那苦难岁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梁启超崇拜墨子的人格,自称任公。他一直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一直没有脱离政治,甚至连袁世凯都想拉拢他。
    当梁启超发现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的时候,毅然写出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对袁世凯的复辟企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袁世凯得知此事大为惊慌,派人找到梁启超,开出20万元的高价请他不要发表这篇文章。这个贿赂价格竟高出雇人暗杀孙中山的赏金1倍。梁启超不但拒绝了这份厚礼,还把这篇文章抄录了一份送给袁世凯。有人问他说何必要自讨苦吃,他回答:“我宁愿过逃亡的生活,也不愿在混浊的空气中苟且偷生。”
    在北沟沿23号里,庭院本有一张石桌,本欲供梁启超休闲时用,但他却时刻身带笔墨,常常在这里记录下自己救国为民的思想火花。现在石桌虽无,但周转于庭院内,仍能感受到梁任公思想之厚重。
    胡适评价梁启超写的文章时说:“在那个时代读这样的文字,没有一个人不受他的震撼感动的。”
    启蒙运动先驱者
    梁启超给那个时代的中国带来一股清新的思想源泉。作为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把国民性教育视为民族振兴的基础工作,对国人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出的麻木、愚昧,给予猛烈的抨击。
    诗人黄遵宪曾对梁启超的文字作了这样的评价:“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中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的确,就是凭借优美的文笔和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再加上梁启超天生具有宣传家的素质使他在中国舆论界“执牛耳”。
    梁启超死后,有人献上一副挽联,算是对梁任公一生的概括吧:
    三十年来新事业、新智识、新思想,是谁唤起?
    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
    梁启超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他的这些思想,通过他的激扬流畅的文笔,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青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20世纪早期,青年毛泽东极其崇敬梁任公,受“新民说”的启发而创立了“新民学会”;胡适自称“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思想上“不能不跟他走”;郭沫若认为青年学生没有人不“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并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鲁迅弃医从文、推动改造国民性,可以说直接来源于秘书工作“新民说”。至今,我国学术界关于梁启超的著述仍然方兴未艾,正好印证了梁启超的精神与思想的恒久魅力。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启蒙宣传家,他所广泛介绍的崭新的人生观、历史观、文艺观对包括鲁迅、郭沫若等在内的一代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物小传
    梁启超(1873年—1929年)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他自幼聪慧好学,有神童之称,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曾随康有为学习3年,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他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中坚分子,曾协助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和强学会支持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898年创办《清议报》,在上面著文记述和评价戊戌政变。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同年在《新小说报》发表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梁启超对于晚清的文学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他曾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这篇文章中将小说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文学创作方面,他的散文最为著名,其作品《少年中国说》慷慨激昂,如行云流水般浑然天成,颇能代表他的风格。他还是一位学术大家,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的著作主要收入了《饮冰室合集》中。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